何敏亞
(云南大學附屬醫院胸外科 云南 昆明 650021)
研究顯示胸外科疾病諸如肺結節、肺惡性腫瘤的發生率呈逐年上升的趨勢,手術切除病變組織同時進行病理學分析是肺部疾病的主要治療方法[1]。目前胸腔鏡微創手術是首先的外科手術方式,但微創手術同樣存在一定的并發癥發生率,加之對腫物性質的不確定性聯合麻醉、手術的恐懼,最終引起了患者在圍手術期存在焦慮、抑郁等不良情緒。上述不良情緒如不及時進行干預,輕者影響患者恢復,重則引起患者罹患心理疾病。最新的生物醫療模式將心理問題的干預治療納入了疾病的整個醫療活動中,且已在其他疾病領域的心理干預中取得了良好的效果[2]。基于此,本研究將心理干預應用于胸外科疾病患者的護理工作中,緩解了患者的不良情緒,提高了臨床生活質量以及護理滿意度現匯報如下。
前瞻性選取2019年1月—12月胸外科收治患者120例,根據患者的住院序列號采用數字隨機法隨機將患者入對照組和實驗組,每組60例。入選標準:(1)胸外科入院治療且手術者;(2)年齡18~75歲;(3)自愿參加本項研究者;(4)胸外科首次住院者;排除標準:(1)既往存在神經系統疾病者;(2)肝腎功能不全者;(3)存在言語障礙無法溝通者;(4)治療期間存在糾紛者。兩組患者均對此研究知情并簽署同意書,本研究經本院倫理委員會批準通過。
1.2.1 對照組護理方法 對照組患者采用胸外科傳統的護理模式,包括術前關于胸外科相關的健康教育,手術方式、術后血壓、心率、外周氧飽和度等生命監測,注意護理注意事項以及出院后復查等相關事宜,同時注意保證病房的整潔、減少陪護人員數量以及護理人員衣帽。
1.2.2 實驗組護理方法 實驗組患者實施常規護理模式基礎上采用心理護理干預,并成立心理干預小組,主要包括護士長、管床護士、心理專科醫生、管床醫生等,由心理干預小組成員共同負責圍手術期的心理護理以及整個研究的設計、設施、完成。主要包括:(1)術前心理干預護理:通過胸外科疾病相關知識的講解,建立良好的醫患關系,盡可能滿足患者的需求,增加彼此信任感;加強術前宣教工作,利用影像集料采用紀實形式重點介紹肺部疾病治療成功案例,增加患者手術信心,緩解不良情緒;(2)術后:胸外科疾病術后患因為引流管等原因而靜臥與病床,故產生煩躁等心理,護理人員耐心細致的講解,提供良好的床位護理,如有必要請心理醫生予以一對一針對性的心理干預;(3)鎮痛治療:研究證實了疼痛會增加患者的焦慮、抑郁等不良情緒,故積極有效的鎮痛治療可緩解不良情緒;(4)重視社會及家庭支持:與患者家屬的溝通,了解患者的性格,掌握其心理承受壓力,同時讓家屬參與患者的治療康復過程中,增加患者戰勝疾病的信心,社交等活動同樣有利于患者術后心理康復。
1.3.1 住院時及出院前1 d評估兩組患不良情緒抑郁、焦慮評分:采用焦慮自評量表(SAS)、抑郁自評量表(SDS)評估焦慮抑郁狀態[3]:問卷調查共計20個條目,總得分為20個條目各個得分相加再乘以1.25后取整數的分數。得分越高,癥狀越嚴重。總分低于50分者為正常;50~60分為輕度,61~70分為中度,70分以上為重度。
1.3.2 采用簡化的SF-36生活質量量表從生理功能、社會功能、情感職能、精神健康、生理職能、總體健康等來評價患者的生活質量,分值越高表明生活質量越好。護理滿意度采用本院患者對護理工作滿意度的評價及其影響因素進行,涉及內容主要包括對護理人員的態度、護理全面性、護理操作技能等方面的滿意度,每個條目采用1~4分制,共有25個條目,分數越高表明護理滿意度越高。
所有數據均使用SPSS 22.0統計學分析軟件對其進行分析,計量資料采用(±s)表示,采用獨立樣本t檢驗進行組間比較;計數資料采用例數、百分比(n/%)表示,組間率的比較采用χ2檢驗,以α=0.05為檢驗標準。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兩組患者在年齡、性別、病程以及骨折部位等一般資料無統計學差異(P>0.05),具有可比性,見表1。

表1 兩組患者一般資料比較
本研究結果顯示,兩組患者入院時SAS及SDS評分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而出院前一天,兩組患者的SAS和SDS評分較術前均降低,且實驗組患者上述指標低于對照組,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兩組患者實驗節點SAS、SDS評分比較(± s,分)

表2 兩組患者實驗節點SAS、SDS評分比較(± s,分)
組別 例數SAS SDS入院時 出院前1 d 入院時 出院前1 d實驗組 60 67.83±4.5545.77 ±5.0372.89 ±7.8848.05 ±9.13對照組 60 68.01±4.8252.50 ±6.3173.11 ±6.5157.32 ±9.57 t 0.410 7.893 0.589 8.787 P 0.572 0.000 0.812 0.000
本研究結果顯示,實驗組生活質量SF-36評分高于對照組患者,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3。
表3 兩組患者SF-36評分比較(± s,分)

表3 兩組患者SF-36評分比較(± s,分)
組別 例數 生理功能 情感職能 社會功能實驗組 60 124.57±5.54 119.37±4.63 127.40±3.53對照組 60 76.39±4.23 75.32±4.82 74.57±3.89 t 15.783 16.731 18.236 P 0.000 0.000 0.000組別 例數 生理職能 精神健康 總體健康實驗組 60 132.5±5.63 128.56±4.34 101.36±4.23對照組 60 71.67±4.67 72.79±3.81 74.57±3.97 t 21.307 19.356 18.553 P 0.000 0.000 0.000
本研究結果顯示,實驗組患者的滿意度高于對照組患者,且差異存在統計學差異(P<0.05),見表5。
表4 兩組患者的護理滿意度比較(± s,分)

表4 兩組患者的護理滿意度比較(± s,分)
組別 例數 護理人員態度 護理全面性 操作技能實驗組 60 93.58±6.25 94.39±4.78 95.69±3.48對照組 60 92.63±5.48 91.57±5.27 92.31±5.25 t 2.389 2.873 4.750 P 0.005 0.004 0.000
胸外科疾病諸如肺結節早期治療主要以外科切除為主,惡性腫瘤患者則需要外科切除聯合化放療等綜合治療措施[4]。術后疼痛加之后續治療引起恐慌以及對肺癌知識的殘全認識,使患者出現了抑郁、焦慮等不良情緒,一旦無法及時的消除不良情緒,長期的不良情緒可能會導致患者產生抑郁癥,輕者放棄治療,影響治療效果,重者可產生厭世情緒,嚴重了影響了患者的自身及家庭穩定[5]。
本文結果顯示,通過采取心理護理干預措施,觀察組患者的抑郁、焦慮評分明顯低于采用常規干預措施的對照組患者,在一定程度上說明了心理干預可緩解胸外科肺部疾病患者焦慮、抑郁等不良心理情緒,與既往的研究一致[6]。此外,通過積極的心理干預措施,使患者具有良好的心態去面對治療,加之社會及家屬的多方面支持,最終改善了患者的生活質量,既往研究也類似的研究報道[7]。而良好地有效溝通,增進了醫患之間的關系和諧,同時通過病房環境的改善、護理人員的技術提高以及細節問題的改進,最終了增加了患者對護理工作的滿意度。
綜上所述,實施心理干預護理措施可緩解胸外科肺部患者圍手術期的不良情緒,增加患者術后生活質量,提高患者的護理滿意度,可在臨床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