鄧海妮
(梧州市工人醫院 廣西 梧州 543000)
骨創傷是骨外科比較常見的疾病,以手術治療為主要手段。多數患者在術后都會伴有疼痛,這對患者的睡眠和休息產生了嚴重的影響,嚴重時可能延長患者傷口愈合的時間,患者的恢復周期一般較長,長期臥床會使患者的血栓、肺部感染、壓瘡、便秘等并發癥的發生概率增加,對患者的術后恢復非常不利[1]。因此,怎樣將骨創傷患者的護理做好,并減少并發癥的發生,促進康復是臨床護理的重點。預見性護理的思路為先預防再進行護理,護士采用護理程序全面綜合地分析和判斷患者的基本情況,對存在的護理風險進行識別并預防,通過采取及時有效的護理措施,使患者的并發癥發生概率得到降低,從而提高護理質量和患者的滿意度[2]。本研究探討了預見性護理程序在骨創傷患者臨床應用的效果,具體內容闡述如下。
選取2018年6月—2020年6月我院收治的80例骨創傷患者。納入標準:兩組患者均接受手術治療,病情穩定,患者對本研究悉數知情,并簽訂同意書。排除標準:(1)合并嚴重的心、肝、腎等疾病者;(2)合并骨科其他惡性疾病者;(3)伴有精神病或意識障礙者、有溝通交流障礙者;(4)不配合者。采用隨機分配方式將其分為對照組與觀察組,每組各40例。對照組男22例,女18例;年齡19~59歲,平均年齡(37.4±4.8)歲;包括肱骨骨折7例,脛腓骨骨折15例、股骨骨折10例、腰椎骨折5例、其他3例。觀察組男24例,女16例;年齡20~60歲,平均年齡(38.5±5.0)歲;包括肱骨骨折8例,脛腓骨骨折16例、股骨骨折9例、脊柱骨折4例、其他3例。兩組一般資料比較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對照組給予常規護理,即給予健康教育和基礎護理,包括術前向患者詳細閘述其病情及手術治療方案、做好術前準備,在手術之后,對患者的病情進行嚴密觀察,以醫囑為基礎,對患者進行康復運動指導、康復運動指導,促進患者盡快康復。
觀察組在對照組的基礎上實施預見性護理程序:(1)建立護理小組:由護士長擔任小組長,6名具有豐富工作經驗的骨科專業護理人員為組員。小組長每月組織護理小組成員進行專業知識及技能培訓1次,內容包括骨創傷護理理論、操作要點、康復鍛煉的方式、注意事項等,不斷鞏固和提高護士的專業知識水平。每月召開小組會議1次,總結日常護理中遇到的問題,深入分析原因,尋求應對措施。(2)術前充分評估患者病情、心理狀態,給予針對性的干預措施。骨創傷患者由于突如其來的創傷和疼痛往往會恐慌不安,擔心手術效果。護士應積極進行治療處理,緩解患者疼痛,并及時向患者和家屬解釋病情,為患者提供心理支持與鼓勵,緩解患者的負面情緒。(3)對患者的脈搏、血壓等情況進行密切觀察,若發現指標異常,需盡快報告醫生并及時給予適當的處理。(4)根據骨創傷部位,制定適合患者的康復計劃,并盡早按醫囑進行康復訓練。在指導患者進行早期康復運動的過程中,要協助患者進行訓練,并定期為患者進行翻身,為患者進行按摩等,以程度為依據,逐漸增加患者的運動量并將運動的幅度擴大。對腰椎骨折患者還需對其進行腰背部肌肉的活動鍛煉,利用腰背肌肉運動強化患者腰背肌功能,維持脊柱平衡。(5)做好預防下肢深靜脈血栓形成護理。如患者為下肢創傷,在術后6 h后對其進行低分子肝素鈣3 000 IU皮下注射,再次注射需間隔12 h,一般持續7~10 d;術后48 h內下肢行彈力繃帶包扎48 h后給予下肢空氣壓力波治療,通過周期性的加壓,能使靜脈血回流量和回流速度增加。要注意觀察患者的肢端血運、活動感覺情況,若發現異常,需盡快報告醫生并及時給予適當的處理。(6)加強皮膚護理,預防壓瘡。骨創傷患者治療周期長,而長期臥床,易導致壓瘡發生。護士要注意觀察患者皮膚情況,重視翻身護理,并選用合適的床墊。必要時在患者的骨隆處粘貼水膠體,保護局部,預防壓瘡發生。(7)注意保暖,預防患者感冒。如患者呼吸道分泌物多,及時協助清除,預防墜積性肺炎發生。(8)飲食指導,指導患者多進食富含膠原蛋白的豬皮和豬蹄,多吃瘦肉、雞蛋、蝦等,促進機體修復,同時要多進食富含維生素和纖維素的食物,預防便秘。
患者滿意度調查采用護理滿意度調查問卷進行,其總分值為100分,非常滿意85~100分,滿意60~84分,不滿意<59分。護理滿意度=非常滿意率+滿意率。詳細記錄兩組肺部感染、下肢靜脈血栓、壓瘡、便秘等并發癥發生情況。將觀察兩組并發癥發生率、護理滿意度加以比較和分析。
觀察組并發癥發生率低于對照組(P<0.05),見表1。

表1 兩組并發癥發生率比較[n(%)]
觀察組護理總滿意度高于對照組(P<0.05),見表2。

表2 兩組護理滿意度比較(例)
隨著交通事業及高空作業的發展,骨創傷呈現逐年升高的發病趨勢[3]。雖然骨創傷通過手術使受損結構得以恢復,但術后疼痛、并發血栓、肺炎等并發癥對患者的康復進程造成了嚴重的影響,甚至危及患者生命。因此做好患者術后護理,預見性評判并及早去除可能的危害因素至關重要。預見性護理在循證醫學的基礎上先對患者進行綜合性的研判,以以往的護理經驗為基礎,預判護理過程中可能出現的風險,然后對患者進行針對性的護理,從而降低患者不良事件或者并發癥的發生情況,將患者預后進行改善。相較于常規護理,預見性護理能夠使患者在護理工作中發揮主觀能動性,且能夠提前對患者進行干預,以達到“防患于未然”的目的[4]。由于骨創傷發病急,患者恐懼、焦慮、心理負擔重,這導致患者在治療過程中極易出現不良情緒,從而影響臨床治療及護理工作順利進行[5]。實施預見性護理程序干預,對患者給予人文關懷,并采取良好的溝通和疏導方法,使患者能夠重新更加堅定疾病康復的信心,這也能使患者的治療和護理依從性不斷提高[6]。有學者研究指出,骨科創傷患者給予預見性護理程序,能有效改善患者日常生活能力及負面情緒,促進其康復,對于獲得理想的治療效果具有重要的意義[7-8]。在本研究中,預見性護理干預在觀察組患者中進行實施,患者并發癥總發生率低于對照組(P<0.05)。同時,應用預見性護理程序,要求護理小組成員定期學習,并分析護理中遇到的問題,找出護理對策,促進了護理人員知識和技術水平的提高。在全面掌握、評估患者病情基礎上,制定合理的護理方法,使患者得到及時有效的處置,提高了服務質量,促進了患者康復。本次研究可見,觀察組護理滿意度為97.5%,而對照組僅為80.0%。由此表明,骨創傷患者行預見性護理程序干預,不僅使患者的并發癥發生情況減少,患者的滿意度也得到了提高。
綜上所述,應用預見性護理程序對骨創傷患者實施干預,充分評估患者病情,并給予預防性護理處置,能有效減少并發癥的發生情況,從而提高護理滿意度,對患者康復非常有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