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張豐隊(本刊記者)
海拔高度達1000多米的江西河紅茶業有限公司悟道尖茶葉基地
廣豐上豐堂公司茶葉基地
廣豐地處武夷山北麓,境內群山連綿,有海拔千米以上的山峰102座,其中銅鈸山主峰海拔1534.6米,號稱“東南第一峰”,是武夷山山脈的起始點。
銅鈸山地處浙江、江西、福建三省交匯之處,長期封禁使得銅鈸山留存下來3.6萬畝原始森林,其中“活化石”之稱的紅豆杉,就有3萬株之多。銅鈸山核心區森林覆蓋率高達94.6%,無人居住區面積達45平方公里,每年空氣質量一級達標天數在347天以上,負氧離子含量每立方厘米15000 個以上。
銅鈸山因為酷似銅鈸之形之色而得名。令人稱奇的是,銅鈸山一帶是典型的丹霞地貌,其巖土成分與武夷山巖茶核心產區相似。據介紹,廣豐歷史上是江西重要農業主產區,早在4500年前就有農耕文化的相關記載。這里物種繁多,品質一流,出產好茶也就不足為奇了。廣豐茶葉種植始于唐朝,至元代時已經相當發達;明代五道尖山(今嶺底鄉)的“悟峰云霧茶”中的珍品“芽茶”曾作“歲貢”供奉朝廷;清光緒年間,十五都(今銅鈸山鎮)出產的青茶、紅茶,馳名中外。1933年,當時的江西省政府在茶葉調查報告中是這樣闡述的:“江西產茶縣份不下五十余縣,其中兼具產量豐富、品質優良、能遠銷于國際市場之條件者,計有修水、上饒、廣豐等,可劃為寧紅、河紅、浮紅、婺綠四區”。這些足以說明,廣豐在江西茶葉的歷史地位。
不僅如此,廣豐還是萬里茶道上的重要節點。
廣豐是古代中原入閩重要通道。起點是廣豐縣豐溪河上游的洋口、五都和桐畈,經二渡關入閩,其終點是福建的浦城縣,全程120多公里,全憑人挑肩扛。每天有成百上千的挑夫往返,這種運輸方式叫作“挑浦城擔”。然后再改水路運往福州、泉州、漳州等地。而福建的茶葉,則逆向操作,經二渡關入贛,再通過豐溪河匯聚于鉛山河口,二次加工后打包上船,經信江、鄱陽湖、贛江,南下廣東;或進長江、過武昌,換馬幫、改駝隊,一路北上,從恰克圖出境,直抵俄羅斯圣彼得堡,形成漫漫萬里茶道……
但是隨著“五口通關”、廢除海禁之后,河口失去茶葉集散地的地理優勢;英國生物間諜成功竊取武夷山等地的茶種以及茶葉制作技術,華茶受到洋茶的低價沖擊;再加上太平天國戰事對茶道的堵斷隔絕,后來又有“紅改綠”政策的導向,使得河紅茶退出了歷史舞臺,以致河紅茶的制作工藝幾近失傳,甚至不少廣豐人不知道河紅茶之名。
2002年,年僅22歲的張處平高中畢業后,看到家鄉漫山遍野的野楊梅無人打理,任其化為泥塵,他坐不住了,創辦起一個楊梅酒廠,利用野生楊梅原汁釀造成功楊梅酒,填補了江西省果酒類的一個空白,化山荒野物為良飲,為廣豐數萬畝野生楊梅找到了出路,并帶動了成千的山民勞動致富。
贏下第一桶金后,張處平把目光轉向更具經濟價值的歷史名茶——廣豐河紅。在巍巍銅鈸山脈,荒棄了數以萬畝的茶園,這些茶園上百年無人過問,已經蛻變成為荒野茶叢,成為銅鈸山原始次森林的一部分,天然無公害。張處平依據成功開發野楊梅酒的經驗,立志搶救和恢復廣豐河紅茶。
2010年,張處平成立江西河紅茶業有限公司,走出了三步棋。
首先是尋找河邦茶師的后人,全力收集整理河紅茶的工藝,反復開展試驗,經過一番努力,他們終于成功制作出了傳統河紅茶;同時在平均海拔千米的悟道尖一帶,承包下了1000多畝山地,開辟成有機茶園。
“茶好也怕巷子深”。由于河紅茶失傳多年,市場居然無人識得,所以銅鈸河紅舉步維艱,很難打開市場。于是張處平想到了第二步棋:借力之策。武夷山南——也就是一山之隔的福建,由于搶先恢復了紅茶工藝,正山小種馳名中外,而銅鈸河紅的工藝與品質與正山小種不分伯仲。能不能與福建實力企業聯姻,借船出海?在歷史上,福建紅茶也曾借助過河紅茶的品牌漂洋過海……
同時,張處平找到志合道同的戰友徐慶生。他也是廣豐人,是一位資深的茶人,現在廈門大學任職,在武夷山工作期間,他與當地不少茶業企業家建立了深厚的感情。他雖然離開廣豐多年,但一直關心廣豐的經濟發展,同時也一直關注河紅茶的生存狀況。當廣豐縣委縣政府聯系到他,請他來牽線搭橋之時,他把家鄉的囑托視為己任,出面撮合福建紅茶業老大正山堂與廣豐聯姻。2014年9月1日,廣豐縣和中國著名茶業品牌企業——正山堂確立了戰略合作伙伴關系;江西河紅茶業有限公司與正山堂簽訂了為期5年的合作生產銅鈸山河紅的協議。
經過5年的合作與學習,江西河紅茶業有限公司已經成長為國內知名茶企,銅鈸山河紅也在眾多茶葉品牌中嶄露頭角,闖出自己的名號。
于是張處平走出了第三步棋:結束“學步”階段,走獨立自主,自創品牌之路。
江西河紅茶業有限公司全力支持廣豐河紅茶的歷史文化挖掘,資助徐慶生撰寫《銅鈸山河紅》一書。該書2015年正式出版,填補了河紅茶研究的空白。
在江西河紅茶業有限公司的業績感召下,江西林氏有機莊園發展有限公司、廣豐盛豐實業有限公司、廣豐信意實業有限公司等紛紛進入茶葉領域,共同打造廣豐河紅茶王國,涌現出銅鈸山河紅、盛豐元、貞白、上豐堂、東籬記等著名河紅茶品牌。
目前廣豐已形成以葉家、高陽、小豐、鐵山、柴九洋等村為主的“銅鈸山高山有機茶”種植區域,以十一都、十都、銀豐、石巖等村、大洲林場、龍華山為主的“嵩峰高山有機茶”種植區域,以管村、后陽、龍溪、舵陽、二渡關、蔣塢等村為主的“東陽石井茶”種植區域,廣豐河紅茶已成氣候。
同時依托豐富的茶文化歷史和人文資源、客家文化、紅色文化,堅持茶文化與旅游資源相結合,積極開發“茶之旅”等旅游項目,打造出一批融茶文化、民俗文化、客家特色文化及休閑度假等為一體的旅游線路,建起了一批茶文化休閑農莊、觀光茶園和各種檔次的茶樓、茶館等,經常性地開展展示展銷、品茶、斗茶、議茶等活動,定期舉辦茶葉博覽會、茶文化節、茶產業論壇等活動,不斷提升茶文化的影響力,增強旅游對茶產業的帶動作用。并且涌現出一批茶葉農業龍頭企業,形成規模生產。而今,茶產業已成為廣豐山區農業增收致富的潛力產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