婁方萍
摘要:隨著我國經濟的不斷發展,社會也在改革的過程中不斷地進步,從人民的思想領域來講,人們把當下所處的環境、過去以及未來看成一個完整體系,如果這個體系缺少了三者當中的任何一個環節,都會對整個體系的可持續發展帶來負面影響。知識是永恒不滅的,過去流傳至今的知識更是經過了幾千年的發展和檢驗,是人類社會不斷實現進步的基礎中。而文物是對傳統文化遺產的具體體現,是對過去幾千年悠悠歷史發展的見證物,保護文物的過程不僅能夠保護當下社會和未來社會能夠持續健康、良性的進步與發展,它也意味著中華上下五千年文明的延續,它更同樣意味著中國人民對自身價值的認識程度不斷提升。
關鍵詞:文物保護;數字化;意義;要求;策略
隨著全球化的進一步發展以及國內的現代化進程進一步提高,國家相關部門對博物館的文物保護工作的重視程度也日益提高。文物保護之所以越來越得到重視是由于通過文物可以具象化地探究歷史進程的脈絡和發展的步伐,也可以是人們在參觀文物的過程中更加強烈地感受文化對于人類發展起到的作用。我國有著五千多年的悠久歷史,在發展過程中,我們充的先輩為后人留下了豐富的智慧結晶--歷史文物。但是由于戰爭以及落后的科學技術導致許多寶貴的文物被不同程度的損壞。如何將先進技術運用到文物保護工作中去一直是文物保護工作者們痛心疾首的問題。本文將重點分析文物保護工作的意義以及文物保護的要點,探索數字化技術在文物保護工作中的應用前景。
一、文物保護工作的意義
(一)民族性的直接體現
中華文化走過了五千多年的歷史,經歷了歷朝歷代的更迭,更是從封建社會走進了社會主義社會的偉大飛躍,它所沉淀的文化更具有特殊性。雖然伴隨著改革開放,西方文化也漸漸走進人民群眾的日常生活,但是在接受、吸取外來優秀文化的同時,我們也要傳承和發揚本土文化,追求更高水平的發展。而這個過程更加離不開文物對中華民族民族性的具體體現。
(二)美育教育的直接手段
文物在當時社會都是對藝術、審美的一種表現形式,而對于現代來說文物中所體現的美學部分是社會審美的主要來源,對現代社會教育中的美育教育部分具有極大的“美學意義”[1]。隨著人們對于精神生活質量的要求越來越高,提高自身的審美和品味漸漸成為社會發展的剛需,文物對于美育教育以及個人審美的提升來說是最簡單也是最直接的“教材”。
(三)為后世發展提供參考依據
文物保護的根本目的就是為了延長文物的壽命,保存先輩通過文物向我們傳達的信息,幫助我們更加深刻地了解古人的活動[2]。對于后世來說,我們現在對文物進行保護也是履行了傳遞信息、服務社會的重任。
二、文物保護的環境要求
(一)空氣質量要求
由于空氣因素會對文物造成損害,所以在文物保護的過程中應該通過在展館或者展柜的門窗增加密封條來最大程度的隔絕外部空氣;或者通過在展館或展柜與外界連接處設立空氣過濾設備及時的對館內或展柜的空氣進行置換,旨在控制文物保存展柜空間內空氣符合文物存放要求,具體數值為空氣中二氧化硫(SO2)的濃度不超過0.15mg/m?,氮氧化物的濃度不超過0.10mg/m?,一氧化碳(CO)的濃度不超過4.00mg/m?,臭氧 (O3)每小時的濃度不超過 0.16mg/m?,以及空氣內的懸浮顆粒物 總量的濃度不超過日0.30mg/m?[3]。
(二)溫度指標要求
由于我國的南北緯度跨度較大,氣候多樣化,所以溫度處于不斷的波動的狀態。經過研究發現對于文物來說,最適宜的保存溫度最低不低于15℃,最高不超過我25℃,且日差最高不能超過5℃。這也就說明在文物保護工作中為了能夠控制溫度,必須要在展館內部設置空調設備、溫度調控設備,除此之外還要增加溫度測量儀器的數量,提高溫度測量儀器的精度,以保證展館內的溫度符合文物保存要求。
(三)濕度指標要求
文物保存所處環境的空氣潮濕程度也會對文物造成一定的影響,例如,如果漆器文物被存放在一個潮濕的環境中,當空氣受到紫外線照射所產生的初生態氧當前公認的博物館建筑物內環境濕度為45~65%,相對波動不得大于5%[4]。
(四)光照因素要求
由于光照和輻射都會導致文物出現不同程度的變質,例如紫外線會導致空氣中的氧分子進一步分解,導致紙質文物出現褪色、變色,絲織文物出現退色、腐爛等,所以展館應該盡量使用人工光源,但是要格外注意的兩點,一是文物要避免強度過高的照射,二是對于不同的文物光照條件也有所差別,在收藏前查閱好資料然后有針對性的選擇照明器具。在不可避免陽光照射的區域,展柜的窗戶和柜面也應該盡量使用防輻射性能良好的玻璃。
三、數字化技術在文物保護工作中的應用策略
(一)建立并完善文物數據庫
在將數字化與文物保護相結合的過程中,首先要重視的是對文物信息的整理以及數據庫的建設和完善工作。在建設數據庫的過程中,要在對文物進行充的調查和了解的基礎上,制定完善的計劃,然后對數據進行采集和錄入。除此之外,參與工作的相關工作人員必須要認真負責,保證文物數據庫的建設順利進行[5]。
(二)數字化體現形式
在對文物進行數字化保護時,不能單方面的針對文物進行保護,還應該根據藏館的特點進行特色和有針對性的體現,在這個過程中還可以運用VR技術和信息技術,結合聲音和圖像進行展示,目的是能夠為公眾打造身臨其境的感受,能夠更加全面的感受文物,感受歷史的魅力。
(三)互聯網建設
在文展示平臺的設計上,必須要做到“精彩”和“引人注目”,不能過于呆板而是要與時俱進。除此之外,還要充分聽取外界的反饋和意見,對于存在的問題要及時整改,合理建議要進行采納,對文物的各項數據也要做到同步更新,以此促進數字化對文物保護工作的正面影響。
結束語:我們必須采取各種手段、措施以及先進的科學技術對博物館內的文物進行保護,但是在對文物進行保護之前工作人員首先需要明確會對文物造成損害的因素,并對這些因素有針對性的進行研究然后找到預防和解決的最佳措施。在進行的過程中,相關的工作人員必須要意識到自己所肩負的職責,必須充分認識這項工作的重要性,保持對文物保護工作的熱愛的同時也要對歷史文化存有敬畏之心,在文物保護工作中貢獻自己的力量。
參考文獻
[1]李林艷, 王東蕾. 淺談文物保護工作的意義和要求[J]. 商品與質量, 2020, 000(006):227.
[2]張裘菲. 談文物保護工作的意義和方法[J]. 神州(上旬刊), 2019, 000(022):18.
[3]朱守軍. 館藏文物預防性保護措施分析[J]. 神州(上旬刊), 2020, 000(008):49,51.
[4]馬江麗, 徐方圓, 全定可. 利用K線圖分析館藏文物保存環境中溫濕度研究[J]. 文物保護與考古科學, 2019(3):127-132.
[5]竇彩彩. 數字化技術在博物館文物保護工作中的相關思考[J]. 文物鑒定與鑒賞, 2020, No.174(03):104-105.
(廣南縣文物管理所(廣南縣民族博物館) ?云南 ?廣南 ?6633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