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傲梅
【摘要】開展全民閱讀指明青少年閱讀的任務、方向以及要求,新冠肺炎疫情期間,開展數字化、智能化親子閱讀勢在必行。疫情下如何開展低年級線上親子閱讀呢?鑒于“疫情”為開展親子閱讀帶來難得的契機,筆者力爭通過互聯網+閱讀,在課堂外激發學生的閱讀興趣,培養良好閱讀習慣和提高閱讀能力。
【關鍵詞】互聯網+閱讀;親子閱讀;策略
突如其來的新冠肺炎疫情給人們的生活帶來諸多變化——一個“宅”字了得,而絕大部分家長不可回避的現實問題:宅家“神獸”如何有意義渡過漫長的居家時光?除了上網課、做運動、玩手機……開展親子閱讀更可視為宅家秘籍。戰“疫”中,大部分家庭享受空前絕后的家庭時光,尤其愛“讀”的學生與家長擁有充沛的時間與空間進行親子閱讀。鑒于此,開展線上線下相融合的親子閱讀活動,形成與“宅家”合拍的親子閱讀有著重要的意義。
一、疫情下開展互聯網+親子閱讀的意義
新冠肺炎疫情讓學生被迫渡過有史以來最長的“寒假”,打破了學校教育、家庭教育、社會教育等人為設定的界限,讓家長從“協助者”變為“主導者”。戰“疫”中,以“開展全民閱讀”為總攬,教師與家長同舟共濟、步調一致,逐步改變家長對閱讀的認知——從“孩子會讀,身在其外”轉向到“引導閱讀,親子共讀”,貫徹落實“停課不停學”的要求。互聯網+閱讀,是一種線上線下融合的閱讀方式,其與疫情期間開展親子閱讀的預設方向——線上線下融合相一致。
二、疫情下開展互聯網+親子閱讀策略
家長的指導策略直接關系到親子閱讀的質量。一些家長并不擅長組織開展親子閱讀活動,也并未真正了解孩子認知需求、身心發展所需的教育內容。因此,面對漫長“宅家時光”,親子閱讀陷入盲目性與隨意性。由此,筆者借助互聯網對家長進行指導,有助于戰“疫”中親子閱讀的實施。
1.提供書單
低年級階段是學生閱讀能力發展的黃金塑造期,因此,提高學生閱讀能力的發展尤為重要。疫情的發生,讓學生脫離真實的課堂,一定程度上弱化了教師的“引路”功能。因此,戰“疫”中,筆者將本班的家長視為了解學生閱讀的“突破口”。筆者結合學生的身心發展提供針對性的書單(圖1),并通過互聯網傳遞、解說書單,幫助家長擺脫“胡子眉毛一把抓”的狀態,讓家長渡過“無效親子共讀”的難關。
2.制定家庭計劃
居家防疫期間,學生離開學校,少了教師的督促。那么,家長該如何推動孩子進行閱讀呢?筆者要求每位家長制定家庭親子閱讀計劃,確保親子閱讀有序開展:①明確閱讀數量,白紙黑字記錄下來,精確的數字成為親子之間的承諾,讓學生主動開始閱讀;②明確閱讀書單,以學生感興趣的內容為切入點,給家長提供選擇方向,讓學生產生好奇心,才能走進計劃并實現計劃;③設定閱讀時長,居家防疫期間,家長依據生活習慣與孩子共同商議,合理安排親子閱讀時間;④做好親子閱讀記錄,點滴文學積累,將來才能妙筆生花,培養學生逐步形成對文章真實、獨特的感悟。
3.線上閱讀指導
閱讀作為累積豐富知識的常用且有效措施,其已然引起家長、教師的重視,但可能會因家長的不專業,導致親子閱讀流于形式化,實質仍然以自主閱讀為主,不利于學生提煉讀物的主題,也不利于學生掌握閱讀方法、培養閱讀習慣。針對這一問題,筆者通過微信與家長進行交流溝通,讓家長主動參與“讀”的過程,并抓住時機拋出問題,以問題為驅動,引領學生進行分析、思考。例如,讀《小豬變形記》時,筆者就引導家長從“淡話導入——介紹封面——走進小豬”三個環節對孩子進行閱讀指導(圖2)。在這一過程中,家長主動參與了“讀”的過程中來,變“孩子閱讀”為“親子共讀”。
4.利用互聯網親子共讀
疫情期間,立足于有意義地開展親子閱讀,注重家長肩負的多重教育責任,讓學生喜歡讀書,筆者所教班級運用了以下三種方法讓親子閱讀發揮實效,提高學生的閱讀能力,效果頗為顯著。
(1)聽“書”
在信息世界的誘惑中,大部分人烙上了“低頭族”的稱號,加之疫情的到來,使得手機成為很多家庭的“親密伙伴”。而拿紙質書閱讀的時間逐漸減少,有聲閱讀已然成了新風尚,市面上的聽書軟件應運而生,作為疫情特殊時期的閱讀輔助工具。因此,聽“書”為筆者執教的二年級親子閱讀提供了有力的武器和平臺。
在某次布置親子閱讀時,有家長反映,孩子識字量少,自己忙于照顧二孩,實在抽不出時間一本一本地念。經過商討,本班使用喜馬拉雅FM開展親子閱讀,統一進入“兒童”頻道,個性化設置年齡段為7-10歲,固定內容為“少兒名著”。學生可以根據自己想了解的書目進行聽讀。為了讓親子閱讀落到實處,家長的陪“讀”是不可或缺的。新穎的聽“書”方式讓學生充滿了好奇。為了避免長時間的聽覺疲勞,本班安排每周一、三、五的20-40分鐘為親子共“讀”時間,由家長掌握聽書時間。對于低年級學生來說,聽“書”能更貼切地通過領讀者的聲音聽到情緒的起伏變化,從而感受作者所想表達的真切情感。聽“書”,讓親子之間在相對安靜的環境下“共讀”,養成認真聽的習慣,形成獨特的閱讀體驗。
合理運用互聯網手段,讓親子閱讀場景變得越來越豐富。無論哪種閱讀方式,親子之間的直接感情交流都是無法替代的。
(2)讀“書”
防疫期間,親子閱讀并非傳統意義的家庭教育活動,因此,筆者要肩負起師生共讀的職責。那么,筆者應當利用、推動互聯網技術的深入應用,有意識地促進線下閱讀、線上分享,開啟親子閱讀新篇章。
筆者所教班級利用“微信群”組建了四組“親子悅讀小組”,每組10個家庭。每周六、日晚共開展四場親子閱讀分享會。形式多樣化,如,有親子合作誦讀《曹沖稱象》、親子表演讀《小鯉魚跳龍門》、采訪式共讀《七色花》、讀后感分享《爺爺一定有辦法》等。親子共讀作品錄制成視頻或語音,發送在所在的“親子悅讀小組”。群組成員可以進行閱讀交流、互相評議,每次活動后頒發電子獎狀?!坝H子悅讀”線上讀書活動持續了2個多月,每個家庭平均完成4次親子共讀分享。大家透過網絡享受書香,分享感悟,大大調動了親子共讀的積極性,同時也有助于推進親子閱讀向著數字化發展,滿足時代發展對教育提出的要求。
(3)寫“書”
筆者的班級自開展親子閱讀以來,堅持以“親子共讀本”為載體,把“書”寫下來?!坝H子共讀本”從內容到體會到評價有梯度地設計,循序漸進培養親子共讀習慣。疫情期間,筆者利用“小盒作業”對“親子共讀本”進行批改、評價,不定期地在班級“微信群”進行線上展示,這有利于刺激學生的閱讀需求,不斷提高閱讀興趣。學生自主選擇書籍閱讀,學會觀察封面和登記好書名和作者。家長則需引導孩子讀完后進行簡單地總結文章的大概內容,以及根據對閱讀內容的理解,記錄自己真實的感悟。學生不會寫的字可由家長代筆。而家長需填寫“家長指導和體會”,真正做到親子之間有互動。如此,達到通過親子閱讀養成良好的閱讀習慣的初衷。
親子閱讀是家庭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開展親子閱讀活動不僅限于疫情期間,平時也可開展,而且教師要結合親子閱讀的內容和體系,了解每個學生的個性化身心發展,并針對性地進行親子閱讀指導,保障親子閱讀有序、有效地開展。
責任編輯? 羅良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