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從杰
“學生”是指求學的人,“先生”常用來指代教師。“學生”和“先生”是兩種不同的角色,但可以是同一人,即某一個人可以兼具兩種角色。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提出了“小先生制”,他認為兒童可以一邊當“學生”,一邊當“先生”。“小先生制”可以轉變學生的角色,讓學生變為“先生”,讓學生教別人的同時教自己。“小先生制”變革了傳統的教學方式,轉變了學生被動接受知識的學習方式,讓學生成為課堂的主人,成為學習的主體。筆者在小學體育與健康教學中,踐行“小先生制”思想,現結合教學實踐談談“小先生制”在小學體育與健康教學中的應用。
一、 用“小先生制”激發學習動力
身體訓練的過程是枯燥的、艱辛的,因此許多學生參與體育訓練的興趣低、動力小。激發學生的學習動力是體育與健康教學的關鍵,若學生沒有學習動力,教學活動將無法有效開展。
筆者在體育與健康教學中,把激發學生的學習動力作為教學的首要任務,設法調動學生的學習興趣,催生他們自主學習的動機。在體育與健康教學中,筆者除了采用游戲、比賽等方式激發學生的興趣外,還經常采用“小先生制”進行教學,讓學生充當“小先生”,以此激發學生參加體育運動的興趣和動力。“小先生”是一種榮譽稱號,是能者的象征,在學生眼中,能當“小先生”是一種榮譽,當“小先生”是學生的理想追求。在每個學期的第一節體育課上,筆者都會啟動“小先生制”,通過學生自我推薦、同學投票等方式選出“小先生”。同時,筆者還會采用“小先生”輪換制,給每個學生提供當“小先生”的機會,以增強他們的自信,促進他們努力學習。在筆者的體育課上,“小先生”成為學生的追求目標,班級里形成了爭當“小先生”的氛圍,全體學生的體育學習動力不斷增強,體育課堂上充滿生機與活力。
二、 用“小先生制”激勵特長發揮
傳統體育課堂采用的是集體授課的方式,一位教師給幾十名學生講解示范,教給他們知識和方法,然后組織全體學生開展集體性練習,通過反復訓練提高學生的運動技能,增強學生的體質。這種教學方式忽視了學生的個體差異,不利于學生的個性化發展。
“小先生制”可以改變傳統的教與學的方式,給學生搭建施展特長的舞臺,讓學生有展示自我的機會,讓學生成為學習的主人;“小先生制”能喚醒學生的學習自覺性,激發學生的內在潛能,發揮學生的個性特長;“小先生制”能讓學生在教中練,在教中學,既能幫助他人,又能提升自己。例如,在教學“小足球——腳內側傳球”一課時,筆者在示范講解后,沒有讓學生自由練習,而是讓學生在“小先生”的帶領下分組訓練,有的“小先生”會發揮自己的足球特長,為小組成員演示動作;有的“小先生”還會挖掘組內足球特長生,請他們當“足球教練”,教給組員傳球技能。
三、 用“小先生制”樹立合作精神
“小先生制”是學生教學生,實際上是一種合作學習方式,把若干學生組合成學習小組,通過合作互助完成學習任務。筆者在體育與健康教學中會請優秀學生擔任“小先生”,借助“小先生”的力量,把學困生與優秀學生組合成學習小組,發揮“小先生”傳幫帶的作用,以少數帶動多數,引領小組成員共同進步。
“小先生制”能幫助學生樹立合作精神,“小先生”為了個人和小組的榮譽,不僅會努力學習,而且會發揮榜樣的示范作用,督促和引導組員共同進步。“小先生制”能促進組內的合作和組間的競爭。例如,在教學“原地投擲壘球”一課時,筆者在初步講解演示了投擲壘球的方法后,讓“小先生”帶領組員練習,為了激發各組的練習動力,提高學生的運動技能,筆者設置了團體競賽活動,讓每個小組進行一對一比賽,并根據每個組的成績,評選出“優秀團隊”。“小先生”逐漸成為教師的左膀右臂,不但能為教師減輕教學負擔,而且能提高教學效率,促進學生運動水平的提高。
“小先生制”表面上是學生角色的轉換,實則是教學觀念的轉變,是教學方式與學習方式的轉變。體育教師可以在教學中積極培養“小先生”,借助“小先生”的力量,提高體育教學效率,提升學生體育學科核心素養。(作者單位:江蘇省南通師范學校第三附屬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