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 洋 趙 利 陳金彪 張 靜
1 中南大學湘雅醫院病案管理與信息統計中心,410008 湖南 長沙;2 中南大學醫院管理研究所,410008 湖南 長沙
近十幾年來我國惡性腫瘤的發病和死亡均呈現持續上升趨勢,已成為嚴重威脅中國居民健康的慢性非傳染性疾病[1]。對惡性腫瘤住院患者疾病構成及其變化趨勢進行研究,可間接反映醫院服務區域內惡性腫瘤的發病情況,作為人群腫瘤登記數據的重要補充,了解人群的醫療需求,為衛生行政部門的監控防治策略制定和醫療機構的相關資源配置提供參考依據。
數據來源于某三甲醫院的醫院信息系統(HIS),導出2015—2019年出院患者的病案首頁數據,選擇首次在該院就診且第一診斷為惡性腫瘤的病例,國際疾病分類ICD-10編碼范圍為C00-C97。

2015—2019年該院共收治惡性腫瘤住院患者60 682例,其中男性33 672例,女性27 010例,男女性別比為1.25∶1。年齡最小為0天(出生當天),年齡最大為94歲,平均年齡(52.10±15.40)歲,其中男性平均年齡(53.87±15.57)歲,女性平均年齡(49.89±14.91)歲,男性平均年齡高于女性(t=31.887,P<0.001)。惡性腫瘤住院患者主要集中在40~69歲,共44 029例(72.56%);除20~49歲患者女性多于男性,其他年齡段患者男性多于女性。見表1。

表1 惡性腫瘤患者年齡與性別分布
惡性腫瘤患者人數呈逐年遞增趨勢,從2015年11 020例增加至2019年13 079例,增長幅度為18.68%,年均增長速度為4.38%。2015—2019年該院前10位惡性腫瘤分別是肺癌(15.49%)、結直腸癌(11.32%)、甲狀腺癌(9.48%)、乳腺癌(7.58%)、肝癌(6.00%)、胃癌(5.67%)、腦惡性腫瘤(5.53%)、白血病(4.06%)、淋巴瘤(3.54%)和口腔癌(3.45%),累計占比72.12%。不同年份前10位病種基本相同,順位略有改變。肺癌一直居于首位且數量逐年上升;甲狀腺癌位次變化最大,由2015年的第8位(4.84%)升至2019年的第2位(13.06%),年均增速達33.80%;其他惡性腫瘤位次變化較小,數量有增有減。見表2。

表2 2015—2019年前10位惡性腫瘤及順位
不同性別前10位惡性腫瘤構成不同,男性前10位惡性腫瘤依次為肺癌、結直腸癌、肝癌,胃癌、腦惡性腫瘤、口腔癌、甲狀腺癌、白血病、淋巴瘤和鼻咽癌,累計占比74.27%;女性前10位惡性腫瘤依次為乳腺癌、甲狀腺癌、肺癌、結直腸癌、腦惡性腫瘤、宮頸癌、胃癌、白血病、淋巴瘤和肝癌,累計占比78.06%。除女性多發的乳腺癌、男女共患的甲狀腺癌和女性特發的宮頸癌,其他惡性腫瘤男性均多于女性。見表3。

表3 不同性別前10位惡性腫瘤構成
在住院惡性腫瘤患者中,<20歲患者病種最為集中,前10位病種累計占比達91.07%,其他年齡段前10位病種累計占比均超過70%。<20歲高發病種為白血病(34.31%)和腦惡性腫瘤(30.08%),20~39歲高發病種為甲狀腺癌(25.63%),40~49歲高發病種為乳腺癌(14.06%),50~69歲患者高發病種為肺癌(21.18%),≥70歲患者高發惡性腫瘤為肺癌(19.96%)和結直腸癌(19.49%)。見表4。

表4 不同年齡組前10位惡性腫瘤構成
本研究中惡性腫瘤患者男性多于女性,患病高峰年齡為40~69歲,與蘇滔鳳等[2]研究結果相同,原因可能與男性承擔著較大的工作生活壓力、接觸有害物質及刺激性因素較多,以及抽煙酗酒等不良習慣有關。隨著年齡增長,致癌效應累積、機體免疫修復功能減弱且基因突變風險升高,惡性腫瘤對中老年人的威脅增加。患者人數呈逐年增長趨勢,其原因可能為:(1)居住環境及生活方式作用下惡性腫瘤發病人數增長;(2)民眾保健意識增強,定期體檢,及時就醫,腫瘤篩查新技術的應用,使更多惡性腫瘤被提早發現[3]。
該院2015年前5位惡性腫瘤分別為肺癌、結直腸癌、乳腺癌、肝癌和胃癌,與湖南省2015年腫瘤登記數據相同[4],說明該院情況在湖南地區具有一定的代表性。前10位惡性腫瘤中,甲狀腺癌增長速度最快,排名變化幅度也最大,與張茜等[5]報告結果一致。甲狀腺癌的發病與電離輻射、碘攝入量異常、性激素和遺傳因素有關。我國的食鹽碘強化政策,可能導致部分地區人群過量補碘而引起甲狀腺癌發病率增加,此外甲狀腺超聲檢查地普及、設備敏感性地提高和穿刺活檢技術地發展導致甲狀腺癌檢出率迅速升高;但微小甲狀腺癌的過度診斷和治療會增加人群的心理負擔和資源的浪費[6]。腦惡性腫瘤在本研究中處于第7位,與許可葵等報告未進入前10位病種的情況存在差別[7],可能因為該院神經外科為國家臨床重點專科,醫療技術處于國內領先水平,腦部疾患的患者更愿意來該院就診。
不同性別的前10位惡性腫瘤構成存在較大差別,肺癌的發生與吸煙關系密切,男性吸煙率高于女性,可能是肺癌順位在男性中高于女性的原因。女性吸煙者較少,但肺癌亦居于女性惡性腫瘤第3位,其發病可能與被動吸煙,接觸廚房油煙以及空氣污染有關[8]。本研究顯示肺癌歷年均居于惡性腫瘤首位,嚴重危害居民健康,控煙政策的實施和環境污染的治理應予以高度重視。肝癌在男性患者中的疾病順位明顯高于女性,印證了吸煙酗酒是肝癌的危險因素,此外,肝癌與肝炎病毒HBV感染有關,黃曲霉毒素也是誘發因素。應戒除不良生活習慣,注意飲食衛生,接種乙肝疫苗,使用抗病毒藥物治療病毒性肝炎,減少肝癌的發生[9]。口腔癌居于男性惡性腫瘤第6位,與湖南省腫瘤登記結果相似而與全國腫瘤登記結果不同[1,7],其原因可能是咀嚼檳榔是患口腔癌的高危因素之一,而湖南是檳榔的生產和消費大省,男性多有咀嚼檳榔的習慣。監管部門應從政府層面制定策略,給予警示宣傳[10]。乳腺癌位于女性惡性腫瘤的首位,壓力過大引發內分泌紊亂、長期接觸外源性雌激素及遺傳均是乳腺癌危險因素,應倡導女性選擇健康的生活方式、規范使用雌激素,定期乳腺自查和醫院專科檢查[11]。宮頸癌處于女性惡性腫瘤第5位,是女性特發高發惡性腫瘤。宮頸癌的發生與人類乳頭瘤病毒(HPV)感染有關,HPV疫苗的應用可有效預防宮頸癌,定期進行規范的婦科檢查,早期發現和治療可獲得良好的預后效果[5]。
白血病在20歲以下惡性腫瘤患者中處于首位,給社會和家庭帶來巨大創傷和負擔,應注重低齡防治。裝修污染是白血病的危險因素[12]。本研究中白血病患病數量的下降,可能與居民健康意識提升,注意裝修污染的控制相關。結直腸癌是中老年患者高發惡性腫瘤,居于50歲以上患者惡性腫瘤的第2位,隨著膳食結構的改變,高脂高蛋白的精細飲食以及熏烤腌制食物攝入過多、蔬菜水果攝入缺乏增加了結直腸癌發生風險,應提倡健康飲食,高危人群定期篩查[13]。
本研究選擇了華中地區的1家三甲醫院進行數據分析,對同一地區進行橫向比較時,未能檢索到全面的同期數據,可能對比較結果造成一定的影響;且同地區不同醫院的重點學科和特色醫療服務不同,其品牌效應可能影響患者的就醫傾向性,導致與其他醫院數據存在差別,樣本代表性可能不足。提示應進一步擴大研究范圍,在后續研究中進行更全面地分析,為醫療決策及資源分配方案地制定和及時調整提供參考依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