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 潔 凌 文 胡安麗
安徽醫科大學第四附屬醫院,230012 安徽 合肥
隨著人口結構、生存環境、生活方式及醫療技術的變化,我國居民的疾病死亡譜也發生著改變,居民的病死率及死亡原因不但是直接反映一個地區居民健康水平的重要指標,還可以間接反映該地區社會、經濟、文化等各種因素對居民健康狀況的影響程度。某院是一所醫教研三位一體的三級綜合醫院,本研究通過對該院2009—2019年住院死亡患者病例的統計、分析,明晰住院病死率、死亡分布及順位情況,為該地區制訂合理的防病與治病措施、降低病死率,為醫院規劃學科發展、提高服務質量與診療水平提供依據。
數據來源于該院2009—2019年病案管理信息系統中住院死亡患者(共856例)的病案首頁。以上數據由3名研究人員統計、處理,資料準確、可靠。
以《疾病和有關健康問題的國際統計分類(ICD-10)》第10版中的疾病編碼為標準,對病案首頁中的出院第一診斷進行死因分類。先按照年度進行總病死率分析,再按照年齡、性別等進行細化的分組分析。
應用Excel 2010、SPSS 22.0對數據進行處理,數據資料以例數、率或構成比(%)表示,采用χ2檢驗進行組間比較。檢驗水準確性α=0.05


表1 某院2009—2019年住院死亡患者性別構成及病死率情況
在所有的856例死亡患者中,年齡最大的100歲,最小的17歲,中位數78(65,84)歲。以20年為組間距進行分組統計,結果顯示,病死率隨年齡增長逐漸升高,≥80歲組死亡患者最多(373例),病死率3.45%,其次為60~79歲組,最低的為<20歲組,不同年齡間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χ2=1 342,P<0.05)。見表2。

表2 某院2009—2019年住院死亡患者年齡分布
因惡性腫瘤、呼吸系統疾病、循環系統疾病、消化系統疾病、內分泌系統疾病死亡的患者人數較多,列在前5位。其中,因惡性腫瘤死亡的患者有378例,占44.15%,排在首位,男女性別比為1.66∶1;因呼吸系統疾病和循環系統疾病死亡的患者,為195例、132例,分別占22.78%和15.42%,列第2和第3位,男女性別比為2.31∶1、0.91∶1。見表3。

表3 某院2009—2018年住院患者死亡原因及順位
病死率既表明疾病的嚴重程度,又可以直觀反映醫療機構的醫療服務質量和診療水平。該三級醫院在2009至2019年間,除2014與2015年呈持平、略升外(因院內翻修及道路改造導致患者收治數降低),整體病死率呈逐年下降的趨勢。這與陳美玲、蘇滔鳳、李利偉等[1-3]多個研究結果一致,說明除社會經濟發展、生活水平提高、健康教育與健康促進大力開展等外在因素外,醫療機構本身加強內涵建設、擴大服務范圍、創新服務流程、提高醫療質量也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病死率。
從性別和年齡差異來看,女性患者的病死率明顯低于男性,病死率隨著年齡的增長逐漸增高,60歲以上患者病死率明顯升高。這些均與國內同類研究結果一致[4-8]。其原因在于除了基礎代謝高等生理特征外,男性承擔更大的社會和家庭壓力、從事更危險的工種,更多的沉溺于吸煙、酗酒、熬夜、飲食不均衡等不良生活方式中,且病死率的增高與人到老年后,器官老化、免疫力下降有密切關系。這提示男性應當主動改變不良生活方式,提高健康保健意識,注重體檢,緩解精神與心理壓力。同時在老齡化日益嚴重的今天,老年人更應當提高健康素養,加強體育鍛煉,增加身體免疫力,抵抗疾病的侵襲。
從死因順位來看,惡性腫瘤是排在首位的死亡原因,占全部死亡人數的44.76%,遠高于其他疾病。雖呼吸系統疾病和循環系統疾病排在其后,但所占比率明顯下降,這與陳芙蓉等[9]研究結果一致,即法定傳染病的發病率大幅度下降,以惡性腫瘤、呼吸系統疾病為主的慢性病凸顯,并成為主要死因。建議居民自發提高健康素養,從了解和掌握健康常識入手,具備甄別偽科學、偽保健的能力,摒棄不良的生活方式,關注身體發出的異常信號,及時就醫,做到早發現、早診斷、早治療。同時,醫療機構應著重加強腫瘤科、呼吸內科、心血管內科等相關重點專科建設,加強技術創新,爭取在預防和診療以上疾病的關鍵技術方面有所突破,同時注重特殊病、慢性病及其并發癥的宣傳教育,提高居民防病意識,降低住院患者的病死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