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喜娟
菏澤市牡丹區(qū)牡丹街道辦事處社區(qū)衛(wèi)生服務中心婦產科,山東 菏澤 274000
初產婦對剖宮產術、剖宮產術后恢復、母乳喂養(yǎng)、新生兒照顧等認知不足是促使初產婦產生焦躁、緊張、慌亂等不良情緒,影響其身心健康恢復的關鍵因素。通過護理干預可提高初產婦對健康知識的認知水平,增強初產婦自我管護能力,降低負性情緒的產生和影響。既有研究表示,母嬰床旁護理在剖宮產初產婦臨床護理中的有效實施,能夠達到上述目標,促進產婦恢復,保障新生兒健康生長發(fā)育[1]。本研究旨在通過觀察80例研究對象護理效果,了解母嬰床旁護理實施價值,不斷提高臨床護理能力與水平。
1.1資料 本組共納入研究對象80例,采集時間范圍2019年1月至2020年9月,均為在醫(yī)院行剖宮產分娩的初產婦,且自愿參與本次研究,已將對研究成果存在干擾因素的產婦排除。經計算機隨機系統(tǒng)抽簽分組,對照組40例,年齡22~39(28.65±4.41)歲,孕周37~41(39.05±0.59)周,受教育年限9~18(14.54±3.36)年;觀察組40例,年齡22~39(28.71±4.28)歲,孕周37~41(39.06±0.54)周,受教育年限8~16(14.56±3.41)年。基線資料兩組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1.2方法 對照組:常規(guī)護理,包括術后恢復基礎知識講解、產褥期病房護理、新生兒護理等。
觀察組:母嬰床旁護理,即:(1)護理人員于初產婦床前向其及家屬一對一介紹剖宮產及其術后護理知識,包括剖宮產術后注意事項、促進初產婦術后健康恢復技巧、母乳喂養(yǎng)技巧、新生兒洗澡方法、新生兒撫摸方式等。(2)評估初產婦心理健康狀況,了解其負面情緒形成原因并給予針對性心理疏導,幫助初產婦盡早轉化社會角色,提高初產婦對新生兒養(yǎng)育的信心、能力、勇氣。(3)護理人員在對新生兒進行洗澡、撫摸、看護時要求產婦及家屬積極參與,在示范、指導下,使產婦及家屬具備一定新生兒護理能力。
1.3觀察指標 不良情緒改善情況(用SAS與SDS自評量表評價,分數越高不良情緒越嚴重)、健康知識掌握情況(用自制健康知識調查表評價,滿分100分,分數高則掌握度高)、護理滿意程度(用自制護理滿意程度調查問卷評價)。

2.1不良情緒改善情況
護理后觀察組評分明顯低于對照組(P<0.05),見表1。

表1 不良情緒改善情況比較分]
2.2健康知識掌握情況 護理后觀察組明顯高于對照組(P<0.05),見表2。

表2 健康知識掌握情況比較分]
2.3對護理的滿意程度 觀察組達到95.00%,顯著高于對照組(P<0.05),見表3。

表3 護理滿意程度比較[n(%),n=40]
在近些年不斷努力下我國剖宮產率有所下降,但從整體層面來看,仍較高(35%以上)。由于剖宮產術存在創(chuàng)傷性,相對于自然分娩而言恢復速度較慢,且容易發(fā)生腸粘連、腸梗阻、盆腔炎、乳汁分泌減少等癥狀[2]。加之,產婦特別是初產婦,面對身份轉變、喂養(yǎng)經驗缺乏、剖宮產術后恢復知識掌握不足等多種因素影響,易產生各種不良情緒,嚴重者出現產后抑郁。因此,做好剖宮產初產婦產后護理工作至關重要。
本研究將母嬰床旁護理引入剖宮產初產婦臨床護理中,結果顯示:(1)觀察組初產婦不良情緒評分顯著低于對照組。說明母嬰床旁護理可改善剖宮產初產婦不良情緒,提高其心理健康水平,從而減少情緒刺激對產婦健康恢復的不利影響。(2)觀察組初產婦健康知識掌握度評分顯著高于對照組。說明母嬰床旁護理可加強產婦對剖宮產及其術后各項知識的了解與掌握,提高其自我護理能力。(3)觀察組護理滿意度明顯高于對照組。說明母嬰床旁護理能夠滿足初產婦及家屬對臨床護理的各種要求,減少護理糾紛。究其原因:母嬰床旁護理以產婦與新生兒為護理中心,最大程度滿足產婦、新生兒護理需求,預防術后并發(fā)癥發(fā)生。同時強調產婦及其家屬共同參與到護理工作中,以提升他們對產婦剖宮產術后護理、新生兒護理的能力,讓他們更好適應社會角色轉變。總之,母嬰床旁護理實施效果顯著,值得推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