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紅英
高青縣人民醫院普外科,山東 淄博 256300
前言:胃癌在臨床較為常見,在早期無明顯癥狀,往往在檢查時發現疾病,增加治療難度[1]。近年來,腹腔鏡技術應用成熟,在多種疾病的治療中取得顯著效果,具有創傷小、恢復快等優點,廣泛應用于胃癌患者的治療中。然而,盡管腹腔胃癌根治術具有較多優點,但其屬于有創操作,對胃腸道功能產生影響,配合實施循證護理,有效促進恢復。本文將以70例患者為對象進行研究,詳細如下:
1.1一般資料 以70例早期胃癌根治術患者為對象,研究時間是2019年5月-2020年5月,35例是參照組,35例是研究組。參照組,男:女=17:18;年齡是42歲-85歲(59.56±5.17)歲。研究組,男:女=16:19;年齡是40歲-83歲(59.98±5.45)歲。對比分析兩組患者的一般資料,P>0.05。
1.2方法 給予參照組常規護理:觀察患者體征變化,并監測心率、血壓等生命體征指標。
給予研究組循證護理:根據患者的實際情況,結合一般資料、疾病等進行綜合評估。成立護理小組,由護士長與護理人員組成,小組成員均需具備3年以上護理經驗,具備豐富的護理知識與實踐經驗。循證問題剖析:胃腸道功能影響因素、術后康復指導等,結合循證情況最終確定患者的護理問題。制定護理計劃:(1)健康教育:結合患者文化程度,采用通俗易懂或專業的語言講述疾病知識,提升患者疾病認知水平,消除緊張、恐懼等情緒。與患者家屬溝通交流,要求其給予患者關心與支持,并強調術后可能存在的并發癥,使其做好心理準備。(2)術中管理:采用保溫護理,調節室內溫度,并使用加熱床墊,維持患者體溫;觀察患者體征變化,監測心率、血壓等指標,給予患者鼓勵與支持;術中嚴格執行無菌操作,檢查消毒用品情況,并佩戴手套等。(3)術后管理:在術后需勤換衣褲,床單應當保持干燥清潔,避免受涼。采用呼吸、聽音樂等方式轉移患者注意力,緩解疼痛。在患者清醒以后,需適當飲用溫水,在術后第一天無不適癥狀時,可適當進食,以流質食物為主,隨著身體狀態的恢復,逐漸恢復到正常飲食,以富含維生素、優質蛋白類食物為主,禁食辛辣刺激類食物。
1.3觀察指標 詳細統計所有患者的進食時間、腸鳴音恢復時間、肛門排便時間、住院時間,進行統計學分析。隨后,評估患者的負性情緒,包括焦慮情緒、抑郁情緒,焦慮情緒使用HAMA量表評估,抑郁情緒使用HAMD量表評估,隨著分數升高,患者越焦慮、越抑郁。
1.4統計學方法 使用SPSS 21.0分析本研究,計量資料使用T檢驗(±表示),計數資料使用X2檢驗(%表示),差異P<0.05,表明統計學意義存在。
2.1比較治療情況 對于進食時間、腸鳴音恢復時間、肛門排便時間、住院時間,研究組明顯更優(P<0.05)。

表1 兩組患者治療情況比較天)
2.2心理狀態比較 研究組護理后HAMA評分、HAMD評分均優于參照組,P<0.05。詳見下表2。

表2 比較心理狀態結果
胃癌在臨床較為常見,發病率較高,在消化系統惡性腫瘤中排名第一位,在全身惡性腫瘤中排名第四位。誘發胃癌的因素較多,如家族遺傳、飲食結構等,極易出現轉移,具有較高的死亡率。臨床在治療胃癌時常采用癌根治術治療,而手術過程中有一些侵入性操作,使得患者在術后恢伴發注入惡心、腹脹、排便障礙等臨床表現,這種情況的出現,可能是由于手術治療刺激了人體的神經感知系統,進而造成機體功能紊亂。循證護理通過評估患者、成立小組、問題剖析與制定計劃,使整個護理過程更加規范,且具有較強的針對性[2]。對胃癌根治術患者實施詢證護理,深入分析治療中存在問題,實施記錄所有問題,并匯總分析,結合患者的實際情況,在早期制定護理方案,通過心理支持、認知支持、早期康復指導等措施,有效改善胃腸道功能,促進患者恢復,應用效果顯著,同時取得患者的支持與肯定。本次研究中,參照組采用常規護理,研究組采用循證護理,結果可見,對于進食時間、腸鳴音恢復時間、肛門排便時間、住院時間,研究組明顯更優(P<0.05)。研究組護理后HAMA評分、HAMD評分均優于參照組(P<0.05)。在循證護理中,結合患者的實際情況,采用循證方式了解患者的護理需求,包括不良情緒、疾病知識、胃腸道恢復、疼痛等,在術前采用健康知識宣教、心理護理等方式消除患者緊張情緒;加強手術期管理,嚴格執行無菌操作,預防感染,促進恢復[3]。
綜上所述,早期胃癌根治術患者在治療過程中實施循證護理,可促使胃腸功能恢復,縮短住院時間,且消除負性情緒,改善心理狀態,護理效果顯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