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金菊
山東省菏澤市曹縣魏灣中心衛生院,山東 菏澤 274400
胃癌進展至晚期,患者腹部疼痛感受將出現明顯加重,消化系統功能減退等情況,增進患者消極心理狀態,如不及時采取有效臨床護理干預,極易使患者疾病進程加快,降低患者生存幾率。采用優質護理服務方式對晚期胃癌患者進行護理,患者經有效護理干預后,機體狀態、心理健康水平、遵醫行為等均能夠得到顯著提升,現報告如下。
1.1一般資料 臨床研究對象采集90例于2018年9月至2019年9月本院收治患晚期胃癌患者,成立對比組和觀察組,采用隨機平均分組方式對患者進行分配,單組45例,對比組:45例患者涵蓋24例男性、21例女性,年齡38歲至71歲,均值(51.16±3.34)歲;觀察組:45例患者涵蓋23例男性、22例女性,年齡39歲至69歲,均值(50.38±3.62)歲,資料比較,組間存較高一致性(P>0.05)。
1.2方法 對比組實施臨床常規護理,觀察組實施優質護理服務,詳細方法如下。
(1)既往病史采集:患者入院后,采集患者既往病史、患病時長、臨床診療進程等多方面信息采集,整理后為患者建立就診檔案,于后續診療期間詳細記錄患者臨床用藥、疾病癥狀反應、生命體征數據、臨床用藥等情況,以此為患者臨床護理提供可靠依據,明確患者疾病進程發展,增進護理工作開展有效性。
(2)臨床用藥管理:于患者診療期間,嚴格管理患者臨床用藥方式、給藥劑量等,根據患者疾病癥狀反應,遵循醫囑給予患者注射、口服用藥,緩釋患者疾病疼痛感受的同時降低患者對止痛、鎮痛類藥劑依賴性,告知患者臨床安全用藥方式及使用劑量,促進患者安全用藥觀念,培養患者養成良好用藥習慣。
(3)注意力引導:在患者所處病房當中,適當播放患者喜歡或舒緩的音樂、綜藝節目、積極向上的電影等,分散患者對自身疾病感受注意力,調節患者疼痛感知,穩定患者個人情緒,提升患者診療耐受度。
(4)情志調節:對患者心理健康加強調整,于護理期間檢測患者有無心理疾病或個人不良情緒,以此為患者擬定情志調節計劃,針對性引導患者個人情緒水平,增進護患之間溝通,促進患者傾訴意愿,以此緩解患者心理壓力。
(5)疾病知識普及:于日常診療期間,為患者開展晚期胃癌疾病知識教育,充分講解說明胃癌疾病影響因素及疾病危害,解析當前疾病癥狀反應發生原因,以此糾正患者對自身疾病的錯誤認知,增進患者診療依從性。
1.3觀察指標
擬定臨床護理調查問卷,于護理后對組間患者心理功能、社會功能、機體狀態、遵醫行為、疼痛感受等進行測試評估,分值上限15分,下限0分,分值和臨床護理效果成正比。

測試評估分值比對,觀察組患者臨床護理效果各項分值均優于對比組患者,存在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晚期胃癌患者臨床護理效果測試評估結果比較(分,
消化系統惡性病變以胃癌較為高發,于發生后可出現明顯胃部疼痛及胃部組織病變,對患者日常飲食、生活作息等方面均會產生較大影響[1]。晚期胃癌是胃癌疾病發展終末期,病情進展至此階段,患者機體狀態、心理健康水平及診療積極性等方面均會出現明顯降低,對患者臨床診療有效性及配合意愿均會產生消極影響。
優質護理服務作為臨床中極具全面性和服務意識的基礎臨床護理服務,存較高護理服務水平[2]。于晚期胃癌患者臨床護理中,采用優質護理服務方式開展護理,經過護理人員對患者既往病史、情志、認知水平、用藥等方面做針對性調整和管理,可以使患者因疾病所致疼痛感受得到有效緩釋,穩定患者情緒,以此保障患者個人心理健康水平,提升患者診療配合意愿及遵醫行為,增進患者臨床安全用藥意識及自身疾病了解、認知程度,間接增進臨床診療實施效果[3]。
本次研究中,觀察組采取優質護理服務后,組間心理功能、社會功能、機體狀態、遵醫行為、疼痛感受等項均優于對比組患者,測試評估所得數據比對存顯著差異性(P<0.05)。
綜上所述,應用優質護理服務對晚期胃癌患者進行臨床護理,可以使患者疾病癥狀反應得到有效改善,促進患者社會功能,降低患者疾病影響,臨床護理效果顯著,值得在臨床上使用推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