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連迎
聊城市第四人民醫院兒少精神科,山東 聊城 252000
隨著社會壓力的不斷增大,近幾年來,抑郁癥在我國的發病率呈持續上升趨勢。丁艷芬、李建華等學者[1]研究指出,在抑郁癥患者治療中選擇正念減壓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基于此,本研究對比分析了80例抑郁癥患者的臨床相關資料,旨在探究正念減壓法應用于疾病治療中的臨床成效。現闡述如下:
1.1一般資料 選取2019年1月~2020年5月在筆者所在醫院接受抑郁癥治療的80例患者當做病例樣本,并按照護理干預方式的差異性分為A組和B組,每組40例。A組包含14例男性患者,26例女性患者,年齡區間為18~63歲,平均(43.58±5.41)歲;B組包含15例男性患者,25例女性患者,年齡區間為19~64歲,平均(43.62±5.37)歲。比較兩組患者的一般資料數據,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
1.2方法 入院后,A組患者實施常規護理;在A組的干預基礎上,B組患者積極配合正念減壓法:①正念減壓訓練:指導患者進行伸展練習,保持坐位,放松肩膀,挺直脊背,手臂保持自然下垂狀態,每次訓練時間為20 min。此外,還應指導患者進行葡萄干練習,借助視覺、嗅覺等方式引導患者感受自身變化,進而疏導其不良情緒[2]。②呼吸冥想:注意觀察患者的各項生命體征變化,要求其調整呼吸,放松注意力,自行感受氣息在鼻孔中隨意進出和腹壁緩慢擴張的感覺。③靜坐冥想:要求患者保持靜坐狀態,對其焦慮情緒、心理活動進行耐心感受,從而幫助其釋放不良情緒。在靜坐冥想期間,醫護人員應密切觀察患者的感覺、念頭和身體情況。回歸家庭后,患者可自行開展正念減壓法干預。
1.3觀察指標 (1)采用SAS、SDS量表,分別測評兩組患者的負性情緒改善情況,其得分情況與干預效果呈負相關。
(2)利用自我效能問卷,分別對兩組患者的自我效能感進行評分,其得分情況與干預效果呈正相關。

2.1負性情緒的改善情況 護理前,兩組的負性情緒評分對比無明顯差異(P>0.05);護理后,B組的負性情緒評分均低于A組,對比差異顯著(P<0.05)。見表1。

表1 對比兩組患者的負性情緒評分分)
2.2自我效能感評分 B組的各項自我效能感評分均高于A組,對比差異顯著(P<0.05)。見表2。

表2 對比兩組患者的自我效能感評分分)
經長期臨床實踐可知,大部分抑郁癥患者發病時可表現為情感低落、焦慮等癥狀,嚴重者甚至會出現自殺傾向[3]。因此,采用有效措施幫助患者疏導生活及工作壓力,營造健康心境,已經成為了臨床治療抑郁癥的關鍵。
在本組課題中,B組護理后的負性情緒評分均低于A組,各項自我效能感評分均高于A組,對比差異顯著(P<0.05)。據此可知,正念減壓法在抑郁癥患者護理中具有突出效果。
綜上所述,在抑郁癥護理中引入正念減壓法,有助于改善患者的負性情緒,提高其自我效能感,值得持續推廣或借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