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維玉
滕州市東郭中心衛生院,山東 棗莊 277533
前言:急腹癥具有多發性,病菌病毒感染、機體炎性反應或血管類病變等,都可誘發急腹癥。臨床癥狀多為持續性腹部劇痛或腹部鈍痛,合并惡心嘔吐,重癥或見休克,存在致死風險。該病通常突發,不良進展迅速,老年患者居多,該群體抗病能力有限,干預滯后可導致機體損傷,應予早期治療。分析發病機制,成因相對復雜,通常先行用藥,藥物治療無效,則施以手術治療。較之開腹術,腹腔鏡術后機體創傷較輕,易于全面確診,精細診斷病變,手術耐受性較低的老年患者適宜采用腹腔鏡術,促進治療顯效,優化生存質量,促進患者康復,改善就醫評價[1]。本文從2019年7月~2020年9月急腹癥患者中篩選83例老年病例,說明腹腔鏡術治療方法,分析療效,內容如下:
1.1一般資料 選取2019年7月~2020年9月83例急腹癥病例,以術式分組,A組42例,性別:男/女=21/21,年齡(65~86)歲,平均(72.43±6.75)歲。B組41例,性別:男/女=19/22,年齡(66~84)歲,平均(72.41±7.24)歲。兩組可比(P>0.05)。
納入標準:(1)急腹癥確診;(2)經患者同意。
排除標準:(1)年齡<65歲;(2)手術禁忌;(3)藥物過敏。
1.2方法 A組行腹腔鏡術:(1)入院后,全面檢查病癥相關指標,確定病史詳情,檢測心電圖,進行血氣分析,檢查腹部CT,對手術風險進行評估和風險要素總結。(2)患者保持仰臥,通過氣管插管方式進行全麻。(3)定位臍部上緣,使用常規氣腹針實施腹腔穿刺,構建CO2氣腹,要求腹壓為(12~15)mmHg。(4)以套管針穿刺腹腔。以病情確定術式,選擇"3孔法"或"4孔法",前者適用于闌尾手術等,后者適用于膽囊手術等。(5)通過腹腔鏡全面探查腹腔,確定病型,明確手術方案。(6)觀察炎癥情況,結合術中滲血程度,必要時行腹腔引流。(7)術后,排出CO2,清創縫合并予以抗感染用藥。
B組行開腹術:(1)常規檢查,同A(1)。(2)患者仰臥,根據手術要求,給予全麻或硬膜外持續麻醉。(3)常規開腹術操作。(4)術后清創縫合,抗感染用藥。
1.3觀察指標 觀察術中出血情況、記錄手術耗時,評價療效。療效:(1)顯效:腹痛消失,炎癥消失,體征指標正常。(2)有效:腹痛緩解,炎癥減輕,指標改善。(3)無效:無緩解,或見病重。有效率=[(1)+(2)]÷組例數×100.00%。

2.1手術情況 術中,A組出血量(55.97±16.32)mL,(56.31±3.74)min后手術完成;B組術中出血(113.25±29.87)mL,手術耗時(86.46±6.54)min。A組出血量
2.2臨床療效 A組顯效18例,有效22例,無效2例,有效率95.24%(40/42);B組顯效13例,有效19例,無效9例,有效率78.05%(32/41)。A組有效率>B組(P<0.05)。
急性腹痛是急腹癥患者的共性表現,此病癥為全身性綜合征,與消化功能、泌尿功能等相關,預防難度較高,通常在發病后確診,延誤治療易誘發并發癥,進展嚴重可致死,影響生存質量。老年患者通常機體遲鈍,感知功能滯后,機體反應衰退,對疼痛不敏感,不易早期發現,此外,早期癥狀典型性較低也是延誤診療的主要因素,極易延誤治療。
在老年患者中,病情進展迅速,加之基礎病影響,造成多病重疊,癥狀復雜,影響有效確診。在急腹癥老年病例治療中,難點在于合并器官衰竭問題,以及合并肺部感染病例。因受人口年齡構成影響,今年該類病例顯著增多,迫切需要高效治療手段。輕癥急腹癥首選保守治療,進行中西醫用藥等,重癥患者必須采用介入手術等有效干預。
腹腔鏡術應用范圍較廣,具有微創優勢,切口較開腹術小,降低機體創傷,減少感染幾率,且視野清晰,可全面探查,術中干擾較少,操作易于實施。該術式以電凝技術輔助止血,風險性較低,術中出血較少,治療體驗較好,在老年患者中,耐受性較高,降低應激影響,并發癥較少,術后恢復較快。基于老年患者皮膚狀態,開腹術易造成切口開裂,增加感染風險,延緩恢復進程。腹腔鏡術對病灶定位較為精準,促進準確切除,耗時較短,且漏診率較低,不易發生誤診[2]。
腹腔鏡術技術相對完善,操作易于實施,對醫師技術要求較低,在專業培訓后即可熟練操作,難度較低,可促進確診,降低手術創傷,術后恢復較快,應激、并發反應較弱,應用優勢明顯。本次研究中,急腹癥患者經腹腔鏡術治療后,顯效率較高,在40例有效病例中占比45.00%(18/40),而開腹術患者僅為40.62%(13/32)。
綜上,治療老年急腹癥時,采用腹腔鏡術,不僅便捷高效,而且較為安全,可減少出血量,用更短的時間完成手術,臨床療效顯著,促進老年急腹癥加速康復,減少不耐受,應用價值良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