奚經鈺
貴州中醫藥大學第一附屬醫院,貴州 貴陽 550001
產后出血(postpartum hemorrhage)是一種嚴重的分娩并發癥,也是全球范圍內孕產婦死亡排第一的因素,大部分產婦優于診斷和處理延誤導致產后出血,引發孕產婦死亡[1]。對于產科醫護人員來說,如何更好的識別和妥善處理這一危急重癥,掌握應對產后出血基本能力是必須熟練掌握的。為此,產科人員在臨床中不斷學習和訓練,對產后出血的診治水平也在不斷提高[1]。研究表明合理的護理措施,尤其是中西醫結合(涵蓋中醫體質辨識)針對出血原因進行干預,通過中西醫結合護理服務減少產后出血量,改善不良的妊娠結局,臨床取效顯著。
1.1一般資料 收集本院2019年3月—2020年1月住院的產婦60例,將自愿接受中西醫結合護理干預的30例產婦分配為試驗組,不愿接受中西醫結合護理的30例產婦歸為對照組。研究過程中根據以下要求進行排除:①依從性差;②肝、腎功能障礙;③精神異常等。本研究提交我院倫理審核后批準,并告知家屬及產婦,簽署知情同意書后進行對照研究。試驗組產婦年齡20~34歲,平均(26.8±4.3)歲,孕周37~40周,平均(38.7±0.6)周,初產婦22例、經產婦8例,行陰道產25例、行剖宮產5例;對照組產婦年齡 20~34歲,平均(27.9±3.1)歲,孕周38~41周,平均(39.6±1.4)周,初產婦24例、經產婦6例,行陰道產19例、行剖宮產11例。2組產婦年齡、孕周、產次與生產途徑等一般情況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
1.2方法
對照組產婦給予常規護理,主要內容為孕期檢查、分娩前指導、分娩護理、用藥操作與出院指導等基礎環節。試驗組產婦則用中西醫結合護理,主要內容為:①中醫體質辨識+心理護理。孕婦建卡后,醫護人員進行中醫體質評估并跟蹤,指導產前產后飲食,護理人員主動與產婦進行溝通,了解產婦性格特點,做好心理護理初步方案,調節自身情緒與心態;主動向產婦介紹產科醫師基本情況,使產婦放心,提高其依從性;對于過度緊張的產婦,給予適當安慰,使其以最美好的心態迎接生產。②疼痛護理。對于產后疼痛產婦,護理人員耐心解釋疼痛機理,并向孕產婦進行講解,了解疼痛與分娩的關系,使產婦做好心理準備以便提高其自控能力,降解深度緩和呼吸的重要性,陪伴產婦進行放松訓練,待產婦出現疼痛癥狀時,護理人員應講述其他有趣事情,轉移產婦注意力,最大限度克服疼痛。③行為干預。囑咐產婦按時排尿,并給予2~3h排尿監控干預,囑產婦生產過程中切勿過度激動,嚴禁喊叫,減少其宮縮痛,預防難產后出血等狀況發生。④產后護理。在產后2h內應嚴密監測產婦狀況,每隔20min檢查宮底高度,并給予按壓宮底與子宮按摩,可及時排除宮腔積血,刺激子宮收縮,減少出血;盡早使產婦接觸嬰兒,增強母嬰溝通,使嬰兒盡早吸吮,促進產婦泌乳,通過泌乳調節產婦內分泌與激素,刺激子宮收縮,減少產后出血。⑤護理細節。護理過程中應遮蓋隱私部位,減少產婦暴露,禁止其他人員參觀;整個護理過程動作輕柔,嚴禁暴力服務,對于存在卵巢囊腫、宮外孕或需卵巢切除的產婦,告知其產后具體影響,消除其顧慮等。
1.3檢測方法
1.3.12組產婦出血量、第三產程與并發癥情況 由實驗人員全程跟蹤,帶刻度接血器于胎頭娩出前放置近陰處,記錄產后2h與24h收集出血量,并記錄第三產程時間與貧血、血壓升高、尿潴留與胸部不適等并發癥發生情況。
1.3.22組產婦產后護理效果評價 參考《婦產科》第九版,規定產后護理2 h 內,產后子宮收縮力顯著改善,出血量顯著性減少,陰道產產婦總出血量 <300 mL,剖宮產產婦總出血量<600 mL為顯效;產后護理2h內,產后子宮收縮力有所回升,出血量有所減少,陰道產婦總出血量<500 mL,剖宮產產婦總出血量<1 000 mL為有效;產后護理2h內,產后子宮收縮力并無變化,出血量持續增加,陰道產婦總出血量>500 mL,剖宮產產婦總出血量>1000 mL為無效。總有效率=(顯效+有效人數)/總人數×100%。
1.4統計學分析 Excel錄入數據,SPSS 22.0軟件分析數據,計量資料以(珋 x ± s)表示,計數資料以%表示,等級資料以 n 表示。產后出血量與第三產程情況采用t檢驗,產后護理效果評價與并發癥采用卡方檢驗,護理滿意情況采用 Mann-Whitney U秩和檢驗。以 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12組產婦產后出血量與第三產程情況比較見表1 經t檢驗,實驗組產婦產后 2 h 出血量、產后24 h出血量與第三產程時間均顯著性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 <0.01)。

表1 2組產婦產后出血量與第三產程情況比較
2.22組產婦產后護理效果評價比較見表2 經卡方檢驗,實驗組產婦總有效率明顯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 <0.05)。

表2 2組產婦產后護理效果評價[n(%)]
產后出血是指在胎兒娩出后24 h內產婦出血量大于500 mL的現象,80%發生在產后2 h內[3],也存在24 h以后產褥期的子宮大出血。最新流調研究表明產后出血是導致產婦死亡的首要原因,發病率高達5-10%,在中國經濟較為落后的省份更為高發[4],貴州地處西南,但我省把婦幼健康問題放在重要地位。各地醫療機構存在出血收集與測量主觀因素影響,產后出血的實際發生率更高,嚴重影響產婦的生命健康與產后生活質量。中西醫結合護理的主旨在于個體化診療,對于不同體質進行及早干預,結合現代護理學針對出血原因進行預防,通過此項護理模式可減少產后出血量[5]。中西醫結合護理的中醫體質辨識和心理輔導可緩解產婦不良情緒,產前的行為干預可避免膀胱充盈影響子宮收縮,良好的疼痛管理使產婦盡力克服恐懼[6],全方位的產后護理能及時排除宮腔積血,刺激子宮收縮,減少出血,此外還通過母嬰接觸從產婦機體內分泌系統促進子宮收縮等,對產后出血干預效果顯著[7]。實驗組產婦產后2h出血量、產后24 h出血量與第三產程時間均顯著性低于對照組;實驗組產婦總有效率明顯高于對照組。中西醫結合護理干預可顯著性減少產后2 h與24h內出血,縮短第三產程時間,提高整體護理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