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 敏
莒南縣婦幼保健計劃生育服務中心,山東 莒南 276600
剖宮產是臨床解決產科難題的重要手段,近年來,隨著醫療技術水平的改進及剖宮產指征的放寬使得剖宮產率逐年增長,盡管有效改善了妊娠結局,降低了產婦及圍產而死亡率,但各種原因所指的術后感染也隨之升高,給醫療質量造成嚴重影響[1]。本研究以我院2018年6月至2020年6月婦產科收治的150例剖宮產產婦,探討醫院感染管理持續性質量改進的效果。
1.1一般資料 以我院2018年6月至2020年6月婦產科收治的150例剖宮產產婦,均簽署手術知情同意書,且排除術前伴有感染性疾病、手術禁忌癥、合并其他產后嚴重并發癥、相關藥物過敏史及臨床資料不全者。將受試者根據隨機數字表法進行分組,對照組和研究組每組各75例,對照組產婦年齡21-36歲,平均(30.43±2.12)歲;孕周37-40周,平均(39.08±1.14)周;研究組產婦年齡22-37歲,平均(30.37±2.09)歲;孕周38-41周,平均(39.12±1.08)周。兩組產婦在一般臨床資料方面具有可比性(P>0.05)。
1.2方法 對照組產婦接受常規醫院感染管理。
研究組產婦接受醫院感染管理持續性質量改進,包括確定最終質量結局,評估流程及環節質控中的缺陷并進行持續性改進,具體為:(1)建立健全的醫院感染控制管理質量制度:部分產科醫護人員對剖宮產術后感染認識不足,風險意識較差,因此需不定期地開展風險管理及感染相關法律知識培訓,完善各類感染管理縣官制度,每月定期舉辦研討會強化醫護人員感染風險意識;(2)強化產后感染風險監測:在剖宮產產后護理中需對產婦進行感染風險教育,增強產婦的防護意識,最大限度避免引發感染的風險因素;(3)強化產前檢查保健:剖宮產術后感染時需強化產前控制措施,減少感染因素,增強機體免疫力;(4)圍產期護理:術中注意保護切口避免羊水污染,選擇適宜的抗菌素有效預防術后感染;(5)提高醫護人員風險意識:在產科工作中需培養醫護人員防患于未然的風險意識,不斷提高診療質量,從根本上減少術后感染的發生率。
1.3觀察指標 兩組剖宮產術后感染發生率比較存在統計學差異(P<0.05),見表1。

表1 剖宮產術后感染發生率(n,%)
2.2醫護人員業務水平 研究組服務態度、制度實施、責任履行、專業水平和優質服務評分分別為(7.92±1.31 分)、(8.15±1.67 分)、(7.14±0.93 分)、(7.16±0.93 分)和(8.05±1.47 分),對照組服務態度、制度實施、責任履行、專業水平和優質服務評分分別為(4.31±1.23 分)、(5.61±1.58 分)、(5.98±0.75 分)、(5.02±0.88 分)和(4.48±1.43 分),研究組醫護人員各業務水平評分均顯著高于對照組(P<0.05),見表2。

表2 醫護人員業務水平分)
剖宮產旨在挽救產婦及胎兒生命,據數據統計,目前我國剖宮產率已高達65%以上且目前仍呈增長趨勢[2]。剖宮產術后感染一直是需要重點關注的難題。在醫院感染管理中任何一個環節出現紕漏均可能引發術后感染,因此監控并糾正各環節中的不足之處尤為必要[3]。持續性質量改進是現代質量管理的核心,對過程質控和管理一直是比較重視的,在為患者和家屬進行服務的整個過程中有所貫穿,充分發揮全體醫護人員的潛能,在質量改進過程始終保持循環改進、永不停止的模式,強化預防各階段的差錯,保證全員參與,預防為主,不斷提高醫護人員的感染風險意識,降低剖宮產術后感染發生率[4-5]。本研究結果表明,研究組產婦剖宮產術后感染發生率(6.67%)顯著低于對照組(36.00%)(P<0.05),研究組醫護人員各業務水平評分均顯著高于對照組(P<0.05)。
綜上所述,醫院感染管理持續性質量改進可有效降低剖宮產術后感染發生率,提高醫護人員各業務水平,值得臨床推廣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