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春風 褚秀花
山東省招遠市人民醫院產科,山東 招遠 265400
一般情況下子宮肌瘤大多為良性,但如果患者同時合并妊娠,則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影響妊娠結局,威脅母嬰健康。因此針對晚期妊娠合并子宮肌瘤患者,臨床上大多采取手術方式治療,但是手術方案的選擇對手術治療結果影響巨大[1]。本文主要探究分析在晚期妊娠合并子宮肌瘤患者中采取剖宮術聯合子宮肌瘤剔除術治療的效果,具體操作如下。
1.1臨床資料 從2018年5月至2020年5月我院收治的晚期妊娠合并子宮肌瘤患者中抽選86例作為研究對象,隨機分為兩組,實驗組43例,經產婦與初產婦數量分別為29例、14例,產婦年齡在22歲至37歲之間,平均年齡(28.53±1.02)歲,孕周在35周到42周之間,平均孕周(39.61±0.33)周。對照組43例,經產婦與初產婦數量分別為28例、15例,產婦年齡在23歲至36歲之間,平均年齡(28.48±0.98)歲,孕周在36周到42周之間,平均孕周(39.72±0.31)周。兩組患者臨床資料進行統計學分析后,結果顯示P>0.05,差異不顯著,可比性高。
1.2方法 對照組患者接受接受剖宮產術后,再擇期接受子宮肌瘤剔除術治療,其中,剖宮產術麻醉方式選擇腰硬聯合麻醉,再用剖宮術讓孕婦完整娩出胎兒,確定胎兒娩出后,注射20U縮宮素,常規縫合關腹。之后結合患者實際情況以及恢復情況,選擇合適的時機完成子宮肌瘤剔除術。
實驗組患者接受剖宮產術聯合子宮肌瘤剔除術治療具體操作如下:1)剖宮術。麻醉方式選擇腰硬聯合麻醉,完全娩出胎兒后,先縫合子宮漿肌層,然后聯合實施子宮肌瘤剔除術。2)子宮肌瘤剔除術。手術前,先向患者宮體注射縮宮素,劑量為20U。然后結合患者子宮肌瘤不同的位置,采取不同的手術方式。其中,帶蒂漿膜下肌瘤患者需要先在基底位置行一個切口,然后完全切除蒂以及多余的漿膜,最后切除子宮肌瘤;漿膜下肌瘤患者直接切口,形狀為菱形,剃除子宮肌瘤病灶;于肌壁間肌瘤患者需要先確定子宮肌瘤凸起的部位,然后在采取全面鈍性剝離方式將子宮肌瘤完全剝離,完成子宮肌瘤剃除之后,選用間斷縫合術進行縫合、關腹;粘膜下肌瘤患者需要在患者子宮下段位置行切口,切口方向為橫向,然后完全分離子宮肌瘤病灶,用紗布壓迫止血,縫合切口。3)術后處理。患者完成手術后,為了預防感染,需要在48小時內根據醫囑使用適量抗生素,并且連續三天靜脈滴注縮宮素20U。
1.3觀察指標 本次研究主要以兩組患者手術時間、惡露完全排凈時間、總治療時間、新生兒Apgar評分等作為觀察指標[2]。
1.4統計學分析 用spss27.0處理,t檢驗,p小于0.05,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兩組新生兒Apgar評分無明顯差異,P>0.05;實驗組手術時間明顯多于對照組,惡露完全排凈時間、總治療時間明顯少于對照組,P<0.05,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表1 兩組患者手術時間、惡露完全排凈時間、總治療時間、新生兒Apgar評分比較
子宮肌瘤是臨床上常見的婦科良性腫瘤,一般情況下,子宮肌瘤只需要行剔除術切除病灶既可,對患者的影響不大。但如果子宮肌瘤患者合并妊娠,就很容易被胎兒影響診斷,疾病發展到晚期妊娠后,手術剃除的難度和手術風險就大大提升。相關研究顯示,針對晚期妊娠合并子宮肌瘤患者為了更好的保證母嬰安全,臨床上可以選用剖宮產術聯合子宮肌瘤剔除術治療,兩者聯合治療能夠有效減少出血風險,同時也能更好的確定肌瘤位置,起到良好的治療效果[3]。
本次研究選擇86例晚期妊娠合并子宮肌瘤患者進行對比,研究結果顯示,采取剖宮產術聯合子宮肌瘤剔除術治療的患者雖然手術時間比較長,但是惡露完全排凈時間、總治療時間均明顯更短,且新生兒Apgar評分與先剖宮術再子宮肌瘤剔除術的患者差異不大,表明剖宮產術聯合子宮肌瘤剔除術能夠在保證胎兒安全的同時,起到良好的治療效果,且縮短治療時間。該研究結果與張存虎[4]在剖宮產術聯合子宮肌瘤剔除術治療妊娠合并子宮肌瘤的臨床效果觀察中相關研究結果具有較高的相似度。
綜上所述,在晚期妊娠合并子宮肌瘤患者中采取剖宮術聯合子宮肌瘤剔除術治療能夠有效降低患者創傷,減少住院恢復時間以及惡露時間,安全性相對較高,治療效果良好,值得臨床推廣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