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 燕
國藥北方醫院,內蒙古 包頭 014030
臨床疾病治療中西藥較為常用,目的是解除患者癥狀體征、促進患者康復。但是,綜合西藥臨床用藥情況,發現用藥期間存在不合理用藥情況,進而影響治療效果、增加了用藥不良反應風險[1]。所以,為了確保西藥用藥的安全性、有效性,需加強西藥用藥安全管理工作。基于此,本文就我院2019-2020年期間的西藥用藥患者為例,評價加強用藥安全管理對患者用藥合理性的影響。
1.1一般資料 研究對象均為西藥用藥患者,從2019年8-12月期間、2020年1-5月期間各選擇200張藥劑科西藥處方,分別作為對照組、觀察組,倫理委員會審核批準。對照組:其中,男性患者113例,女性患者87例;患者年齡區間6-82歲,平均年齡(48.80±5.80)歲;處方情況:普外科處方45張,骨科處方30張,消化內科處方30張,泌尿外科處方25張,兒科處方20張,婦產科處方25張,神經外科處方25張。觀察組:其中,男性患者108例,女性患者92例;患者年齡區間5-80歲,平均年齡(48.60±5.70)歲;處方情況:普外科處方42張,骨科處方32張,消化內科處方28張,泌尿外科處方22張,兒科處方20張,婦產科處方21張,神經外科處方15張。對照組與觀察組西藥用藥患者性別分布、平均年齡、開具處方情況比較,P>0.05(具有可比性)。
1.2方法 對照組:未進行用藥安全管理,即常規開具處方、根據患者需求指導患者用藥。觀察組:進行用藥安全管理。加強用藥安全管理。(1)制定用藥安全管理措施。回顧西藥處方情況,分析藥物種類、用法用量、給藥途徑等,檢索中國知網、萬方等數據庫并下載多篇關于西藥處方合理用藥文獻,根據《處方管理辦法》、《抗菌藥物臨床應用指導原則》等制定用藥安全管理措施。(2)用藥安全管理措施。完善西藥使用管理規章制度,以制度規范用藥以及醫師工作行為,確保藥師能夠嚴格審查處方,優化不合理處方;制定科學合理聯用藥物方案,根據疾病需求,若患者需要聯合用藥,需注意配伍禁忌,完善西藥聯合使用制度細則,備注聯合用藥適應證以及禁忌證,做好患者用藥監督工作;落實個體化用藥原則,綜合用藥患者的年齡、性別、病情等個體情況規范用藥,明確西藥的用法、用量以及給藥時間、途徑等;觀察用藥反應,加強患者用藥期間巡視工作,了解患者的用藥效果、反應等情況,并根據患者的反應調整用藥處方,以提升患者疾病治療預后效果與安全性;發揮臨床藥師西藥處方監督工作,醫院加強醫護人員藥學知識培訓,提高工作能力、責任心的基礎上以提高用藥的安全能力,進而提高患者的用藥安全性;加強藥物管理,需合理保存藥物,并根據藥物性質等情況分類保存,抗精神病等特殊藥物做好特殊管理,嚴格執行藥物發放查驗、審核制度。
1.3觀察指標 統計2組西藥用藥患者的不合理用藥情況,包括用法用量不當、聯合用藥不當、重復給藥、濫用抗生素。
1.4數據統計學處理 以SPSS21.0建模導入分析西藥用藥患者觀察指標,不護理用藥情況占比率以例(n)、率(%)的形式描述,指標差異檢驗采用(x2)。相同觀察指標結果P值小于0.05,表示存在顯著性差異。
觀察組、對照組西藥用藥患者的用法用量不當、聯合用藥不當、重復給藥、濫用抗生素等不合理用藥情況見表1。經統計學計算,觀察組指標占比率低于對照組,P<0.05。

表1 西藥用藥患者組間不合理用藥情況分析(n,%)
綜合處方回顧情況、文獻資料檢索情況分析,導致西藥不合理用藥的原因較多,主要集中在幾方面:臨床醫師未能全面掌握各種藥物間的特殊性質、聯合用藥抵消作用;藥物名稱相近,但用藥指征不同情況下,發生了重復用藥、濫用抗生素等情況;臨床診斷、適應證不明確;給藥時間過長、過短均可影響用藥治療預后效果與安全性;用藥劑量不合理情況下患者血藥濃度過高,影響用藥效果、安全性[2]。為了提高患者用藥安全性,需加強合理用藥管理,進一步完善西藥使用管理規章制度規范用藥、醫師工作行為,落實個體化用藥原則確保用藥的針對性、合理性,觀察用藥反應以盡早發現患者用藥反應、及時調整用藥,發揮臨床藥師西藥處方監督工作、提高患者的用藥安全性,加強藥物管理確保藥物的治療效果[3]。康繼紅,伏計能研究指出,臨床合理用藥能夠真正幫助患者改善病情、安全有效用藥,以提高患者用藥的安全性[4]。
本文結果與金米莎研究結果有一致性,開展后抗生素濫用、重復用藥、用藥差錯、聯合差錯情況優于開展前,P<0.05[5]。
綜上所述,西藥臨床用藥中開展合理用藥指導助于藥物合理使用,提高了患者的用藥效果與安全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