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艷
摘 要:衍圣公是孔子嫡系后裔的世襲封號,歷經宋、金、元、明、清、民國。歷代王朝對孔子后裔“恩渥備加”,一再封官賜爵,孔氏家族成為中國歷時最久的貴族世家。從孔府留存下來的明清檔案中可以看出,衍圣公作為孔氏家族大宗主,擁有對整個家族的管理權和皇帝賦予的很多特權,這是朝廷對衍圣公地位的肯定與特權優渥。
關鍵詞:孔子;衍圣公;職權
衍圣公是孔子嫡系后裔的世襲爵位,歷代王朝為維護和鞏固自身封建政權統治的需要,都對孔子格外尊崇,不斷追謚加封,對孔子后裔也是一再封官賜爵,優渥隆增。衍圣公自宋始封,歷經金、元、明、清、民國,不隨朝代更替而改變,相繼沿襲880年之久,孔氏家族亦成為興盛不衰的貴族世家。從孔府留存下來的明清檔案中可以看出,衍圣公作為孔氏家族大宗主,擁有對整個家族的管理權和皇帝賦予的很多特權,對曲阜縣擁有實際控制權。
1 承奉祀事
衍圣公之謂世襲之初,便執掌闕里孔廟祭祀。孔子世家文書檔案卷65記載,清順治帝敕諭衍圣公孔興燮:“國家功成治定,必先重道崇儒,特于先師孔子聿隆象賢之典,其大宗之裔錫爵嗣封,承奉祀事。”可見,作為少數民族政權清初統治者,為鞏固統治,更加重視尊孔崇儒,衍圣公的奉祀之責也更加明確。
曲阜孔廟兼有孔氏家廟和國立孔子廟雙重性質。衍圣公祭祀孔子,不只是祭祀自己的先人,更重要的是承擔著代國祭孔的職能。衍圣公代表家族祭祀孔子,是他作為孔氏嫡系后裔的本分;代表朝廷祭祀至圣先師孔子是衍圣公的政治本分。衍圣公在闕里孔廟祭孔活動中居于主祭地位;在帝王闕里祭孔、于京太廟釋奠視學以及遣官致祭等國祭儀式中,則擔任陪祀角色。據《孔子世家文書檔案》卷5356記載,世祖皇帝親政后,“于順治九年,臨國子監致祭先師孔子廟。行取衍圣公并子思、顏子、曾子、孟子、子路等五經博士及孔氏等族人各馳驛赴京,到日陪祭”。
歷代帝王都非常重視對孔子的奉祀,在這種大背景下各類祭孔活動漸趨頻繁,儀式日臻完善。據孔繼汾《闕里文獻考》記載:“闕里儀注有八:一曰四仲釋奠儀,二曰月朔釋菜儀,三曰歲時常祭儀,四曰月望行香儀,五曰告祭儀,六曰祭中興祖儀,七曰書院釋奠儀,八曰春秋掃墓儀。”①對于衍圣公的奉祀職能,國家也是在各方面給予支持,首先,國家將孔子廟列為禮制廟宇管理。歷代皇帝不僅為孔廟頒賜御書匾額,還多次頒賜祭祀禮器、樂器。《孔子世家文書檔案》卷5135詳細記載了乾隆皇帝頒內府所藏周范銅器事:“茲臨幸曲阜,祗謁先師,閱視所列各器,不過后漢時所造,且色澤亦不能甚古。惟茲昌平圣里,宜陳法物,以為觀美,著仿太學之例,頒內府所藏姬朝銅器十事,備列廟庭,用愜從周素愿。”其次,國家不斷加封衍圣公,其官階、爵位歷代有升無降,明初便到達一品,并“班列文官之首”。負責奉祀的圣廟執事人員也不斷增加。清雍正八年(1730),皇帝特設圣廟執事官三品至九品共四十員。《孔子世家文書檔案》卷4999對此有所記載:“查世襲官爵歷代俱有成規,而圣廟執事之員向來未加爵秩,所當廣置官僚,以光祀典。今欲特設圣廟執事官三品者二員,四品者四員,五品者六員,七品者八員,八品九品者各十員。各按品級給與章服。每逢圣廟祭祀之時,虔肅冠裳,駿奔趨事。”最后,國家撥給衍圣公祭祀經費,并賞賜祭田,其收入用于祭祀。
國家賦予衍圣公承奉祀事的職權,昭彰崇禮先師,增輝圣德,是對孔子的尊崇與肯定,也是優渥孔圣后裔的具體體現。
2 統攝宗族
統攝宗姓、管飭宗族是歷代帝王賦予衍圣公的又一職權。意在敦令衍圣公管理宗族而表率世人,加強衍圣公在全族中的突出地位,體現出孔氏家族沿襲了封建宗法制度的特征。孔氏族人以嫡長為大宗,衍圣公以大宗主的地位代祖立言,處于全族的最高地位。
從《孔子世家文書檔案》卷65清順治帝的一件敕諭看,衍圣公有統攝宗姓之權:“族屬繁衍,賢愚不同,該府官員恐有倚恃公爵肆行無忌,慢上凌下,侵占騷擾,大累地方。今朝綱整肅,法紀嚴明,爾其統攝宗姓,督率訓勵,申飭教規,使各凜守禮度,無玷圣門。如有輕犯國典,不守家規,恃強越分,朋比為非,輕則徑自察處,重則據實指名參奏,依律正罪。爾尤宜率祖奉公,謹德修行,身立模范,禁約該管員役,俾之一遵法紀,毋致驕橫生事,庶不負朝廷,尤嘉盛典。”衍圣公孔興夑將此敕諭刻制成匾,就是我們如今看到的懸掛于孔府大堂之上的“統攝宗姓匾”。
衍圣公通過修訂家乘族譜、制定家法族規、設置家法機構等方式管理孔氏族人。宋代以后,孔氏族人增多,為方便管理,中興祖孔仁玉的五位曾孫首先分為五位,位名由他們當時的任官確定。到元代,衍圣公又將留在曲阜的五十三代孫們分為二十派。至明代,二十派再分為六十戶,以居住地為戶名。明清時期,流寓在外的族人陸續與衍圣公府建立聯系,被編為派支。通過不斷完善,孔氏家族以位、派、戶、支對族人進行管理。孔氏族人歷來重視遵循祖訓,制定族規。衍圣公頒布的孔氏祖訓箴規,共十條,從各方面維護家族秩序,約束族人行為。孔子世家文書檔案所存福建等地孔氏家譜將此“原頒條例”收錄在內,共同遵循。“孔氏宗族有族長衙門,族長的職責是:申明家范,表率族宗,凡子弟有不率不若者教治之。”①衍圣公設立孔氏族長、林廟舉事和戶頭、戶舉在內的家法機構,以嚴格的宗法統治保障祖訓、族規的施行。
衍圣公既要加強對孔氏族人的管理,又要維護族人利益:孔氏后裔享受免除徭役的優遇、減少地租的優待。衍圣公亦可保送族人子弟入國子監讀書。
3 管理林廟
衍圣公對林廟的管理包括守護孔子林墓、維護林廟建筑、保護林廟樹木、保持林廟整潔、保管禮樂祭器。國家特為此設置官吏,撥給戶人。衍圣公通過所轄百戶廳管理林廟,據《孔子世家文書檔案》卷2433載,康熙二十三年(1684),清吏、兵兩部咨準額設林廟守衛百戶官護衛林廟,納入國家管理體系。
衍圣公林廟管理職權在《孔子世家文書檔案》中有諸多體現。從乾隆五十年(1785)“圣林樹株冊”可以看出,圣林內樹木按區域分為東南界、東北界、西北界、西南界四界進行管理,每一界都設有林頭一人、林役一人,負責查報樹株數目及折損情況。《孔子世家文書檔案》卷4935“清嘉慶年間至圣林廟樹株風折報損檔”中有相關記載,“署林廟守衛百戶為申明事切于嘉慶二十五年五月二十八日據守廟正身丁子酉報到,至圣廟大成門內中階甬道迤西被風刮倒小榆樹一株,粗約三扎半,長約八尺……右申襲封衍圣公府”,從中可以看出林廟守衛百戶官具體負責林廟的管理,并具申文報衍圣公。另有卷4918“清朝時期禁止損害曲阜至圣林廟風脈檔”中,有嘉慶十二年(1807)關于衍圣公飭委查辦禁止車馬驅馳神路以保護林廟風脈的記載:“正南門外神路,為圣駕經臨輦道之所,原不許車馬馳驅,以昭慎重。兩旁柏樹之外,盡有極寬車道,何以并無隙地,車輛在于神道中間行走,顯系民人種耕侵占,實屬可惡。至北門外并鼓樓前燒鍋逼近林廟,圣脈攸關,所系匪輕。”這些記載充分顯示了衍圣公在地方政治的權威性。
縱觀孔子世家文書檔案,清康熙、雍正、嘉慶、道光年間均有發帑修繕林廟的記載。雍正二年(1724)六月,孔廟大火,孔子六十八代孫襲封衍圣公孔傳鐸即刻上奏祖廟火災事:“臣叨沐皇上隆恩,襲職守祠,詎意于本年六月初九日申時疾風驟雨,雷電交作,忽有火從先師大成殿脊東螭吻間出,棟宇高峻,火勢猛烈,不能撲滅。臣驚惶之下奉請祖像牌位及四配十一哲牌出正殿,業經焚毀沿燒寢殿、兩廡、大成門、圣祖仁皇帝御碑東西二亭、啟圣王舊殿、金絲堂等處,火至丑時方熄。”雍正帝見狀,甚感不安,素服齋居,減膳撤樂,并親詣國學文廟虔申祭奠,宣讀告文,以展不安之心。同時遣禮部侍郎馳赴闕里祭告,以慰神靈,并決定下撥帑銀,派工部侍郎協同山東巡撫,準備材料,重修孔廟。這次孔廟重建歷時七年,耗銀十五萬七千六百兩,其中還不包括皇宮專供的黃琉璃瓦的費用。清廷賦予衍圣公林廟管理之權,并給予極大的支持,是對孔圣后裔的優渥,對于朝廷則是崇圣孔子,增輝圣德,昭彰依儒治國、文理天下的重要措施。
4 舉薦官員
衍圣公有推薦保舉地方官員和府廟屬官的職權。
孔府作為歷代衍圣公的居住府邸是前衙后府、衙宅合一的貴族建筑群落,設有百戶廳、典籍廳等六廳作為日常辦事機構,其屬官主要包括府內官員、林廟職官、田產屯官和四氏學教授學錄等十九類,官階從四品到九品不等。衍圣公對其屬官有舉薦之權,“衍圣公府屬員管勾、司樂、掌書等缺,聽衍圣公咨部補授。”①《孔子世家文書檔案》中有近兩千卷這方面的內容。如《孔子世家文書檔案》卷2521“康熙二、三年選補孔廟奎文閣典籍官檔”載:“襲封衍圣公府為缺官事照得祖廟奎文閣乃歷代帝王欽頒書籍之處,蒙皇恩欽設典籍一員董理文憲,但茲缺久,懸例應本廟咨補,今選得曲阜縣生員石琚,鄉評推重,學邃行優,堪補斯缺。”
從《孔子世家文書檔案》看,曲阜知縣在明清時期,由衍圣公從本地族人中選賢者保舉送吏部選授,領敕赴任。“各省州縣皆用流官,獨曲阜一邑用孔氏世職者,亦以孔子后裔不使他人統攝之意也。”②這在全國是唯一特例,衍圣公職權也得到進一步加強。《孔子世家文書檔案》卷2就記述了明嘉靖二十四年(1545),衍圣公、孔氏族長、孔顏孟三氏子孫教授司生員及本縣里老鄉民等“保舉得六十代孫族人孔承業家世清白,才識通敏,曾游學校,屢經科目,人所共服,堪理縣事”。直到乾隆二十一年(1756),朝廷改世職知縣為世襲六品官,開啟了曲阜知縣與其他郡縣都由流官擔任的歷史。
家族衙門的設立及職官的保舉選送,表明朝廷賜予衍圣公協助管理地方的極大權利,是對孔圣后裔的信任與委以重任。
5 管理圣賢后裔
《孔子世家文書檔案》卷321記載:“行令衍圣公交現在博士各將子弟嚴加訓導,將應襲職之人年十五歲以上者,衍圣公報送赴部考試,果能文理通曉注冊存案,俟承襲之時令衍圣公查案具題,準其襲職,如有不及,令其再行肄業三年方準注冊,如此則先賢先儒之子孫各自奮力于皇上崇儒重道之意,不致有負矣。”由此可以看出,清雍正帝賦予衍圣公管理先賢先儒后裔之權。自此,衍圣公參與管理先賢先儒后裔的案例在《孔子世家文書檔案》中時常出現。
衍圣公管理圣賢后裔主要有兩個方面:一是為圣賢祠墓設置的奉祀生;一是認定各氏“五經博士”的族人和各奉祀生的族人。
奉祀生或在廟中服務,或負責主持先賢先儒祠墓的祭祀,由衍圣公會同各省學官確定,咨請禮部給予執照,他們的增補、更換、管理等都由衍圣公負責。從《孔子世家文書檔案》所載來看,奉祀生的管理與世襲翰林院五經博士一樣分成兩種情況:一種是曲阜附近的奉祀生,由衍圣公呈報禮部;一種是外地的奉祀生,由所在省督撫呈報禮部,禮部審批后發給執照,督撫和禮部都要同時知會衍圣公。
衍圣公不僅管理十三氏博士和各氏奉祀生,還要管理他們各自的族人。雖然十三氏博士和奉祀生各氏的族人主要是各自管理,但是他們享受國家優免差傜必須由衍圣公與地方政府交涉,由衍圣公發送公函并附送各自家譜給地方政府予以豁免。而各博士、各奉祀生與各自族人的糾紛也由衍圣公處理,不經衍圣公移送,地方官不能先行審理。
十三氏博士、各氏奉祀生和各氏族人皆為先賢先儒之子孫,與衍圣公學統視作同宗。看來朝廷賦予衍圣公管理圣賢后裔的職權,是以學統為依據的。
6 司法特權
衍圣公自明代起官居一品,地位可謂顯赫,擁有世襲爵位的衍圣公具有獨立的司法權,曲阜地方司法一般無權干預。當然,衍圣公的司法特權更多的是一種針對家族內部及處理內務的司法活動。
衍圣公府前衙后宅,其大堂內設置公案,上面放置印信、簽筒、筆硯等公務用具。堂內陳列著衍圣公的全副鹵簿,有襲封衍圣公、光祿大夫、紫荊城騎馬、賞戴雙眼花翎等官銜、榮銜牌,旗羅傘扇、刀槍劍戟等儀仗,與地方衙門的設置基本相同。
衍圣公的司法權主要體現在處理孔氏族人訟案、先賢先儒后裔訟案、府廟屬官訟案、林廟戶人訟案、孔廟各屯莊佃戶訟案、本府仆役訟案等方面。《孔子世家文書檔案》卷3706記載:“圣賢后裔各氏翰博并額設各官均系本爵管轄,凡有呈控在案者例由本爵先行傳訊,或自行斷結,或移送地方官審訊,歷久辦理在案。”由此看來,衍圣公府特殊的社會地位,決定了其在地方司法活動中的干預力。府廟屬官、孔氏族人、佃戶仆役等如遇被人控告,均由衍圣公先行審理,未經衍圣公傳訊,地方官不得先行審訊。
綜上所述,從《孔子世家文書檔案》的各類卷宗內容分析來看,衍圣公作為世襲罔替的貴族,擁有承奉祀事、統攝宗族、管理林廟、舉薦官員、管理圣賢后裔、司法等職權。朝廷通過加強衍圣公諸多職權以將其納入統治秩序,其職權獨立于官府之外,又與朝廷統治相輔相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