鄒桂西
摘 要:由于城市的發展建設,有的古建筑根據規劃要求,以原狀遷建的辦法進行保存。進行保護性遷建的目的是延續和傳承祖先遺存下來的具有寶貴歷史價值、藝術價值、科學價值和文化價值的文物古建筑。在傳承歷史文化的同時,還有助于增加城市的文化底蘊,構建特色城市文化,打造歷史文化名城古跡資源。文章對南寧孔廟古建筑的遷建、保護和修繕等實際情況進行分析,探討如何加強對文物古建筑的保護和修繕。
關鍵詞:文物古建筑;保護和修繕;南寧孔廟
1 南寧孔廟遷建歷史
南寧孔廟始建時間的上限有據可查的歷史可以上溯到北宋皇祐年間,時稱“南寧府學宮”,已有近千年歷史。府學宮在宋代為邕州學,元代為南寧路學,明清時期為南寧府學。其址最初設在倉西門外沙市,先后又遷回城內南隅、城西處,其基址經歷多次遷移。南宋寶慶三年(1227),安撫使謝守明將其遷至府治北(今南寧飯店處)。淳祐八年(1248),督學使梁應龍進行大修。其間,各署府按照已形成的規制進行整修。嘉靖九年(1530),皇帝下詔祀啟圣公,配以顏回、子思、曾參、孟河四人。嘉靖十年(1531),改大成殿為先師廟,中間為圣殿,兩翼為東西廡,后為明倫堂,堂后設敬一亭和尊經閣,后改為啟圣祠,左右為志道、據德、依仁、游藝四齋,前為戟門,有泮池,有箴亭、射圃、公廨,前為欞星門,東西側為禮門、義路,前有照壁。嘉靖十六年至二十九年(1537—1550),知府郭南、朱黼、王貞吉、吳紹志等相繼重修,又在戟門左側修建文昌祠。自此,南寧孔廟形成了完整的規制。明末兵災后,孔廟僅存欞星門、戟門、圣殿、文昌祠,其余都被推毀廢棄。
清朝建立后,南寧孔廟多次得到修繕。民國十五年(1926),隨著新文化運動的興起,府學宮和關帝廟中的建筑大多數被拆毀,被辟為公園,僅留的大成殿也被挪作他用。
新中國成立后,批孔之風興盛。1952年,孔子像被遷。1982年因南寧飯店擴建,大成殿被拆卸,大部分構件被存放于廣西展覽館,廟內碑記則被移至南寧市人民公園鎮寧炮臺內。
為保護南寧歷史文化遺產,弘揚傳統儒家文化,延續邕城文脈,2002年,南寧市委、市政府將遷建南寧孔廟列為南寧市文化建設工程重點項目,拉開了南寧孔廟遷建工作的序幕。南寧孔廟遷建工程于2002年立項,2004年完成工程設計,2005年完成征地拆遷工作,并于當年9月30日破土動工,2007年2月完成主體工程招標工作,2007年5月主體工程正式開工,2011年1月30日舉行遷建落成對外開放儀式和祭孔大典。
遷建后的南寧孔廟位于南寧市著名風景區青秀山麓,占地面積約46畝(1畝約為667平方米),建筑面積3500平方米。坐北朝南,左攬鳳凰塔,右擎龍象塔,遙對筆架山,被譽為“寄山體筆架之神運,占仁山智水之勝境”。落成后的南寧孔廟規模宏大,建筑雄偉,古樸典雅,集奉祀孔子先師、文化傳承、國學教育與研究、文化旅游于一體,為南寧市重要的歷史人文景觀,是嶺南地區最具規模的儒家文化展示中心之一。
2 南寧孔廟遷建后園區產生殘損情況及其原因
南寧孔廟位于廣西南寧市青環路9號,主體建筑面積3000平方米,主體建筑采用實木結構,建筑木結構采取了穿斗式和抬梁式南北兩種建筑風格。木結構主要以仿明清建筑為主,所用的木構件新材料全為印尼進口紅木,主要的紅木材料有菠蘿格、甘巴豆、龍腦木……新木材總用量成品方為2100立方米左右。
南寧孔廟建筑群選址堅持按照我國古代依山傍水、左青龍右白虎的傳統自然格局選定。建筑群嚴格按照傳統孔廟的建筑規制建設。落成后,按照規制,以欞星門廣場起,依中軸線依次為欞星—狀元門—狀元橋—大成門—大成殿—崇圣祠—明倫堂,兩旁為省牲所、更衣所、東西齋。明倫堂兩旁設敬一亭和尊經閣,左右為走道。欞星門東西側為禮門、義路。建筑結構主要為木石結構。建筑時由于木材成本較高、工期趕工,木材未做防蟲干燥處理,長期以來被蟲害啃咬的木材較多,橫梁出現蛀木蟲蛀食過的孔洞,蟲害問題較為嚴重,廂房、大殿等處都受到不同程度的白蟻、木蜂、粉蠹等蟲害的侵蝕。由于年久失修,許多屋面存在不同程度的漏水情況,導致部分瓦件缺失、碎裂嚴重,瓦面凌亂,瓦壟不順直。其中更衣所、鄉賢祠、名宦祠漏雨情況最為嚴重。白蟻、蟲害、漏水等大大小小受害之處達43處,對南寧孔廟文物的破壞潛力是巨大的。
通過選址遷建形式將原孔廟大成殿拆卸下來的材料按大成殿原貌進行修復后改名“崇圣祠”,總面積419.76平方米,建筑面積328.87平方米,文物現狀不改變,但由于原木架材料存放多年,許多木材料質變開裂,內部腐朽、蛀空,木柱在一定程度上受彎、扭曲。由于崇圣祠原本材料較好,主要材質為嶺南鐵梨木,木質堅硬,又因平面布局和承重主體結構基本保存較好,主要的殘損是西次間前檐柱以及前金柱蟲蛀糟朽、開裂、受彎等情況嚴重,西梢間與西次間交縫處第一進深梁架已出現下沉現象。如不及時進行搶救性修繕處理,西梢間前檐墻和關聯的木梁架、瓦屋頂存在隨時坍塌的危險。
西次間前檐直徑為440毫米,凈高4.55米,材質為鐵梨木,木柱整根糟朽、開裂嚴重,后期采用5道鐵箍進行加固,但由于糟朽、開裂過于嚴重,加固已經無法達到繼續使用強度,且加固的鐵骨裸露,數量較多,影響文物外觀。木柱自上而下向前傾斜約50毫米。由于木柱承載性能改變,為確保安全,暫在前部增加臨時支頂,支撐梁架。
產生蟲害、殘損等的主要原因:自然因素,空氣潮濕,地處亞熱帶季風氣候區,年降水量較大,高溫,空氣相對濕度較大;風化、雨水直接侵蝕,進一步加快了主體建筑木構件的糟朽及整體文物建筑的侵蝕。
原孔廟大成殿拆卸下來的材料改建為崇圣祠,在遷建時,木料表層次生木質部并未完全刨除,承受荷載的軸心木材截面較小,在外力作用和自然侵蝕共同作用下,木柱糟朽、開裂嚴重,后期鐵箍加固后效果欠佳。另外由于木柱頂部直徑略小,梁架卯口較多,臨近木柱或梁架發生傾斜后歪閃,木柱受建筑頂部垂直荷載和梁架橫向荷載方向改變,木柱產生受彎和扭曲變形。由于年久失修,木柱局部蟲蛀糟朽,現木柱存在繼續發展的趨勢,如不及時處理會危及建筑和游客的安全。
由于趕工的原因,有部分墻體已經崩裂,墻面粉化、起皮,西部環型中段處有20多米出現墻體下沉現象,底部橫梁由于土質下陷等原因,墻體裂縫較為嚴重。
3 文物建筑保護及修繕的策略
3.1 文物建筑修繕方式
墻體的修繕需要將已經崩裂的墻體全部重砌,并鏟除墻面粉化、起皮的粉刷層,重新抹灰,最后需要將所有墻面重新施作涂料。
柱、柱礎則需要按照原規格、原材質糟朽的木柱進行更換,對被白蟻、木蜂蛀空的木柱進行灌漿及剔補加固維修。并且拆除后期采用的平口墩接且規格偏小的木柱,采用原規格、原材質的巴掌隼墩接。
梁架需要將已經糟朽嚴重的梁、童柱、穿枋、斗拱等進行更換。而被白蟻、木蜂蛀空的梁架需要進行灌漿及剔補加固維修,拆除底部增設的圓木支撐。打點、撥正整體或局部歪閃的梁架。對松動的榫口、斗拱進行重新歸位安裝,更換變形嚴重的梁、穿枋。
為了加強木構件的修繕和保護,可以對所有的木構件進行做舊處理。在完成防蟲防腐、白蟻防治工作后可以在木構件上均勻地刷上三遍熟桐油。在處理的時候,可以在基層先打一次膩子和紗支,再開始刷油,直到最后清理完畢。首先要進行涂擦,擦涂前,先將無塵布均勻浸潤,將過多的熟桐油擠出,盡量擰干。擦涂時用力要均勻,不可過重或過輕。用棉布在木材表面薄薄涂擦一遍,切忌過多。薄擦多遍能取得更好的效果。其次是刷涂,刷涂的過程中必須要添加專用稀釋劑(松節油)進行稀釋,這樣能夠獲得最好的效果。若是熟桐油比較黏稠,并且是在大批量施工的情況下,可用同是純植物油的松節油稀釋。為方便涂擦,可將熟桐油、松節油按3∶1的比例稀釋。或者可以采用毛刷涂刷法來進行施工,熟桐油和松節油的比例為1∶1。
文物古建筑保護和修繕是一項長期且系統的工作,文物古建筑具備不可替代性以及不可再生性,因此在修繕的過程中要盡可能維持文物建筑的原型,而且至少要確保五年為一個防治周期。在此期間,為了減少蟲害給文物建筑帶來的損害,需要從多個方面進行全面預防,在購置木料時應進行詳細檢驗,確認木料中沒有白蟻等蟲害的寄生。并且在使用木材前應適當進行高溫干燥處理,再對木料的表面進行打光、油漆等處理。最后則需要使用化學制劑處理木材,如木料藥劑浸泡、木料鉆孔處理等。
另外還需要做好對蛀木蟲、木蜂等蟲害的防治,先要對園區所有的木質結構建筑物和綠化區進行全方位噴灑或涂刷,連續反復多次噴灑讓藥液滲透入內部。尤其需要注意灌注、注射危害部位。對尚未受到侵害的一些角落,用蟲膠漆或清漆等涂料涂刷木材的表面,能使蛀蟲與空氣隔絕,達到防蛀的目的。
木材被蟲蛀時,可用注射的方法將藥液注入木材表面的蛀洞,殺滅蛀洞內的害蟲幼蟲。使用藥液對受害處全方位噴灑,讓藥液滲入木材內殺死全部蛀木蟲。一旦發現蟻害,可以找到蟻巢或者蟻路,將滅蟻粉噴灑到蟻巢或者白蟻身上,使其具有傳染毒性,達到滅蟻效果。若是發現蟻害在木質門窗處時,可以按一定距離鉆孔灌注藥液,并對周邊土壤同時噴酒藥液。在木材和土壤都含有一定毒素的情況下,白蟻一旦進行活動、取食就會中毒而亡。另外如果發現了活體白蟻,可以在蟻路上安裝白蟻誘殺系統,能夠起到高效滅殺整巢白蟻的效果。還可以在木質結構建筑物周圍埋設地下白蟻監測站,在蟻站中投放滅蟻餌劑,誘殺白蟻。
需要做好木構件的防蟲、防腐工作,尤其需要注意隱蔽部位的防蟲防腐。埋入墻體的木構件,要先進行防蟲防腐后再涂刷瀝青方可安裝。另外在進行白蟻和木蜂的防治過程中,需要先對已被白蟻、木蜂侵蝕的木柱及梁架等木構件進行灌漿及剔補加固維修。如果木柱內部已經出現腐朽、蛀空的情況,但表層的完好厚度不小于50毫米時,可采用高分子材料灌漿加固、剔補。若是柱心完好,只有表層腐朽且剩余截面尚能滿足受力要求時,可將腐朽部分剔除干凈,經防腐處理后,用干燥木材依原樣和原尺寸修補整齊,并用耐水性膠粘劑粘接,如是周圍剔補,尚需加設鐵箍兩道。需要注意的是,在對南寧孔廟進行全面的白蟻、木蜂綜合治理的過程中,必須嚴格遵守文物保護的原則,不要因為病蟲防治而影響了文物建筑的原貌。在防治的過程中可以通過藥殺處理、噴粉處理、藥物灌漿、毒土處理、誘殺滅治、燈光誘殺成蟲、設置白蟻和木蜂智能監測控制系統、設置隔離帶溝、挖巢等多種手段進行白蟻、木蜂防治。
3.2 加強群眾對文物古建筑的保護意識
文物古建筑的保護和修繕不但需要政府和相關政策的支持,更需要全社會提高保護意識。文物建筑的存在是整個國家、民族文化的傳承和體現,既能夠在視覺上給人們帶來享受,還能夠從精神上為群眾帶來撫慰。因此政府需要面向群眾加強對文物古建筑保護的宣傳,讓群眾明確認識到自己也能夠為文物建筑保護貢獻一分力量,并提高自身的素質修養,積極投入到文物古建筑的保護工作中。
4 結束語
中華民族古建筑是歷史文明的載體,是不可再生資源,是一座城市的記憶,是歷史的見證者。它是一段文明的文化積淀,一旦損毀,古建筑本體及其承載的歷史文化信息將不復存在。文物古建筑保護與修繕是一項持之以恒的任務,它關乎中華傳統文化和民族精神的傳承,社會各界都應當對文物建筑的保護和修繕工作給予重視。通過了解文物建筑保護和修繕的基本原則,選擇合適的方式、材料來進行保護和修繕,并積極培養相關人才,維持我國文物古建筑的原貌,延長古建筑的壽命。
參考文獻
[1]劉菽,趙杰.山西長城的價值與保護開發[J].晉陽學刊,2020(5):123-126.
[2]余麗燕,廖敏超,王婷靜,等.歷史建筑普查技術路線與方法探究—以衢州市歷史建筑普查工作為例[J].建筑與文化,2020(10):191-193.
[3]石拓,程建軍.東莞明代祠堂若干特征試析之二—有關屋頂坡度、用檁、塾臺、水束[J].華中建筑,2020(2):119-123.
[4]厲樟.古建筑修繕施工技術與管理措施的探討[J].住宅與房地產,2020(3):187.
[5]張高杰.文物建筑修繕工程中的設計服務探討[J].住宅與房地產,2020(3):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