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軍英
【摘要】本文以幼兒園主題活動為切入點,從幼兒園主題活動與游戲精神的平衡互補、師幼行為與主題活動游戲化的優化互動等方面,探討游戲化角度下的幼兒園主題活動。文中闡述了主題活動的游戲化設計、游戲化的開展、教師角色的重新定位以及主題中的多聯互動等內容,強調關注游戲與幼兒活動之間的平衡互補、優化整合,發揮游戲的教育價值。
【關鍵詞】幼兒園;課程游戲化;主題活動
幼兒園課程游戲化是當下的熱議話題。如何在幼兒園一日活動中體現游戲精神?虞永平教授認為:“課程游戲化不是用游戲去替代其他課程實施活動,而是把游戲的理念、游戲的精神滲透到課程實施的各類活動中。”《廣東省幼兒園一日活動指引》指出,學習活動是幼兒園一日活動的四大類型之一,當今幼兒園的學習活動主要形式為主題活動。本文著重闡述課程游戲化過程中如何實現游戲與主題活動的優化整合。
一、主題活動與游戲精神的平衡互補
幼兒園主題活動來源于大自然、節日文化、日常生活,來源于幼兒的興趣愛好。主題活動更貼近幼兒的認知水平、更容易被幼兒喜愛的特點為實現主題活動的游戲化,達成主題活動與游戲之間的平衡互補創造了良好的基礎。
1. 以游戲精神設計幼兒園主題活動
游戲是作為一種精神存在于幼兒園一日活動之中。主題活動以一個話題為中心,衍生更多的子話題,形成多個綜合性的活動,在活動中整合健康、語言、科學、社會、藝術等各領域的培養目標。以游戲精神看待主題活動設計,既適合幼兒自身水平,又具游戲性與一定挑戰性的系列主題活動,吸引幼兒自發、自主、自由地參與主題活動,并從中獲得愉悅、寬松、享受的精神體驗。例如,大班主題活動《買賣小高手》一系列游戲化活動設計(詳見圖1),從“認識人民幣”話題開始,與幼兒一起討論從錢幣延伸出來的各個小故事,把小故事整理成一個個子話題,設計活動時也由幼兒自主展開,從幼兒的興趣點出發。如下圖。顯而易見,具備游戲精神的主題活動更符合幼兒的年齡特點和發展規律,把以單一的教育活動為主的主題系列活動,設計得更生動、更有趣、更豐富,更以幼兒為主體,使幼兒獲得更主動的發展。
2. 以游戲精神開展幼兒園主題活動
第一,主題活動與游戲之間的規則平衡。將主題活動游戲化,當立足于活動目標、活動內容、活動任務的主題活動滲入了強調自發自主、創造體驗、自然發展的游戲,則弱化了其帶有目的性的實質。如大班主題活動《小小建筑師》中的科學活動《建城堡》,教師創設了闖關游戲的情境,請學生闖第一關時能用“復制”AB模式和ABC模式來搭建城堡,第二關時能用“轉換”模式來搭建,第三關時能用“創造”模式和混合模式。每一關都請學生自由講述材料使用及搭建過程、自由評價同伴的搭建作品。游戲與主題活動之間的規則平衡,使游戲在活動中收放自如,兩者之間達成正向的平衡。
第二,游戲在主題活動開展中的滲透互補。教師可嘗試在主題活動中,體現活動內容的游戲化、活動形式的多元化,促使活動與游戲揚長避短、滲透互補。例如,中班主題活動《不一樣的植物》中的語言活動《綠藤蔓》,在活動的開始部分運用操作游戲,讓學生觀察視頻中藤蔓的長長過程并進行記錄,初步了解藤蔓特征;在活動的基本部分運用玩誦游戲,按不同的節奏韻律朗讀兒歌,在朗讀的過程中理解詞句意義,從中了解藤蔓的生長過程;結束部分運用表演游戲,請幼兒邊模仿藤蔓生長動作邊念兒歌,綜合運用各種看、聽、說、演的經驗“創造”不一樣的藤蔓。“主題活動游戲化”使游戲因素與活動開展相結合,實現游戲與主題活動的優化整合。
二、師幼行為與主題活動游戲化的優化互動
第一,教師的角色定位決定主題活動游戲化的程度。以游戲精神重新定位教師角色,在主題活動中,教師可對幼兒學習進程進行一定的預測和預設,然后在幼兒需要的時候適時引導;活動中以幼兒為主體,以游戲為基本活動形式,把游戲因素充分結合到活動當中,激發幼兒參與的主動性和積極性,引導幼兒探索、操作、發現、創造,在玩中學、學中玩。例如,小班主題活動“我的動物朋友”中的科學活動“動物洗澡”,教師預測幼兒不甚了解動物洗澡的方法,然后預設了多種動物洗澡的視頻,在幼兒百思不得其解時適當播放視頻解惑;設計模仿各種動物洗澡的模仿游戲,讓幼兒在親身體驗的游戲玩樂中加動物的了解。
第二,幼兒的活動行為與主題活動的游戲化互動。一是幼兒與主題活動的游戲化互動。幼兒與主題活動之間的游戲化互動,體現在自主探索預設的活動內容,在與活動環境、材料的互動中發現完成活動目標的方法,在與同伴、教師的合作、交流、互動中協商、解決在探索發現中遇到的問題。例如,小班主題活動《我的動物朋友》中的音樂活動《小老鼠》,根據音樂旋律與歌詞預設小老鼠偷糖的情景,幼兒探索音樂的快慢節奏,與同伴協商唱段聲音的高低快慢。根據音樂的輕重緩急,幼兒探索并嘗試用肢體動作分別呈現出歡快的小老鼠、偷糖時步伐緊張又快速的小老鼠的不同形象。二是幼兒與教師和同伴之間的游戲化互動。以課程游戲化的角度重塑師幼互動行為,多一點傾聽、少一點說教,多一點觀察、少一點指導,多一點引導、少一點要求,多一點支持、少一點包辦,讓教育行為與師幼互動更輕松有效,讓學生成為游戲與課程的真正的主人。例如,大班主題活動《有趣的交通工具》中的綜合活動《乘坐公共汽車》,教師首先創設乘坐公共汽車去公園玩的情境,說明身高達到或超過120cm則需要投幣2元的乘車規則,然后引導學生互相幫助量身高、記錄身高,比較是否達到120cm,判斷是否需要投幣。三是幼兒與教育環境、材料之間的游戲化互動。在多元互動的過程中,教師可在教育環境、材料的創設上凸顯游戲精神,創設多樣化的空間供幼兒開展多種活動,創設多樣化的材料資源供幼兒自主活動。例如,小班主題活動《車子叭叭叭》中的社會活動《我們的校車》,教師可設計車站的場景,有站牌、紙箱做的校車、紅綠燈等;再根據場景設計操作、設計等為主的游戲,如扮演小司機開車接小朋友上學、與爸媽一起動手設計制作自己理想的校車等。
幼兒園課程游戲化是一場理念與行動的變革,教師只有不斷促進自身的專業化發展,樹立科學的育兒觀,了解兒童、尊重兒童,以游戲精神貫穿主題活動,達到兩者之間精神、形式、行為等多方面的協調與平衡,才能充分發揮主題活動與游戲整合的教育價值。這樣具備游戲精神的活動才更有意義,才能更好地促進幼兒身心全面和諧發展。
參考文獻:
[1]虞永平.課程游戲化的意義和實施路徑[J].早期教育,2015.
[2]朱家雄.幼兒園課程[M].上海: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