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秋紅
中牟縣作為傳統農業大縣,近年隨著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縱深推進,農業結構轉行升級實現跨越式發展,都市生態農業功能定位逐步顯現,設施農業面積常年穩居鄭州市第一,各類設施蔬菜大棚3.4萬座約0.27萬hm2,年棚膜使用量約2900 t。大田主要覆膜作物為大蒜和花生,其中,大蒜種植面積約2.27萬hm2,花生種植面積0.67萬hm2,年地膜使用量約900 t,全年農膜使用量合計約3800 t。隨著農膜使用量和使用年限的不斷增加,伴隨產生的廢舊地膜對局部地區帶來的“白色污染”已不容忽視,對農業生產環境構成的“潛在威脅”也逐漸凸顯,成為綠色農業發展面臨的較為突出的問題之一。為此,筆者積極探索廢舊農膜回收處理模式,取得了良好成效。
一、模式介紹
花生或大蒜覆膜一季后,破碎化嚴重,不易從地塊中回收或回收難度較大,同時,回收后的破碎地膜處理難度也較大。本模式是在花生或大蒜收獲后對廢舊地膜及剩余的一小部分秸稈一起回收(以下稱地膜混合物)納入農村生活垃圾處理體系,將地膜混合物作為農村生活垃圾焚燒處理(單獨將地膜焚燒時不利于氣體排放達標,將廢舊地膜與部分秸稈混合可實現焚燒時氣體排放達標),實現廢舊地膜的回收和資源化利用。
(一)模式流程
農膜與秸稈混合物→撿拾出田 →回收點集中回收→借助農村生活垃圾清運平臺一起集中清運至垃圾焚燒廠焚燒發電。
(二)回收流程
一是花生或大蒜收獲離田后,農戶會對散落的小部分秸稈和地膜進行耬拾處理,使其不影響下茬作物播種。耬拾處理產生的地膜和小部分秸稈混合物由農戶自行運送到各村莊地膜回收暫存點(地膜回收工作不需要全年開展,其節點性強,所以暫存點可以設為臨時回收點,以降低回收點用地成本。中牟縣一般把地膜回收點與秸稈禁燒點相結合)。二是通過縣級全域保潔行動,由村級生活垃圾運輸系統,將地膜混合物連同生活垃圾一起運往垃圾處理場進行焚燒發電處理,實現地膜資源化利用。
二、主要措施
(一)政策措施
中牟縣出臺了關于《中牟縣廢棄農膜回收利用實施方案》,將全年回收任務分解到各鄉鎮(街道)。各鄉鎮(街道)作為廢舊地膜回收第一責任主體,明確任務,細化責任。各相關職能單位確定工作重點,提出具體工作措施,確?;厥仗幚碚嬲轿?。同時,對農膜市場進行專項抽檢,對不合格產品進行立案調查。
(二)工作措施
中牟縣成立了由縣政府分管環保的副縣長任組長,縣政府辦公室副主任、縣農村工作委員會主任為副組長,縣生態環境局、縣市場監管局和14個鄉鎮(街道)分管環保的副職為成員的領導小組,明確各鄉鎮(街道)為地膜污染防治的第一責任主體。縣財政連續3年累計投入資金240多萬元用于廢棄農膜回收處理工作。各鄉鎮(街道)印制條幅、宣傳彩頁等,通過開展送科技下鄉、黨員志愿者下鄉服務、世界環境日等活動,宣傳農膜殘留對土壤的危害及廢棄農膜回收相關政策。
(三)機制措施
中牟縣建立源頭管控機制,加大對不合格地膜的檢查力度,從源頭杜絕0.01 mm以下地膜流入市場。建立工作長效機制,以縣污染攻堅辦為平臺,成立縣級廢舊農膜回收工作領導機構,確保地膜回收處理積極推進。
(四)技術措施
為防止廢棄農膜對土壤造成的白色污染,并做到及時準確了解農膜污染狀況,中牟縣積極開展地膜回收殘留監測。全縣地膜殘留監測點共有14個,常年開展例行監測,編制農田地膜殘留監測報告。中牟縣地膜殘留量遠遠小于國家75 kg/hm2的標準,地膜的使用未對各監測點農田土壤中塑化劑含量造成影響。
三、推廣情況及應用效果
該模式在中牟縣14個鄉鎮(街道)共建設廢棄農膜回收網點208處,推廣面積達2.67萬hm2,初步建立了中牟縣廢棄農膜回收利用體系,實現農膜回收縣域全覆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