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振榮
發展有機農業對當前我國農業經濟發展具有很大的現實意義,降低不可再生能源的消耗,減少環境污染,有利于生態環境的恢復,對于提高人們環保意識起到推動作用,也促使人們更加注重農產品質量安全。
一、有機農業發展的現實意義
有機農業可以向社會提供豐富營養、高品質、口味好的食品,有助于改善消費者的飲食健康狀況和食品安全,促進經濟的協調發展,同時也為農民增加就業機會。
發展有機農業對全球、對人類都具有一定的現實意義。有機農業認證標準發展至今,已初步形成了世界范圍內不同層次的標準體系,主要表現在國際水平、地區水平、國家水平和認證機構水平等幾個方面。不同機構執行的標準都是在IFOAM基本標準的基礎上發展起來的,但側重點有差異。有機農業認證標準在推動有機食品發展過程中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它是執行有機食品管理法規的基本手段,是規范有機食品生產活動、經營活動和認證活動的基本依據,是強化有機食品管理的技術基礎,是推動有機食品發展的動力。
開發有機食品有助于提高農產品質量,增強我國農產品的市場競爭力,促進經濟協調發展。我國加入WTO后,為增強我國農產品在國際市場的競爭力,必須提高農產品質量。同時,發達國家有機食品市場上的絕大多數都是靠進口來維持,因此,大力發展有機農業,就可以促進我國經濟的協調發展。
有機農業主要包括大氣、水、土壤等環境因子。不能有污染源、有害氣體排放以及重金屬污染等。
由常規農業環境因子向有機農業環境因子改造建設通常需要2~3年時間的轉換,其后播種的作物收獲后,才能算作有機農產品。
二、有機農業的土壤培肥
一是土層深厚才能為作物生長和發育提供充足的水分和養分。二是土壤固、液、氣比例適當。一般固相40%、液相20%~40%、氣相15%~37%。三是土壤質地疏松最適合作物根系的生長和正常發育。四是土壤溫度直接影響植物根系的生長活動和土壤生物的生存。五是土壤酸堿度適中,多數作物適應的土壤pH為6.5~7.5。六是土壤有機質含量>2%為肥沃土壤,1%為中等肥力土壤,<0.5%為貧瘠土壤。七是土壤生物指標包括土壤微生物的生物量、微生物的活性、微生物的群落結構、土壤生物多樣性、土壤酶等,利用生物指標可以檢測土壤被污染的程度,反映土地種植制度和土壤管理水平。八是作物施肥數量的多少取決于作物產量需要的養分量、土壤提供的肥力、肥料利用率,作物栽培技術要求等。肥料要求主要是有機化、多元化、無害化,肥料種類有農家肥、堆漚肥、礦物肥料、菌肥。
三、有機農業的病蟲草害防治
(一)病害防治
有機農業的病蟲草害防治包括農業防治、生物防治和物理防治。農業防治也稱環境管理和栽培防治,其目的是在全面分析寄主植物、病原物和環境因子三者相互關系的基礎上,運用各種農業調控措施,減少病原物數量,提高植物抗病性,創造有利于植物生長發育而不利于病害發生的環境條件。生物防治是通過調節植物周圍的微生物環境減少病原物接種體數量,降低病原物致病性和抑制病害的發生。物理防治主要是利用熱力、冷凍、干燥、電磁波、超聲波等手段抑制、鈍化或殺死病原物,達到防治病害的目的。
(二)蟲害防治
有機農業的蟲害防治包括生物防治、物理防治、生物農藥防治和農業防治。生物防治是一門研究和利用寄生性天敵、捕食性天敵以及病原微生物來控制害蟲的理論與實踐技術。物理防治也稱為物理機械防治,根據有害生物的某些生物學特性,利用各種物理因子、人工和機械防治有害生物的植物保護措施。生物農藥包括除了組成整個生物界的三大生物,即植物、微生物和動物,還有其他生物,可以說生物農藥包含了地球上所有類別的生物。農業防治蟲害是在掌握農業生態系統中作物—環境—有害生物三者相互關系的基礎上,充分利用農業生產過程中各種耕作、栽培和田間管理措施,有目的地創造有利于作物生長發育而不利于有害生物發生、繁殖和為害的環境條件,以達到控制其數量和危害,保護作物的目的。
(三)雜草防治
雜草防治是將雜草對人類生產活動和經濟活動的有害性降低到人們能夠承受的范圍之內,如通過機械、人工、土地耕耙、鎮壓、覆蓋、作物輪作等在一定范圍內有效控制雜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