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楊洋 周洪武 顏源



2020年10月,中共中央辦公廳和國務院辦公廳聯合印發的《關于全面加強和改進新時代學校美育工作的意見》中明確指出:“到2035年,基本形成全覆蓋、多樣化、高質量的具有中國特色的現代化學校美育體系。”美育作為五育融合的重要組成部分,受到越來越多學校的重視,同時也存在諸多誤區。
如何突破“重知識傳授和技能訓練”的固化思維,重新定位學校美育的價值與內涵?如何提升教師的美育意識與審美素養?如何打造符合時代要求的學校美育課程體系?本期《教育家》線上圓桌論壇,我們邀請一線中小學校長,圍繞“走出美育誤區,推動學校美育升級”的主題共同探討學校美育發展新方向。
如何重新認識學校美育的價值與內涵
劉菲菲:王國維先生1906年發表《論教育之宗旨》一文,將德、智、體、美并稱“四育”,賦予美育以“促進國民高尚趣味和健康情調、發展國民之新精神”的重要地位。新的時代倡導“五育”并舉共融,研究美育的內涵與形態,有目的、有計劃、有組織地實施美育,充分發揮各種美育形態的作用,才可能真正提高學生的審美文化素養。
形態一:訴諸感性。審美活動在根本上是直接依賴主體的主觀感受的。審美對象及其感性特征,通過豐富的想象形象,以情感為中介,打動人的心靈,從而引發共鳴,達到提升人的精神境界的目的。桂花坪小學“與美好在一起”系列活動已經開展了148期,該活動由“三個一”組成:“每周一書”為低、中、高年級推送書目,引導孩子經由閱讀“腹有詩書氣自華”;“每周一畫”精選國畫、油畫、版畫等世界名畫,啟迪學生在線條與色彩交織的畫卷里暢游;“每周一曲”既有耳熟能詳的通俗曲目,也有高山流水的經典佳作,每周的個性化鈴聲響徹校園,可謂余音繞梁。
形態二:潛移默化 。美育,又稱美感教育,通過培養人們認識美、體驗美、感受美、欣賞美和創造美的能力,使師生具有美的理想、美的情操、美的品格和美的素養。美育對性情的陶冶和情感的凈化都不是一朝一夕可以完成的,而是一個潛移默化的過程。在不斷地熏陶和浸染下,學生可能不會有立竿見影的改變,卻會發生微小的變化,漸漸形成一種心理結構,持久地影響精神生活。
形態三:主觀能動。美育可以幫助人們擺脫功利心,感受到真正的自由。“小小井蓋設計師”藝術節創意活動中,孩子們將井蓋裝飾成綠色的環保地球、兩個相鄰的圓形井蓋勾連成一部自行車、食堂門口的井蓋被畫成香噴噴的荷包蛋……在孩子們擁有暢快的審美體驗之后,其被掩藏的美育潛能便被能動地開發出來。
鄭東:張家口市第二中學(以下簡稱“二中”)是一所藝術高中,學生以美術、音樂等基礎知識為主要學習內容,并需要掌握一定的繪畫、演唱、演奏技巧。藝術教育是美育的重要組成部分,但藝術教育不等同于美育。美育是審美教育、情操教育、心靈教育,是培養豐富想象力和創新意識的教育。學校美育具有重要價值,可以激發學生的審美興趣、提高學生的審美能力。
激發藝術生的審美興趣。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只有學生的學習興趣濃厚了,美育的效果才會好。激發學生興趣,關鍵是教師要把美育的因素有機滲透到教學過程中,用生動有趣的形式或語言來感染學生,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
比如:我們定期組織美術生到中央美術學院、清華大學美術學院等院校參觀美展,用名家作品激發學生創作興趣;音樂教師要把音樂知識趣味化、形象化,讓學生“說起來”“唱起來”“跳起來”,增加學生信心,提升學習動力;體育教師通過一些游戲競賽,激發學生好奇心、主動性。同時,教師要給藝術生多講一些偉大藝術家的成長故事,激勵他們向德藝雙馨的藝術家學習,用藝術成就人生。
提升藝術生的審美能力。通過社團開展豐富多彩的活動,讓學生參與其中,感受藝術的無限魅力。學校有“夢之聲”合唱團、“夢之星”管樂團、“美術名師活動室”以及“課本劇社”等社團。學生既是演員,也是導演、編劇;既是個體又是團體;既獨立展現也需團隊配合。在表演中張揚個性,在劇情中升華審美能力。每周一國旗下的講話和“校鐘銘”的誦讀,學生都會激情飛揚。這些教學實踐活動極大提高了學生感知美的能力。
同時,為了培養學生充分感受現實美和自然美的能力,美術生每年春秋兩季都要去野外寫生。學生到大自然中去觀察、去發現、去感受、去思考、去描繪,每次都會有上乘的作品呈現,學生的觀察能力、想象能力、形象思維能力、創造能力大大提升。
如何提升教師的美育意識與審美素養?
黃宏欣:教師是實施美育課程的主體,其美育意識與審美素養對實施美育課程尤為重要。勒流富安初級中學通過“三個意識”和“三個提升”來提升教師的美育意識與審美素養。
三個意識
第一是糾偏意識。不少教師認為美育是美術教師的事,或者是班主任的事,跟他們沒有關系。美育在這些教師的課堂上是不能落實的,所以糾正教師的認識偏差是提升教師美育意識和審美素養的第一步。
第二是整體意識。有不少教師認為,美育教育應該是單獨的一塊,甚至是“高大上”的一塊,為美育而美育,把美育與日常的教育教學分割開來,與德、智、體、勞等分割開來,這不是真正的美育。真正的美育,可以并應該體現在日常和教育教學中,與德、智、體、勞緊密相連,成為五育并舉不可或缺的一環。
第三是融合意識。五育融合是一個大趨勢,也是一個正確的選擇。教師要提升審美意識必須要有融合意識,讓美育自然而然、不知不覺地發生:數學教師隨手畫出一個圓,這是美;語文教師聲情并茂地朗誦一首詩,這是美;美術教師帶領大家欣賞一幅名畫,這是美;英語教師和學生們來一段即興的英文抒情歌曲,這也是美……
三個提升
一是在課堂教學中提升。帶著使命意識,帶著融合滲透意識,積極踐行美育教學,扎扎實實落實到每一節課,讓美育無處不在、讓美育時刻發生。
二是在專業閱讀中提升。著名作家三毛說:“讀書多了,容顏自然改變。”堅持長期閱讀,教師的氣質自然與眾不同,美育素養和美育能力的提升必定與日俱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