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 芮
(渭南師范學院,陜西 渭南 714099)
疫情背景下,2020年全球經歷了一場大規模的在線教學,并取得一定成果,但同時也給教師教、學生學、教學環境等帶來巨大挑戰。比如基礎設施準備:硬件設備、網絡安全、技術實施等;組織管理層面:管理準備、文化設施、財政分配等;教學準備情況:教學過程實施、資源與評價準備不夠等,[1]一定程度影響了教與學的效果。混合式教學將傳統課堂與在線教學結合是對在線開放課程的提升與優化,教育部印發《教育信息化2.0行動計劃》提出充分利用在線開放課程的優勢,滿足學習者的個性化學習需求。[2]疫情防控常態化背景下,如何發揮在線教學與傳統教學的優勢,達到教與學效果最優化顯得尤為重要。基于此本文從混合式學習內涵入手,在活動理論與建構主義學習理論指導下,探究基于在線開放課程與學習通的混合式教學,通過在課堂教學中的應用,為我國在線教學進一步發展提供參考與借鑒。
混合式學習Blending Learning簡稱B-Learning,是由我國學者何克抗教授2003年12月參加計算機教育應用國際會議首次提到。目前不同學者對其有不同界定,何克抗教授認為混合式學習將傳統課堂學習與E-Learning結合,發揮兩者優勢,體現“以教師為主導”的教和“以學生為中心”的學。[3]
主要聚焦下面幾方面:學習理論、學習資源、學習時空、學習環境、學習方式、學習者、學習工具等。①學習理論的混合:混合式學習可結合多種學習理論,將活動理論、情境認知理論、建構主義學習理論、人本主義學習理論等相融合,建立以學習者為中心的自主學習、協作學習,適應不同環境下不同學習者的學習。②學習資源的混合。混合式學習可將傳統紙質資源與現代化數字資源結合,適應學習者隨時、隨地的泛在學習。③學習時空的混合。混合式學習可將傳統課堂教學與現代在線教學結合,打破教與學時空界限,學習者可以自主選擇學習時間與地點,進行個性化學習。④學習方式的混合。混合式學習可將網下學習與網上學習、自主學習與合作學習、實時學習與非實時學習、同步學習與異步學習等進行整合,學習者根據學習需要進行實時學習。⑤學習參與者的混合。[4]混合式學習參與者,可以是全日制在校學生、非全日制社會學習者、教師、教學專家等加入,促進學習更好地發生。⑥學習工具的混合。混合式學習可整合不同課程平臺(中國大學MOOC、學堂在線等),融合QQ、微信等,發揮不同學習工具的功能,為學習者創造全新的學習環境,[5]提高教育教學效果。
文中混合式學習是指教師是引導者與幫助者,學生一方面基于在線開放課程與學習通平臺線上學習,同時將進行傳統課堂的線下學習,充分發揮兩者優勢,優化課堂結構提高教學質量。
1.活動理論
活動理論最早以“文化—歷史”創始人,蘇聯著名心理學家維果斯基為代表對人類活動哲學與跨學科的分析,逐步建立起較完整理論。其由客體、共同體、工作、規則和分工組成。主體指教師與學生,教師授課前對學習者進行需求分析并設計學習活動;客體指活動中所需載體;共同體為實現目標而組建團隊或集體;工具是活動依賴的環境、資源等;規則是活動中教師、學生及載體應遵循的約束;分工是學習共同體中每個成員的明確角色和分工。[6]學習理論強調活動的重要性,在學習指引下實施、活動過程中完成。[7]
2.建構主義學習理論
建構主義學習理論由著名兒童心理學家皮亞杰提出,強調“以學生為中心”,注重學生在活動中的主體作用。該理論指導下的教師是引導者、協作者、幫助者,更關注培養學生發現、分析與解決問題的能力,讓學生更加主動進行探究學習、自主與合作學習,[8]培養學生的認知能力與綜合素質。
學習通平臺[9]集技術、產品與服務創新為一體,是國內高等院校教學管理、移動教學平臺。目前有網頁電腦端與手機APP端,導航清晰、功能齊全、使用便捷,內涵課程設計、專題創作、小組討論、筆記、云盤、微課、智慧課堂等強大的功能體系,疫情防控期間為在線學習提供了良好的學習支持服務。
隨著互聯網等新型技術的發展,疫情常態化背景下,更應發揮網絡的強大功能,利用線上豐富教學資源,并將其與傳統課堂相結合,轉變教學方式提高課堂教學質量。在線開放課程免費性、開放性等特征,能滿足大規模學習者的需求,國家級精品開放課程提供的優質資源,一定程度上能實現資源共建共享。但相對于傳統課堂,完成率與輟學率較高,對學習者主動性與自覺性要求更高,師生間缺乏及時交流與互動。為應對新冠病毒肺炎疫情,教育部組織22個在線課程平臺免費開放在線課程2.4萬余門,覆蓋本科12個學科門類及專科高職18個專業大類。[10]
疫情常態化背景下,在活動理論與建構主義學習理論指導下,基于中國大學MOOC的在線開放課程與學習通平臺構建混合式教學,既發揮線上平臺優勢,同時優化傳統課堂的結構,進而解決完成率、輟學率等問題。[11]對學習者需求分析、學習資源、學習目標、課程設計、學習評價等全面具體構建此模式[12],促進學生時時、處處能學。
疫情常態化背景下,設計基于在線開放課程與學習通的混合式教學,要具有明確目標性與可操作性,既要重視學習活動的設計,同時也應重視學生過程性評價,打破傳統“以教師為中心”,學習者是知識被動接受者局面,體現“以學生為中心”的活動設計,小組討論、搶答、同伴互評、頭腦風暴等,建立以教學效率最優化原則,體現教師引導與學生主體雙作用。具體模式如圖1所示。

圖1 基于在線開放課程與學習通的混合式教學模式
基于在線開放課程與學習通的混合式教學,重視課前、課中與課后活動設計,利用線上與線下資源,將在線學習與傳統課堂優勢結合,實現教學效果最大化。
1.課前活動
教師借助MOOC平臺與學習通平臺,通過對學習者需求分析,了解學習者學習需求,確定適合學生學習內容;選擇MOOC平臺,學生端注冊MOOC賬號并選定學習內容;教師端通過學習通群發學習提醒,告知學生學習時間與進度,確保學生按時完成課前學習。教師通過學習通推送課程資源與學習內容,學生端進行視頻觀看、課件下載與自學,并完成自我測驗,如遇到較難或自己無法解決的問題,可以在MOOC討論區或學習通平臺討論區中發帖,求助老師、同伴幫助,教師借助強大討論區功能,與學生進行實時互動與交流,及時解答學生學習過程中遇到的問題。
2.課中活動
課中是課程主要環節,為了更準確了解學生上課情況,首先教師端通過學習通發布簽到,學生進行自主簽到,更加明確上課人數,對沒及時進入平臺的同學進行提醒;教師端組織課中教學,通過學習通平臺直播功能集中授課,重點講解學生學習中遇到的重難點問題。學生進入平臺及時聽課,重點記錄課程中的重難點知識,教師組織進行小組討論,討論形式可采取隨機、固定或組長分組,方便學生合作與小組探究。也可采用設置搶答,以隨機提問方式讓學生更快融入課堂活動,學生在教師指導下進行分組項目與任務確定,實施小組協作,主動參與并進行成果展示。該過程中師生可進行及時交流與探究,學生通過活動參與進一步內化知識,促進知識意義建構。隨后對學生成果進行評價,可以是教師評價也可是同伴互評,盡可能讓每個學習者參與其中,進行師生角色互換、體驗評價過程。[13]教師進行課堂小結與隨堂測驗,學生在教師指導下通過自主學習,及時完成自我測驗,如遇問題可與老師、同伴討論和交流。
3.課后活動
課后是課程提升環節,教師通過學習通平臺發布作業,提前設定好作業要求、作業發布與提交時間,確保學生可實時查看并完成。作為課后的提升階段,教師同時推送課外知識拓展,學生課后能夠自主探究、自主學習,學生遇到不會解答的試題,可以通過MOOC平臺或者學習通平臺向老師、同學求助,盡可能高效、快速解決問題。最后教師教學反思與學生學習反思是關鍵,教師通過教學反思的編寫,主要總結課堂中的經驗,取其精華、去其糟粕,進一步改進并優化教學策略,提高個人教師業務水平;學生通過學習反思的撰寫,明確個人學習過程中的不足與缺陷,修改并調整學習方法,更好地提高學習水平。
疫情常態化背景下,通過構建基于在線開放課程與學習通的混合式教學模式,可更好適應“互聯網+教育”時代新發展,對傳統教學的改革與創新,是基于線上MOOC與線下傳統課堂的更好銜接,讓教師教得更高效、讓學生學得更輕松。該模式在X大學《數字化校園規劃與管理》課程中進行了應用,以38位同學為研究對象,學期末從教師滿意度、課程滿意度、平臺滿意度、交互滿意度四方面進行問卷設計,通過問卷星發放,發放問卷38份,回收38份,有效問卷為37份,有效率為97%。
通過對問卷的統計分析發現,教師滿意度為88.02%,課堂滿意度為87.32%,平臺滿意度為86.43%,交互滿意度為82.02%。因此學生對交互滿意度偏低,在今后教學中應加大課前、課中與課后師生、生生間交互,使學的問題能及時解決,提高教學效果。
與傳統課堂教學相比,基于在線開放課程與學習通的混合式學習具有一定優勢,學生可根據個人步調,自選學習時間,教師發揮最大化引領與指導作用,充分體現學生個性化、主動化的學習,有效地完成知識整理、加工與內化。該模式的踐行與推廣,不僅需要自上而下、自下而上教學理念更新與調整。也需要教師更好進行活動與評價設計,學生積極主動完成任務與活動。毋庸置疑由教師主導的課堂教學向以學生為中心的自主學習是疫情常態化背景下教學改革的方向,然而,基于在線開放課程與學習通的混合式教學目前仍存在部分問題。不過隨著國家教育政策、教育部門協同創新、企業與學校攜手并進,混合式教學探索與實踐將不斷成熟與完善。因此,基于在線開放課程與學習通的混合式教學定會取得一定成效,推動教育改革不斷發展與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