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小菊
(西安交通工程學院人文與管理學院,陜西 西安 710300)
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是新時代素質教育的重要內容之一,是培養新世紀高質量人才的重要舉措。當今時代青少年學生心理健康問題層出不窮,運用心理學的科學的教育理念和方法,切實有效地培養學生健康良好的心理素質,促進他們健康成長是當今教育的必然要求,也是家長群體和學校教師共同面臨的一項緊迫任務。那怎樣才算心理健康?家庭和學校要通過哪些途徑對青少年進行心理健康教育呢?
首先,能正確認知和評析人事現象,不走極端。包括認知自己和他人以及站在正確的政治立場上評析社會現象。能清晰認知自己的優缺點并不斷修正完善,又不過分苛求自己,能發掘體驗自我存在的價值。目標和理想切實可行并能付諸實踐,不盲目空想。對自己基本滿意,不自卑自負,不自怨自艾,心理相對平衡。
其次,能較好地調控自我情緒,心態平穩,積極樂觀,并且能為他人提供良好的情緒價值。雖然也不可避免會因挫折和不幸而產生傷感、憂愁等消極情緒,但這種狀態相對短暫,能夠通過恰當的方法很快調控自己的心情。在社會交往中,既不凌駕他人也不退縮卑微,努力在社會道德規范內追求目標,滿足自我需求。心態陽光健康,思想積極樂觀。
再次,能和諧融洽地與別人相處,較好地適應周圍環境。能團結他人,與人為善,關愛幫助他人,富有同情心,有良好而穩定的朋友圈,并能在其中分享快樂,分擔痛苦。能保持與人際環境和自然環境的和諧共處,具備較好的團隊、集體意識。使自己的心理需要符合社會的需求,從而實現自己的人生理想和社會理想。[1]
最后,能獨立自主地完成學業任務,富有責任心和意志力。熱愛并認真鉆研學業,對社會中的人與事均有自己的主見,不盲信盲從。遇到困難不畏懼不退縮,勇于承擔,堅持不懈地去克服困難,并能在學習工作中體驗生活的充實和人生的價值。對未來充滿信心,從而樹立崇高的理想。
家庭對青春期孩子的影響至關重要。作為家長,對孩子的心理健康問題應該有效溝通,恰當引導。但實際上家長往往忽略孩子的心理問題,一則因為祖祖輩輩都如此,覺得無所謂,二則家長自身也欠缺心理健康的相關知識和方法。怎么辦呢?
首先要選擇合適的時機。青年學生容易叛逆,學習被動、意志衰退。生理規律說明下午五點到晚上七點是人的生理低潮期,容易疲勞,難以控制情緒,所以不適宜交流商談嚴肅的話題。晚餐后,心情放松,興致漸起,談話時機來臨,以孩子的興奮點和興趣點作為契機,潤物細無聲中商談溝通,潛移默化中交流指導。
其次要傾聽尊重孩子的意見,在平等民主的家庭氣氛中才能實現良好的教育效果。對青少年孩子,家長最忌諱否定批判,猜疑斥責,無禮苛求,空洞說教,過度溺愛。要使青春期孩子逐步心理成熟、懂事成長,幫助他們解決青春期各種煩惱,就要創造一個溫馨和睦、幸福融洽的家庭環境。[2]父母就要充當朋友,和風細雨地與孩子談心,因勢利導,做一個孩子的成長參謀,才能取得良好的教育效果。
最后要給以恰當的引導。對青少年階段的孩子,少使用限制手段和懲戒措施,在非原則問題上,允許孩子有不同意見,可以幫助其分析利弊,讓孩子自己做決定并承擔結果,這有利于孩子的健康成長。
比如有些早戀案例,一些家長發現孩子早戀,往往會馬上否定,想法拆散。這樣處理往往結果適得其反,可能使早戀關系更進一步。所以父母處理此類問題,切忌急躁,而要明之以理,動之以情,給孩子提供一些思想上的疏導。或者“跳”出來,引導孩子科學分析現在和未來,使他們理智戰勝情感。或者“凍”起來,通過分析交流早戀的結果,讓孩子的情感進入“冬眠”,把精力轉移到學習上來。或者“隔”開來,重新創造一個嶄新的環境,盡量讓其避免單獨相處。只要家長理解孩子的青春期心理特點,設身處地為其著想,用溫暖去感化,必要時發揮同學的力量,早戀問題完全可以妥善解決。
學校是教育培養學生的場所,學校教育的目標之一便是促進學生身心健康發展,在日常的教育教學中要注意心理健康的教育。開設相應的課程傳授知識,或者在教學中用多種方法潛移默化地引導,或者開展一些實踐活動強化學生的心理素質,同時要注重發揮心理學專職教師和輔導員老師的作用。[3]
采用多種方法傳授心理健康的知識:開設相關課程或者講座,豐富強化學生對心理健康的認知;指導學生閱讀經典人文著作,比如閱讀偉大領袖的傳記、科學家成功事跡的書籍,有利于青少年學生開闊視野,激勵自己積極進取,走出心理誤區。同時教師可以采用多種教學方法,比如閱讀法、激勵法、啟示法、比較法、評價法等,在傳授知識、訓練技能的同時,促進學生的心理健康成長。
開展學校活動以及社會實踐活動:學生的心理健康離不開活動的訓練。可以通過班級活動、團隊活動開展,新生入學時的“新生教育”、畢業時的就業指導也屬于這一類。或者以課內活動、課外活動包括社會實踐活動的形式來開展。課內活動結合教學內容來開展,課外活動是課堂教學的補充、擴大和延伸。它可以通過社會實踐,去某個養老院,或者孤兒院,或者聾啞學校,或者貧困地區的學校做義工或者支教,或者深入鄉村植樹支農,或者清掃公共設施,或者搞社區宣傳……等等,為學生走向自然、接觸社會提供了廣闊的天地。在這些活動中,學生增強了自信心、集體意識,強化了社會責任感,心理素質也得到了鍛煉提升。
開設心理輔導與咨詢室:設置心理學專職教師,可以進行小組心理輔導或回答團體心理咨詢,但主要是針對個體學生的心理問題進行矯正治療。方法多種多樣,比較常用的方式有面對面談話、電話或信函咨詢、個案矯正等。有些學校開設的“知心信箱”“成長熱線”等,就是通過心理輔導幫助學生解決心理問題。如果學生心理已出現嚴重問題,就應該運用專門的心理學方法矯正。諸如患者中心療法、行為療法、認知療法、宣泄疏導法、代償遷移法等等。
針對青少年學生心理健康問題,家庭教育和學校教育必不可少,任何一方缺失,教育效果都會事倍功半。只有家校聯合才是解決青少年心理健康問題的根本途徑。
青少年學生的成長離不開家庭,家庭環境是影響其心理健康成長的重要因素。由家庭導致孩子心理問題的主要有:父母感情不和,爭吵不斷容易使孩子形成自卑自閉的性格;親子關系緊張容易使得孩子情感缺失,長大后或者極度渴望愛與關懷,或者不相信溫情。家長錯誤行為對孩子的道德價值觀產生消極影響等等。[4]因此,家庭心理教育要取得良好成效,關鍵是要提高家長素質。
家長文化水平參差不齊,其教育知識和理念以及教育的方式方法的轉變,離不開學校的指導,學校可以采取一些措施:定期舉辦心理健康專題講座,邀請家長參與聆聽,讓家長意識到孩子心理健康的重要性,且能學習心理健康的知識理念以及恰當有效的教育方式,主動配合學校教育;教師與家長及時溝通,對存在某些心理問題的學生要重點家訪。建立家校聯系冊,密切聯系,及時溝通傳遞學生的心理動向;舉辦相關活動,利用假期組織父母孩子共同參與相關活動,共同促進孩子的心理健康成長。
如下列案例:某大一學生,家境貧寒,父親長期生病,母親靠打工維持生計,還要照顧年邁的爺爺奶奶,別說關心孩子的學習,為了生活瑣事很多時候缺乏耐心。該生身上有很多問題:懶惰散漫,不認真聽講,不完成作業;不講衛生,經常從地上撿零食;自卑又孤僻,悶聲不語,心理負擔沉重,有自暴自棄的傾向。輔導員老師通過觀察交流,電話聯系父母,多方了解發現原因:父母的方法簡單粗暴,缺乏耐心,脾氣上來甚至拳腳相加,更不會和孩子交流感情。長期在這樣的家庭環境中,做事就缺乏耐心,學習就“破罐子破摔”。平時很少得到老師的表揚,長期就導致自卑孤僻,與同學越來越疏離。經過分析后,輔導員老師采取了以下措施:通過家訪,與該生父母交流,希望他們注重孩子的心理健康,控制好情緒,讓孩子感受到父母的關愛和家庭的溫暖。該生在學習上的困難,鼓勵他多詢問同學、老師。聯系其他老師,在該生小小的進步后,多給予表揚,增強其自信心。發現問題,幫他以期改正。通過召開班委會,讓班委積極主動幫助他盡快融入班集體,找到學習和成長的快樂。在此案例中,輔導員老師與家長、任課教師和班委多方溝通協助,使該生走上了健康成長的道路。
社會在日新月異地發展,由于青少年心理狀態不穩定、認知結構還不夠完備;生理成長與心理成熟不能完全同步,內心對社會和家庭是矛盾沖突的,既叛逆又依賴;成就感與挫折感交替出現等等,因而心理問題更易產生。家長的言傳身教,教師的榜樣示范,都對學生產生重大影響。因此家長和教師都應該學習心理健康教育的相關知識,自覺運用科學理論調控好自己的情緒,調試好自己的心理狀態,掌握科學的教育方法,只有這樣,才能正確指導、解決青少年出現的多樣的心理問題,承擔起家庭和社會的職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