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雪純
(陜西藝術職業學院,陜西 西安 710061)
創新不僅是事物發展的動力,也是音樂、藝術等藝術教學的基本要素。音樂藝術作品的創作來源于人們的現實生活,但如果我們想以藝術的形式表現現實生活中的現象,音樂表演藝術的創作者應該有一定的創作思維。因此,本文分析了如何培養音樂表演藝術創作者的創造性思維的策略。
任何音樂表演藝術作品都不是憑空產生的,而是來自特定的時代背景,藝術家的科學文化知識構成了藝術作品的骨架。一部長盛不衰的音樂作品,不僅可以有簡單的音樂形式,還可以通過各種知識的融合,形成深厚的文化底蘊。它通過整合與重構的方式,對事物進行再創新,極大地豐富了人類的審美體驗。知識基礎也是音樂藝術教育價值的體現。在實踐中,音樂表演藝術家會有深厚的傳統科學文化知識基礎,這些知識可以奠定自己豐富的科學文化結構,并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蘊。通過積極有效的調整和重構,可以改變實際事物的內在狀態,從而更好地推動音樂向世界的不斷發展。從實踐的角度來看,凡是有一定成就的藝術家,一般都是通過自己不斷的努力和探索,才能獲得成果,所以在音樂表演藝術的創作中,我們必須有比較豐富的知識和能力基礎來加以保護。
音樂表演藝術家作為作品創作的主體,將自己的時代背景、個人沉淀和生活經驗融入作品創作中,通過藝術的融合創造出優秀的音樂作品。與普通人相比,音樂表演藝術家的生活經歷具有強烈的創作色彩。他們在藝術領域的沉淀和探索,使他們的音樂表演作品具有獨特的創造力,在社會的可持續發展中總能引起觀眾的共鳴。同時音樂表演藝術家相比普通人擁有更多獨特的生活經驗,同時也具有較強的創造性思維和想象力。對于藝術家自身的經驗,是激發他們思考的關鍵,能更好地激發他們的想象力和創作能力。如果缺乏藝術家的想象力,作品就很難與音樂受眾產生共鳴,也很難表現出作品的真正意義。
音樂表演藝術也會受到空間、形式等方面的限制。一部優秀的作品要想具有長期流傳的能力,就必須依靠作者強烈的抽象思維。只有這樣,才能將創作者想要表達的形象凝結在相對的空間和形式中,展現音樂表演藝術的文化遺產。抽象思維是創造性思維的有機組成部分,特別是在現代社會,技術條件和社會分工更加復雜。優秀的抽象思維可以幫助人們“簡化”,激發人們的創造活力。在一切優秀的表演藝術中,都存在著一定的抽象思維。音樂表演藝術如果沒有抽象思維,就會導致作品缺乏表現力和層次性優勢,也會失去其藝術價值,導致其單調變化。因此,在音樂表演藝術的創作中,必須有較強的抽象思維,才能呈現出較為完美的音樂表演藝術作品[1]。
通過比較真實的數據分析,將人類大腦的發育分為左右半球,并會通過分工合作的形式完成相應的工作。左半球主要處理數學計算和抽象思維能力,而右半球主要處理感知能力和空間概念。對于創造性活動來說,它是由左右半球的合作形成的。因此,在音樂表演創作的發展中,它是提高人們智力水平的重要形式。
音樂表演藝術可以為人們滲透更多的形象思維,提高人們的思維能力,不僅可以提高人們的表達能力,還可以為人們身體各功能器官的協調發展提供良好的保障。在實際的音樂欣賞中,會由簡單到復雜,一步一步地進行。這樣可以更好地提高人們的音樂欣賞水平,進而有效拓展人們的視野。
在當前我國社會經濟快速發展的環境下,文化形式逐漸呈現出多元化發展的趨勢,教育工作者也逐漸意識到增強學生創造性思維的重要性。因此要注重提高學生的創造性思維能力,從而為國家創作出更多獨具特色的藝術音樂表演作品。
在音樂表演中,教師可以用錄音機錄下學生的聲音。在錄完學生的聲音后,教師可以通過聽錄音中的信息來引導學生對自己的歌曲進行評價。在錄音過程中,教師引導學生調整自己的聲音。此外,在錄音的同時,教師還需要注意引導學生討論和交流。通過討論和交流,一方面可以提高自己的語言表達能力,另一方面也可以提高自己對音樂的理解和表達能力。此外,教師應有效引導學生進行互動合作和相互評價,以相互評價的形式相互學習,從而有效糾正自身的不足。不僅可以提高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還可以使學生在評價他人聲樂時更集中地參與音樂表演學習,從而更好地提高學生對音樂的理解,掌握音樂知識,提高學生的整體學習水平[2]。
在實踐中,在不同音樂作品中,如音色、速度、力度等對比的有效運用,可以使學生更好地理解作品,為學生的學習打下良好的基礎。也能使學生更好地感受音樂的變化,并將音樂的想象力和創造力作為有效的展示策略。教師還應有效引導學生想象作品,讓學生身臨其境的感覺,從而更好地提高音樂表演教學質量,增強學生的學習能力。此外,在演奏音樂時,要根據藝術想象的原則對內容進行篩選和比較,以免出現枯燥的學習現象,從而更好地提高音樂演奏的質量。學生在開展音樂創作時,應加強對以往所學知識的鞏固和掌握,發揮自己對音樂知識的想象力,更好地參與到音樂表演藝術的再創造中去。要通過表達學生內心情感,培養學生對音樂表演藝術的創造性思維。
創新需要依靠活躍的創造性思維,這是給普通事物注入不同活力的基礎。然而,創新離不開科學文化的基本情況,而科學文化又深深受到創新主體的知識基礎的影響。因此,在音樂知識的學習中,要充分利用音樂表演藝術和大學生的創造性思維,就要立足于學生的知識基礎,挖掘可應用的創新資源。這也要求教師在課堂教學中打好扎實的基礎,注重節奏、音調、節拍等,結合作品內容解釋時代背景、作者所在學校等,幫助學生在學習中創造真實、可感知的體驗,在“身臨其境”的過程中拓展學生的創造性思維空間,以強烈的情感相互分享實現創造性的探索。例如,在《我與我的祖國》的教學中,這首歌內容豐富,感染力和容忍度強,并采用了能言善語的表現形式。欣賞完這首歌后,學生們以“祖國”為主題闡述自己的理解,并嘗試將自己的感受融入歌曲的演唱中,探索不同的演唱方法。
多元化的音樂活動可以拓寬創作思維的廣闊空間,也契合了音樂表演藝術本身具有極強包容性的特點。學生在參與音樂活動的過程中很容易產生強烈的替代感,這可以引導他們從創作者的角度去理解音樂表演藝術的內涵,從而激發他們的創作思維。雖然在實踐中可以發現,與欣賞他人的音樂作品相比,通過音樂的相關元素來展現自己的內心世界更能激發大學生的創造性思維,即學生在即興創作中的創造性思維更活躍,但必須注意的是,即興創作本身也依賴于一定的專業基礎,這是一個積累的過程,螺旋上升的過程。
在開放平等的環境中,更容易激發創造性思維。作為音樂學習中最重要的學習場所,課堂氛圍的和諧與否直接影響到創造性思維的培養效果。其次,在創新和改革音樂教學內容的同時,要注重構建和諧的課堂氛圍,提高課堂學習的民主和自由,使課堂教學真正成為培養學生創造性思維的“沃土”。最重要的是打破傳統的“灌輸”和“填鴨式”教學理念的束縛,完成從“權威”到“引導”的教學認同的轉變,消除學生對困難的抗拒和恐懼,讓學生在長期的音樂表演學習過程中保持強烈的學習熱情,在思維的碰撞中激發出更多創新的想法。
隨著音樂教育模式改革的深入發展,教育領域越來越重視學生文化知識和創造性思維的培養。在此背景下,為了更好地培養學生在音樂表演藝術中的創造性思維,需要教師結合學生的實際生活,挖掘音樂表演藝術的材料,引導學生創造性地將這些材料轉化為音樂表演藝術。此外,在音樂演奏理論教學過程中,教師還需要采取自己喜歡的方式,幫助學生掌握和鞏固文化知識,改善學生的知識結構,加強學生對音樂作品的感知和理解[3]。例如,在《為了誰》的教學中,這首音樂作品的創作背景是抗災戰士的英勇戰斗,內容是愛國和激情。因此,教師在教學中需要運用現有的手段和技術去挖掘學生內心的音樂情感。為了挖掘學生的內心情感,學生需要對音樂作品有深刻了解。因此,教師可以通過創造歷史故事講述情境,幫助學生更好地理解作品創作中的歷史事件,從而激發學生對作品的感知,提高學生的音樂素質,培養學生的創造性思維。
在培養學生創造性學習思維的過程中,教師應充分發揮自己的指導作用和學生學習的主體作用,通過合理的指導方法培養學生的獨立思考能力。從發展的實際情況看,學生創新思維能力的培養是一項長期的任務。在具體的培養過程中,教師需要引導學生從學習和生活的多個方面加強對事物的理解,在理解和理解事物的過程中創新思維能力。例如,在學習《黃河怒》的內容時,我們在此作品的基礎上,注重用弱調來表現音樂主題。在展示的時候,我們不僅要求學生掌握音樂表演的藝術技巧,更需要學生能夠充分了解音樂作品的創作背景,從而提高他們的學習效果。在具體教學中,教師需要根據學生的學習特點來指導學生的學習,幫助學生更深入地理解音樂作品的情感和內涵,引導學生在學習過程中形成良好的創造性思維。
綜上所述,音樂表演是一種流行的藝術形式,它在提高學生的想象力和創造力方面起著非常重要的作用。同時,將創造性思維融入音樂藝術的表現中,可以提高音樂表演藝術的有效性,提高學生的音樂綜合素質,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因此,教師在進行音樂表演藝術教學時,需要根據學生的特點和音樂教學要求,注重培養學生的創造性思維,為學生的學習創造更多的空間,從而更好地促進學生音樂的學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