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瀟君
產后出血(postpartum hemorrhage,PPH)為分娩期嚴重并發癥,胎兒娩出后24 h 內經陰道分娩產婦出血量≥500 ml,剖宮產者出血量≥1000 ml,即可診斷產后出血[1]。產后出血的四大主因中宮縮乏力占據首位,占70%~80%,因此有效的宮縮劑可預防和減少產后出血的發生,是控制和降低產后出血發病率和病死率的關鍵[2]。目前縮宮素是臨床促進子宮收縮的一線藥物,因藥物本身特性以及部分產婦對藥物敏感性差,僅使用縮宮素在預防產后出血的治療上有一定的局限性,效果欠佳。在有發生產后出血高危因素的產婦中,或者已發生產后出血的產婦中,須聯合其他有效的、安全的宮縮劑,減少出血,避免發生不良結局。臨床上常見的宮縮劑有馬來酸麥角新堿、卡前列素氨丁三醇,兩者止血效果確切,針對兩者同時與縮宮素聯用,對預防高危妊娠產后出血是否效果更佳,以及對產后恢復的影響如何,現選取本院80 例高危妊娠產婦進行分析探討。
1.1一般資料 選取2019 年1 月~2020 年12 月本院收治的高危妊娠產婦80 例為研究對象,排除凝血功能障礙、胎盤殘留、軟產道裂傷、產婦嚴重精神疾病因素。年齡20~48 歲、平均年齡(30.45±5.93)歲,孕周35~42 周,平均孕周(39.05±1.37)周,其中41 例初產婦、39 例經產婦,均具有各類產后出血高危因素,如瘢痕子宮、妊娠期糖尿病、巨大兒、前置胎盤、宮內感染、羊水過多、產程異常、不良孕產史、妊娠期高血壓疾病、妊娠合并甲狀腺功能亢進癥(甲亢)、妊娠合并貧血等。根據分娩時預防產后出血治療的方案不同分為對照組及聯合治療組,各40 例。對照組產婦年齡20~48 歲、平均年齡(29.65±6.12)歲,孕周35~42 周,平均孕周(39.31±1.46)周;聯合治療組產婦年齡21~42 歲、平均年齡(31.25±5.21)歲,孕周36~42 周,平均孕周(38.79±1.09)周。兩組產婦的年齡、孕周等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2方法 兩組產婦均在胎兒娩出后常規給予縮宮素注射液(上海禾豐制藥有限公司)20 單位宮底注射,并給予子宮按摩。對照組給予卡前列素氨丁三醇注射液(Pharmacia &Upjohn Company)250 μg 宮底注射,聯合治療組給予馬來酸麥角新堿注射液(成都倍特藥業有限公司)0.2 mg+卡前列素氨丁三醇注射液250 μg 宮底注射。均為單次用藥。
1.3觀察指標 ①產后出血情況:分別記錄兩組產后2、24 h 出血量,產后出血發生率。②產后24 h 血紅蛋白及紅細胞下降值:分別記錄兩組入院第1 天及產后第1 天紅細胞及血紅蛋白值;下降值=入院第1 天值-產后第1 天值。③宮底高度變化和惡露持續時間:分別記錄兩組產后1、2 d 宮底高度,產后惡露持續時間。④血壓和心率變化:記錄兩組用藥前、用藥后0.5 h 的收縮壓、舒張壓、心率的變化。⑤不良反應:記錄兩組產婦用藥24 h 內的不良反應發生情況。
1.4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20.0 統計學軟件進行統計分析。計量資料以均數±標準差()表示,采用t 檢驗;計數資料以率(%)表示,采用χ2檢驗。P<0.05表示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2.1兩組產后出血情況比較 聯合治療組產后2、24 h出血量少于對照組,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兩組產后出血發生率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兩組產后出血情況比較[,n(%)]

表1 兩組產后出血情況比較[,n(%)]
注:與對照組比較,aP<0.05
2.2兩組產后24 h 血紅蛋白、紅細胞下降值比較 聯合治療組產后24 h 血紅蛋白、紅細胞下降值小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兩組產后24 h 血紅蛋白、紅細胞下降值比較()

表2 兩組產后24 h 血紅蛋白、紅細胞下降值比較()
注:與對照組比較,aP<0.05
2.3兩組產后1、2 d 宮底高度,產后惡露持續時間比較 聯合治療組產后1、2 d 宮底高度低于對照組,產后惡露持續時間短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3。
表3 兩組產后1、2 d 宮底高度,產后惡露持續時間比較()

表3 兩組產后1、2 d 宮底高度,產后惡露持續時間比較()
注:與對照組比較,aP<0.05
2.4兩組用藥前后的血壓和心率變化情況比較 兩組用藥前及用藥0.5 h 后的收縮壓、舒張壓、心率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4。
表4 兩組用藥前后的血壓和心率變化情況比較()

表4 兩組用藥前后的血壓和心率變化情況比較()
注:兩組比較,P>0.05;1 mm Hg=0.133 kPa
2.5兩組不良反應發生情況比較 對照組發生2 例(5.0%)不良反應:惡心1 例,血壓升高1 例;聯合治療組發生2 例(5.0%)不良反應:惡心1 例,頭痛、血壓升高1 例。兩組的不良反應發生率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兩組產婦癥狀均輕微,無嚴重不良反應。
產后出血是分娩常見且較為嚴重的并發癥之一,對產婦產后康復質量有直接影響,止血處理不及時或出血量過多可引起失血性休克,甚至致產婦死亡[3,4]。針對宮縮乏力因素引起的產后出血,有效止血方法包括按摩子宮、宮縮劑、宮腔紗布填塞、B-Lynch 縫合、子宮動脈結扎、子宮動脈栓塞、切除子宮[5-7]。產后2 h出血率高,對于具有高危妊娠因素的產婦,應盡早合理用藥。
縮宮素作為產后出血防治一線藥物,肌內注射后3~5 min 起效,半衰期(t1/2)5~12 min,持續作用時間0.5~1 h[5]??s宮素受體在宮頸、子宮下段分布較少,多分布于宮體中,故僅對宮體起主要作用,同時該藥物存在受體飽和現象,若出現飽和將減弱對子宮下段平滑肌的收縮力,即使增加藥物使用劑量也難以發揮療效[8-10]。且其個體敏感性差異大,單用時效果欠佳。
本研究中涉及到的臨床中常見的兩種宮縮劑,馬來酸麥角新堿和卡前列素氨丁三醇,馬來酸麥角新堿為強效血管收縮劑,引起子宮肌纖維和血管收縮,其對子宮平滑肌選擇性和敏感性均較高,有助于刺激子宮平滑肌收縮,在宮縮乏力和子宮復舊不良引起的產后出血中有較好的預防和治療效果[11,12]。尤其是有出血傾向產婦肌內注射馬來酸麥角新堿可有效促進產婦子宮頸和子宮底收縮,如果劑量過大,可導致子宮出現強直性收縮,產婦子宮發生強直性收縮后,能夠機械性的增加肌纖維中血管所受壓力,避免出現子宮出血。產婦肌內注射馬來酸麥角新堿2~3 min 后,子宮開始出現收縮,可持續收縮3 h[7],且對心血管影響較小??ㄇ傲兴匕倍∪际且环N復合制劑,臨床上主要用于治療難治性產后出血[13,14]。其為列腺素F2α衍生物,具有更長的半衰期及更強的生物活性,可阻斷環磷酸腺苷合成路徑,降低肌質網膜蛋白磷酸化程度,減少與鈣離子的結合,提高胞漿內鈣離子濃度,進而促進肌原纖維收縮,提高子宮內壓力,閉合開放的血管及血竇,同時其可促進血管內皮膠原纖維下血小板聚集,釋放縮血管活性物質,促進血管收縮,形成血栓,從而達到止血目的[15,16]。其起效快、作用持久,可強效收縮全子宮,減少子宮出血效果顯著。在具有產后出血高危因素的產婦中,在使用縮宮素促進宮縮的同時,盡早使用兩種宮縮劑聯用,均能有效達到預防產后出血的效果。本研究中比較這兩種預防產后出血的治療方案,馬來酸麥角新堿、卡前列素氨丁三醇、縮宮素三者聯用,起到更好的協同作用,達到快速、強效、持久止血的目的,產婦產后出血量少,產后出血率低,對產婦血常規指標影響更小,避免出現產后嚴重貧血及輸血,子宮復舊快,產后恢復快。相對單純使用卡前列素氨丁三醇、縮宮素,效果更顯著,且沒有增加藥物不良反應發生率,亦無出現嚴重不良藥物反應。
綜上所述,馬來酸麥角新堿聯合卡前列素氨丁三醇、縮宮素預防及治療產后出血是安全的,效果佳,更有利于子宮復舊及產后恢復,值得臨床廣泛推廣與應用。尤其是針對高危妊娠產婦,更易發生嚴重產后出血或難治性產后出血,應盡早予馬來酸麥角新堿、卡前列素氨丁三醇、縮宮素三者聯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