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玉航 黃玉林 李偉清 吳華 黃洪萍
輸血技術屬于外科發展的重大成就,可以救治急危重患者。然而在臨床輸血工作中輸血所致不良反應較嚴重,對輸血技術的臨床應用限制極大[1]。通過相關研究可以看出,同種免疫反應會增加輸血不良反應發生率,約高達10%,不良反應發生率與白細胞含量的關聯性較大。近年來,人們對于輸血不良反應發生率的認知與研究促進了輸血技術的發展,所以必須注重輸血過程的安全性問題[2]。此次研究主要是探討少白細胞輸血技術在降低輸血不良反應中的應用效果,具體報告如下。
1.1一般資料 選擇2018 年10 月~2019 年10 月本院收集的986 例需要輸血的患者,隨機分為對照組和研究組,每組493 例。對照組男251 例,女242 例;年齡最小25 歲,最大65 歲,平均年齡(45.8±7.7)歲;其中421 例患者為外科手術大出血,72 例患者為產科大出血。研究組男255 例,女238 例;最年齡小26 歲,最大66 歲,平均年齡(46.6±9.3)歲;其中63 例患者為外科手術大出血,430 例患者為產科大出血。兩組患者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2方法 研究組患者給予少白細胞輸血技術進行輸血治療,在輸血過程中,觀察患者是否發生不良反應。當患者發生不良反應時應當按照不良反應類型與癥狀給予靜臥、抗過敏藥物和終止輸血操作,同時準備好急救藥物,對患者做好急救處理。對照組患者給予常規輸血技術進行輸血治療,患者應靜臥,同時給予抗過敏藥物和終止輸血操作,準備好急救藥物。
1.3觀察指標及判定標準 比較兩組患者輸血不良反應發生情況,包括發熱、血紅蛋白尿、過敏及其他。輸血不良反應是在血液輸注和輸注完畢后,患者于1~2 h內出現體溫升高、消化道反應、寒戰、皮膚紅疹等反應,嚴重可導致患者出現血紅蛋白尿。由于血型檢測錯誤所致嚴重溶血反應則不納入到研究范圍內。
1.4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22.0 統計學軟件進行數據統計分析。計量資料以均數±標準差() 表示,采用t 檢驗;計數資料以率(%)表示,采用χ2檢驗。P<0.05 表示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對照組患者不良反應發生率為10.75%,研究組患者不良反應發生率為3.45%;研究組患者不良反應發生率明顯低于對照組,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兩組患者輸血不良反應發生情況比較[n(%)]
輸血治療主要是將血液通過靜脈輸注給患者,此種治療方式可以挽救患者生命,因此被廣泛應用于臨床治療中。輸血治療不僅可以補充患者的血量,維持血容量,還能夠補充凝血因子,避免血液出現凝固障礙。臨床上采取輸血治療時是以輸注同類型血液為主,患者接受輸血治療前應當做好交叉配血試驗[3]。當患者未出現紅細胞凝集反應時才可開展輸血治療。
根據相關醫學資料,國外病理學家發現人類的血液凝集規律與ABO 血型能夠為臨床輸血治療提供生理學和病理學基礎。在之后的醫學發展中,臨床醫師建立血液抗凝技術和交叉配血技術,以此確保輸血成為臨床常用治療方法。在近幾年的發展中,大部分出血患者接收輸血治療后極易發生過敏、發熱及血紅蛋白尿等不良反應,同時會出現嘔吐、惡心與皮膚紅疹等反應,對患者輸血安全的影響較大[4]。所以在本次研究中,對需要輸血的患者應用常規輸血技術和少白細胞輸血技術,探討不同輸血技術的不良反應發生情況。
患者接受輸血治療有助于增加血紅蛋白、血小板等成分含量,有效搶救和維持患者的生命健康。臨床血型鑒定技術的快速發展明顯降低溶血性輸血不良反應率。現階段,臨床輸血不良反應主要為非溶血性輸血反應,且此種輸血反應主要是患者輸血治療期間和治療后不能對癥狀及體征進行預測。在輸血結束2 h內患者極易出現體溫升高、消化道反應、皮膚紅疹、寒戰、血紅蛋白尿等反應。當患者出現嚴重不良反應時還會發生呼吸窘迫綜合征、非溶血性發熱反應[5]。在臨床輸血治療中引發不良反應的原因主要是因為患者血液內存在異體白細胞,血液輸注期間白細胞進入到體內,會產生白介素-1、白介素-6、白介素-8 和腫瘤壞死因子等多種炎性介質,導致患者體內免疫功能產生變化,從而出現發熱和過敏性反應[6]。一般情況下,當患者出現輕度過敏性反應時對機體健康危害較輕,然而在治療期間會由于其他因素出現大出血情況,從而降低機體儲備能力[7]。然而輕度過敏反應會對大出血患者的搶救效果造成影響,還會危害患者預后。通過相關研究報道顯示[8,9],人體內的白細胞可以作為病毒寄主,包括人類免疫缺陷病毒、T 淋巴細胞白血病病毒等。在處理血液期間不能過濾出人類免疫缺陷病毒、T 淋巴細胞白血病病毒。當患者輸注的血液內包含人類免疫缺陷病毒、T 淋巴細胞白血病病毒時就會引發多種疾病,對機體健康與安全影響非常大。
少白細胞輸血技術屬于新興輸血治療方法,相比于傳統輸血技術,此種輸血方式的應用優勢顯著,可以減少或者去除血液內的白細胞含量,對血液內白細胞計數進行控制,避免患者在輸血治療期間發生非溶血性不良反應,同時可以降低白細胞中病毒含量,防止患者發生病毒感染癥狀,維護患者的生命安全,進一步提升輸血治療的安全率[10]。針對上述問題,本次研究將少白細胞輸血技術應用于需要輸血的患者中。應用少白細胞輸血技術除了可以減少血液中的白細胞計數,防止白細胞進入患者體內,釋放炎性介質,避免傳播疾病,還可以有效過濾血液內的炎性介質,避免影響患者體內的紅細胞功能與形態,減少不良反應事件發生,所以,對于多數需要輸血的患者少白細胞輸血技術屬于優選輸血方式。在輸血治療期間還應當注意以下問題:由于輸血方式屬于臨床搶救生命的措施,所以在治療期間應當按照患者的實際病情選擇適宜的輸血方式。對于嚴重燒傷患者應當采用血漿輸注治療,由于燒傷患者體內血漿丟失率較多,此時若給予患者全血輸注治療將會增加體內紅細胞濃度,進一步增加血液粘滯性,對患者血液循環功能影響較大。當患者存在嚴重貧血癥狀,則可以采用紅細胞懸液輸注治療。由于貧血嚴重的患者體內紅細胞計數少,且血紅蛋白濃度低。針對出血性患者,則應當輸注濃縮血小板懸液和含有凝血物質的血漿,以此加強患者的血小板凝聚力和血液凝固效果。
本次研究結果顯示,研究組患者不良反應發生率為3.45%;研究組患者不良反應發生率明顯低于對照組,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由此表明少白細胞輸血技術能減少不良反應。
綜上所述,對需要輸血的患者應用少白細胞輸血技術可以降低輸血不良反應發生率,以此提升患者搶救效率,維護生命安全,值得推廣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