申隆 梁小珊 申暉
重型顱腦損傷在神經外科相對常見,尤其是在我國工業與交通業不斷發展的今天,這一疾病的發生率呈明顯升高趨勢,一般具備病情復雜、病情危急、死亡率高的特征,甚至不少患者會出現腦水腫或者腦組織挫傷現象,并發癥多,對患者的生命安全產生巨大威脅,深受臨床學者的關注[1]。目前,臨床治療重型顱腦損傷主要選擇開顱手術,但是在醫學技術的發展下,開顱手術類型多種多樣,常用的便是常規骨瓣開顱手術與標準外傷大骨瓣開顱手術,為了進一步分析標準外傷大骨瓣開顱手術的應用效果,本研究特從2018 年3 月~2020 年6 月擇取本院66 例重型顱腦損傷患者為研究對象,現報告如下。
1.1一般資料 選取2018 年3 月~2020 年6 月本院收治的66 例重型顱腦損傷患者,按照入院編碼分為觀察組(1~33 號)與對照組(34~66 號),各33 例。對照組男20 例,女13 例;年齡32~56 歲,平均年齡(45.03±5.67)歲;受傷原因:車禍傷14 例,高空墜落傷10 例,外力擊打傷9 例。觀察組男19 例,女14 例;年齡31~54 歲,平均年齡(45.06±5.63)歲;受傷原因:車禍傷13 例,高空墜落傷12 例,外力擊打傷8 例。兩組患者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納入標準:①參照《尤曼斯神經外科學》[2]診斷標準;②經頭部CT 與臨床癥狀明確病情;③醫學倫理委員會批準;④患者及其家屬知情,且簽署同意書。排除標準:①嚴重心肝腎功能障礙;②合并惡性腫瘤;③合并嚴重的器質性病變;④臨床資料并不完整。
1.2方法
1.2.1對照組 行常規骨瓣開顱手術,在患者實施手術前,充分做好影像學檢查,對機體顱內血腫具體位置進行精準確定,送至手術室后需對患者給予全身麻醉(全麻)處理,選擇機體額頂部位,作一6 cm×8 cm 的手術切口,完好去除骨瓣,做好清除血腫與止血操作,妥善放置引流管,縫合傷口,術后常規抗感染處理。
1.2.2觀察組 行標準外傷大骨瓣開顱手術,全身麻醉,并在患者顴弓上行至耳屏1 cm 部位,經患者耳廓上繞頂骨正中線,順著中線前行過發際形成一個大弧形瓣,作手術切口,在顴骨顴突與眼眶的后上部位各自鉆孔,游離好骨瓣,在頂部骨瓣旁正開中線2.5 cm 左右,骨窗前到機體眶頂板,后到乳突部位,下至顴骨磷部直至顴弓水平,操作者手部可觸及到患者的中顱窩底,向后直至頂結節前緣,注意骨窗大小控制在12 cm×15 cm,反射狀把機體硬膜打開,合理清除患者顱內壞死性組織,去除血腫,止血后縫合手術切口,放置引流管,術后抗感染。
1.3觀察指標及判定標準 ①并發癥:觀察兩組患者術后出現的并發癥,包括腦積液、硬膜下積液、腦切口疝、切口腦積液漏等。②預后效果判定標準:根據格拉斯哥預后量表(GOS)[3]對兩組患者進行為期6 個月的隨訪工作,其中,恢復良好:患者可正常生活,病情痊愈;中度殘疾:患者身體殘疾,但對日常生活的影響性較小,生活可自理;重度殘疾:患者身體殘疾,影響日常生活與工作,生活不能自理;植物狀態:患者長時間處在昏迷狀態,偶見微弱性反應;死亡。
1.4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23.0 統計學軟件處理數據。計量資料以均數±標準差()表示,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以率(%)表示,采用χ2檢驗。P<0.05 表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1兩組并發癥發生情況比較 觀察組并發癥發生率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兩組并發癥發生情況比較[n(%)]
2.2兩組預后效果比較 觀察組患者隨訪期間恢復良好率高于對照組,死亡率低于對照組,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兩組預后效果比較[n(%)]
重型顱腦損傷一般是指格拉斯哥昏迷指數(GCS)評分≤8 分,傷后昏迷時間>6 h 或者傷后24 h 內意識惡化,再次昏迷>6 h 的顱腦損傷患者,病情相對嚴重且復雜,治療不及時可危及生命[4]。通常情況下,在人體顱腦受損后,可出現顱內血腫、高壓與腦疝等癥狀,增加致死或致殘風險,使得重型顱腦損傷患者預后效果變差。基于此,臨床堅持把清除顱內血腫、降低機體顱內壓作為重型顱腦損傷患者的治療原則,所以,積極選擇合適的手術操作,是保證患者快速緩解癥狀、控制病情的重要途徑[5]。
常規大骨瓣開顱手術是以往臨床常用的治療方式,雖有一定效果,但是不能充分暴露出患者顱底,開顱范圍受到一定限制,使得機體顱內血腫與壞死性組織無法徹底清除,止血效果差,造成患者預后不佳[6]。而標準外傷大骨瓣開顱術是一種新型手術方式,手術切口的設計更具合理性,能夠充分暴露出患者額、顳葉和顱窩術區,便于徹底清除顱內血腫,而且這種手術操作相對簡便,有助于降低顱內壓,擴張硬膜,改善顱內高壓狀態,從而減少患者術后并發癥的發生[7]。另外,標準外傷大骨瓣開顱術能夠有效加快機體顱內的血液回流速度,不易引起患者腦血管痙攣,便于腦疝患者良好復位。在本次試驗中,觀察組并發癥發生率為9.09%,低于對照組的33.33%,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觀察組患者隨訪期間恢復良好率48.48%高于對照組的12.12%,死亡率3.03%低于對照組的21.21%,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P<0.05)。這充分證明:針對重型顱腦損傷患者,臨床積極給予標準外傷大骨瓣開顱手術治療,有助于降低患者術后并發癥的發生風險,改善患者病情,促使患者良好恢復,盡可能的避免患者死亡。即使如此,仍要在實施手術期間注意以下問題[8]:①手術操作切口不可較機體顴弓平面低,否則無法有效保護患者的面神經額支;②如果患者合并急性硬膜下血腫與腦疝癥狀,需要鉆孔切開機體硬腦膜,釋放血腫后實施手術;③腦疝形成時間偏長且術中腦搏動較弱的患者,需要在切開機體小腦幕前輕抬患者額葉。
綜上所述,標準外傷大骨瓣開顱術治療重型顱腦損傷患者的臨床效果顯著,一方面可減少患者術后并發癥的發生,另一方面可促使患者病情良好恢復,降低死亡風險,臨床應用意義重大,值得大力推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