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春艷
肝實質內出現異常B 超回聲區域或異常CT 密度區的病變稱為肝臟占位性病變[1]。隨著影像學技術的發展,一般肝臟占位性病變均可以由肝臟B 超技術、MRI技術或CT 技術等檢查給予明確診斷[2]。MRI 在全身各系統中效果最佳的是顱腦脊髓、心臟、關節、骨骼等部位。螺旋CT 是從X 線機發展而來的,目前CT檢查已廣泛運用于顱腦、胸部、腹部、五官等部位的檢查診斷。醫師應根據影像學診斷結果和病理診斷結果科學的給予診斷,明確占位性病變的原因,并給予合適的治療方法。本次研究對比螺旋CT 和動態MRI 掃描對疑似肝臟占位性病變的診斷效果,并對兩種影像學診斷方法的準確率進行評價。具體報告如下。
1.1一般資料 本研究經過本院倫理委員會批準,并經過患者或者其家屬知情同意。選取2018 年8 月~2019 年6 月在本院就診的72 例疑似肝臟占位性病變患者,年齡34~67 歲,平均年齡(48.75±6.09)歲。排除標準:①患者對于本次研究的方法不能接受;②患者本身有其他的疾病影響本次研究需要檢測的指標;③不符合納入標準的患者。納入標準:①在本院進行健康體檢并需要檢測尿常規的患者;②在閱讀同意書的情況下自愿參加研究并簽寫同意書的患者。將這72 例患者按照隨機法分為對照組和觀察組,每組36 例。
1.2檢查方法 對照組使用螺旋CT 增強進行檢查,掃描儀器及掃描參數:美國Phillps-128 層螺旋CT 掃描儀,掃描電壓120 kV,管電流300 mA,轉速0.27 s/r,層厚6 mm。所有患者檢查前7 d 內避免消化道項目檢查。患者正式檢查前6 h 禁食,檢查前45 min 適量飲水使患者膀胱充盈,后對患者進行碘過敏試驗,試驗呈陰性者可進入后續CT 掃描檢查。CT 檢查時患者取仰臥位,首先對患者進行平掃,隨后進行增強掃描,掃描范圍為肝頂至肝下緣。檢查時對患者使用高壓注射器,在肘中靜脈處注入對比劑碘普羅胺,對比劑用量為1.3 ml/kg,注射速度4 ml/s。觀察組采用動態MRI 進行檢查,掃描儀器及掃描參數:美國GE Discovery3.0 磁共振儀,八通道腹部相控陣表面線圈,T1WI 掃描參數為:TR 138 ms,TE 2.2 ms;T2WI 掃描參數為TR 6000 ms,TE 68 ms,MS 層厚4 mm。患者在正式檢查前12 h 內禁食,檢查時對患者使用高壓注射器在肘前靜脈處注入對比劑釓噴酸葡甲胺鹽注射液(Gd-DTPA)。對比劑用量為0.2 mmol/kg,注射速度為3.5 ml/s。注射結束后立刻給患者注射20 ml 生理鹽水。在注射完對比劑后的第8 秒、60 秒、180 秒時分別采集數據,數據使用functool 軟件分析,制作患者的動脈、門靜脈和肝內病灶的時間信號強度曲線,并加以分析統計。
1.3觀察指標 分別將兩組診斷結果與金標準(病理診斷)結果比較,比較兩種診斷方式的診斷符合率以及患者不良反應發生情況(惡心嘔吐等)、VAS 評分。計算兩組真陽性率、假陽性率、真陰性率、假陰性率,以病理為金標準,以靈敏度和特異度繪制分析ROC 曲線[3]。
1.4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19.0 統計學軟件處理數據。計量資料以均數±標準差()表示,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以率(%)表示,采用χ2檢驗。P<0.05 表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1診斷符合率 以病理診斷作為金標準,觀察組診斷符合率為96.97%(32/33)略高于對照組的93.75%(30/32),但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兩組的診斷符合率比較[n,n(%)]
2.2不良反應及VAS 評分 觀察組不良反應發生發生率0、VAS 評分(0.56±0.17) 分均低于對照組的11.11%、(1.10±0.31)分,差異均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兩組患者不良反應發生情況、VAS 評分比較 [n(%),]

表2 兩組患者不良反應發生情況、VAS 評分比較 [n(%),]
注:與對照組比較,aP<0.05
2.3核磁共振及螺旋CT 增強診斷效能 對照組真陽性率和假陽性率分別為93.75%(30/32)和0(0/4),真陰性率和假陰性率分別100.00%(4/4)和6.25%(2/32);觀察組的真陽性率和假陽性率分別為96.97%(32/33)和0(0/3),真陰性率和假陰性率分別100.00%(3/3)和3.03%(1/33)。對照組靈敏度和特異度分別為93.75%(30/32)、100.00%(4/4),觀察組的靈敏度和特異度分別為96.97%(32/33)、100.00%(3/3)。以病理為金標準,以靈敏度和特異度繪出ROC 曲線,見圖1。

圖1 兩種檢驗方法的ROC 曲線
肝臟占位性病變是醫學影像診斷中的專有性名詞,一般作為B 超檢查、CT 檢查、MRI 檢查的診斷結果說明。它并不代表肝癌,也不代表肝臟其他惡性腫瘤。肝臟占位性病變泛指肝臟中“多出來的東西”,具體可能包括良性腫瘤、結石、寄生蟲、惡性腫瘤等[4]。根據病變的性質可分為惡性占位性病變和良性占位性病變。令人談其色變的肝癌、肝肉瘤等都是惡性占位性病變;而肝囊腫、肝包蟲病、肝腺瘤等均屬于良性占位性病變。當發現肝臟有占位病變后,應首先對其進行定性論斷,即做甲胎蛋白含量檢查,必要時可結合肝功能化驗、肝炎病毒檢測等其他檢驗[5]。目前對于診斷肝臟占位性病變的影像學方法,主要有螺旋CT 增強掃描和動態MRI 掃描,兩種掃描方式均能非常好的顯示出對肝臟占位性病變的診斷效果。
螺旋CT 是一種具有多排寬探測器的數據成像系統,它可以不間斷的采集投影數據,得到物體的數據,從而建造出高質量的三維圖像。目前臨床上螺旋CT的應用范圍極廣,例如對骨骼肌肉掃描可分析患者骨骼肌肉情況,利用血管對比劑還可以更好的觀察到動脈血管。因此螺旋CT 用于肝臟占位性病變的診斷是具有非常強大的技術基礎和臨床意義的。MRI 能夠利用磁共振現象把從人體中獲得的電磁信號轉化為人體圖像數據。MRI 技術適用于全身各系統,例如腫瘤創傷、先天性病變等檢查。MRI 掃描與CT 掃描相比,其優點主要有:①MRI 掃描對人體沒有電離輻射的傷害;
②MRI 技術能夠多序列的成像,具有多種圖像類型,可提供更豐富的圖像資料;③對于軟組織結構如膀胱、子宮、陰道關節等部位的顯示更加清晰。但它也有一些美中不足的地方。例如它的掃描時間更長,掃描空間更封閉,幽閉恐懼癥患者的配合度也更低。對于胃部、肺部等運動性器官的圖像顯示并不清楚。因為胃部、肺部等器官中的氫質子密度很低,成像效果不佳。MRI與CT 相比,費用更加高昂。
綜上所述,CT 診斷和動態MRI 診斷對于肝臟占位性病變的診斷符合率均較高,但使用動態MRI 掃描的患者具有更低的不良反應發生率。因此醫師可根據患者的個體情況,如經濟實力、病變程度等綜合評估,為患者選擇合適的檢查手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