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程亮
冠心病、房顫均是臨床上發病率較高的心血管疾病,致殘率與致死率均處于較高水平,兩者在病情進展、轉歸方面可以互為惡化因素,一旦共存可能會明顯提升患者死亡的風險系數。既往有很多臨床試驗研究發現,利用抗血小板藥物治療冠心病,有益于降低心血管事件發生的風險,而采用抗凝藥物治療房顫能減少或規避血栓栓塞事件[1]。為更好的指導冠心病并發房顫臨床治療,改善患者預后,本文抽取2013 年4 月~2015 年2 月期間入住本院的70 例冠心病并發房顫患者,通過分組比較常規抗凝、雙聯抗血小板治療的效果,現作出如下報告分析。
1.1一般資料 經醫院倫理委員會批準,選擇2013 年4 月~2015 年2 月期間入住本院的70 例冠心病合并房顫患者。納入標準:①符合相關診斷標準[2],經臨床檢查后確診;②CHA2DS2-VASc 評分3~9 分;③HAS-BLED 評分>2 分;④患者及家屬對本次研究目的、過程等知情,并主動配合參與。排除標準:①并發其他心腦血管疾病患者;②肝腎功能嚴重不全者;③有精神病遺傳家族史者;④過敏體質且對本次研究受試藥物不耐受者;⑤有抗血栓藥物長期用藥史者。將所有患者按照隨機原則分為甲組及乙組,每組35 例。甲組:男19 例,女16 例;年齡41~79 歲,平均年齡(52.85±8.72)歲;冠心病病程3~11 年,平均病程(6.84±4.23)年;持續性、陣發性房顫各15、20 例。乙組:男21 例,女14 例;年齡43~78 歲,平均年齡(53.07±8.31)歲;冠心病病程4~13 年,平均病程(6.95±4.52)年;持續性、陣發性房顫各13、22 例。兩組患者的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2方法 ①甲組采用華法林鈉治療,2.5~3.0 mg/次,3 次/d,口服。②乙組采用硫酸氫氯吡格雷+阿司匹林治療。阿司匹林,100 mg/次,3 次/d,口服;硫酸氫氯吡格雷,75 mg/次,3 次/d,口服。兩組患者均用藥3 d后參照實況酌情調整用藥方法,連續服藥6 個月。治療期間,每周均要檢測1 次患者凝血功能指標,連續檢測1 個月以后,調整為每間隔1 個月檢測1 次。治療過程中,結合患者出血狀況等使用適量PPI。
1.3觀察指標及判定標準 兩組患者均進行2~5 年的隨訪觀察,記錄使用PPI、出血事件、主要終點事件(急性心肌梗死、缺血性腦梗死、死亡)及次要終點事件(腔隙性腦梗死、外周動脈栓塞、短暫性腦缺血發作)發生情況。采用CHA2DS2-VASc、HAS-BLED 法分別測評兩組患者治療前后栓塞與出血風險,最高分均為9 分,得分越高,提示發生栓塞與出血事件的風險就越高。
1.4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20.0 統計學軟件進行統計分析。計量資料以均數±標準差()表示,采用t 檢驗;計數資料以率(%)表示,采用χ2檢驗。P<0.05表示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2.1兩組出血事件、使用PPI、主要及次要終點事件發生情況比較 甲組發生出血事件、使用PPI、主要及次要事件分別為3、15、9、2 例,占比依次為8.57%、42.86%、25.71%、5.71%;乙組發生出血事件、使用PPI、主要及次要終點事件分別為4、5、1、3 例,占比依次為11.43%、14.29%、2.86%、8.57%。乙組PPI使用率、主要終點事件發生率均低于甲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χ2=7.000、7.467,P=0.008、0.006<0.05)。
2.2兩組治療前后CHA2DS2-VASc、HAS-BLED 評分比較 治療前,兩組患者CHA2DS2-VASc、HAS-BLED評分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治療后,兩組患者CHA2DS2-VASc、HAS-BLED 評分均低于治療前,且乙組CHA2DS2-VASc 評分、HAS-BLED 評分低于甲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兩組治療前后CHA2DS2-VASc、HAS-BLED 評分比較 (,分)

表1 兩組治療前后CHA2DS2-VASc、HAS-BLED 評分比較 (,分)
注:與本組治療前比較,aP<0.05;與甲組治療后比較,bP<0.05
冠心病是臨床上一種發病率較高的心血管疾病之一,中老年人是本病的好發群體,近些年伴隨社會老齡化進程的推進,冠心病的發病人數有不斷增多趨勢。發病急、病情進展快速是冠心病的主要特征,致殘率與致死率均處于較高水平,嚴重損傷患者的身體健康,甚至對其生命安全構成威脅。有資料記載[3],冠心病患者中合并房顫者占比約1/3,會增加原發病的臨床治療難度,對治療技術水平提出較高要求,若采用的治療措施不合理,沒有將病情控制在相對穩定狀態中,將會對患者病情轉歸構成負面影響。
當下,臨床針對冠心病并發房顫患者多采用抗凝治療,其中華法林鈉是傳統常用的抗凝藥物之一,有專家建議,存有較高血栓栓塞風險系數的房顫患者,在口服華法林鈉治療過程中,可加用肝素“橋接”治療,首選低分子肝素,但有臨床實踐表明,肝素治療取得的效果有限,適應證較窄。相比之下,華法林鈉的應用效果較好,利用本品藥物持續治療,至少要具備如下優點:一是規避恢復華法林鈉治療的早期促凝狀態,有益于控制高危房顫患者病情;二是能規避較長療效的橋接治療,降低出血等并發癥發生率[4]。華法林鈉對維生素K 合成、釋放過程形成抑制作用,參與至凝血酶原合成過程,對血液凝固過程起到促進作用。但長時間口服可能會引起出血、惡心、過敏等不良反應,很難取得較好療效及降低患者治療依從性。
硫酸氫氯吡格雷是一種血小板聚集抑制劑,原理是選擇性的抑制二磷酸腺苷和受體結合過程,激活血小板活化的擴增機制,對其激動劑活性形成強抑制作用。體外實驗研究發現,硫酸氫氯吡格雷對冠心病模型小鼠血小板聚集以及血小板激活過程能分別發揮較強的抑制、阻止作用。并且本品藥物還能作用于機體氧自由基的形成過程,增強對自由基的清除能力,進而發揮抗炎與抗氧化的藥效,維持粥樣斑塊的相對穩定性。阿司匹林是當下臨床治療腦血栓形成、缺血性心臟病的常用藥,對血小板聚集過程也能發揮抑制作用,阻礙體內血栓形成過程,并且既往有很多醫學研究人員聯合使用硫酸氫氯吡格雷與阿司匹林,提出雙聯抗血小板治療方案,進而達成預期的抗凝治療目標,取得雙重抗凝效果[5]。
在本次研究中,乙組PPI 使用率14.29%、主要終點事件發生率2.86%均低于甲組的42.86%、25.71%,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提示雙聯抗血小板治療冠心病合并房顫,和傳統抗凝藥物治療相比較,能更好的改善患者預后,提示該種療法療效更優良。有研究[6]現已經把抗凝治療提至較高層面上,且對既往指南內對栓塞事件評估方法進行適當修訂,針對栓塞、出血風險均提出了新的測評方法,即CHA2DS2-VASc、HAS-BLED 法,以上方法的提出不僅使臨床栓塞風險的評估更為嚴格,也明顯的擴展了抗凝治療的范疇[7]。在本次研究中,歷經6 個月藥物治療后,兩組患者CHA2DS2-VASc、HAS-BLED 評分均低于治療前,且乙組CHA2DS2-VASc 評分(6.66±1.07)分、HAS-BLED 評分(4.04±0.43)分低于甲組的(7.32±1.28)、(5.24±0.81)分,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提示雙聯抗血小板治療能更有效的降低冠心病并發房顫患者發生栓塞、出血事件的風險,這是控制其病情進展過程、改善預后的重要基礎。晉章明等[8]將200 例冠心病伴房顫患者分為對照組、研究組,每組100 例,以上兩組患者用藥方案同本文的甲、乙組,統計發現治療后研究組CHA2DS2-VASc、HAS-BLED 評分分別為(6.71±0.34)分、(4.10±0.25)分,均低于對照組的(7.01±0.49)分、(5.62±0.49)分,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表明雙聯抗血小板治療冠心病合并房顫患者,臨床療效突出,能更有效的改善病情,與本文研究結論較為相似。
綜合全文,硫酸氫氯吡格雷聯合阿司匹林治療冠心病并發房顫,能取得較好治療效果,安全性較高,對患者病情轉歸有一定促進作用,值得借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