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心萬
股骨粗隆間骨折是老年群體常見骨折[1],女性發生率高于男性,一般由跌倒外傷所致。閉合復位髓內釘內固定是治療該病的有效方法,其操作簡單、創傷小、術后恢復快、并發癥少等優勢。然而,粗隆間骨折內固定術后患者易出現隱性失血,導致患者術后貧血情況加重[2,3]。隱性失血對術后康復不利,并可能增加心腦血管疾病或血栓性疾病風險;因此如何減少粗隆間骨折內固定術后隱性失血是臨床亟待解決的問題。氨甲環酸屬于抗纖溶藥物[4],在出血性疾病的治療中應用廣泛。為明確氨甲環酸在股骨粗隆間骨折患者治療期間的臨床效果,本研究擇取了75 例手術治療的股骨粗隆間骨折患者進行隨機對照研究,報告如下。
1.1一般資料 本研究獲得本院醫學倫理批準。選取2018 年8 月~2020 年8 月本院收治的75 例股骨粗隆間骨折患者。納入標準:①經影像學檢查確診并符合《實用骨科學》中相關診斷標準者;②均接受閉合復位帶鎖髓內釘內固定治療且能夠耐受者;③術前未進行抗凝治療者。排除標準:①陳舊性骨折、病理性骨折的患者;②存在血栓性疾病、血液系統疾病、凝血機制障礙者;③存在肝腎功能障礙或其他骨科疾病者;④存在惡性腫瘤、感染性疾病者;⑤存在治療相關禁忌證或對相關藥物過敏者;⑥因意識障礙等因素導致不能配合完成此次研究者。將所有患者根據隨機數字表法分為對照組(37 例)和觀察組(38 例)。對照組男16 例,女21 例;年齡57~76 歲,平均年齡(66.85±3.08)歲;受傷至治療時間4~17 h,平均時間為(11.01±2.34)h;致傷原因:跌傷21例,交通事故6例,其他10例。觀察組男18 例,女20 例;年齡58~77 歲,平均年齡(66.90±3.10)歲;受傷至治療時間5~18 h,平均時間為(11.05±2.32)h;致傷原因:跌傷20 例,交通事故傷7 例,其他11 例。兩組一般資料比較,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2研究方法 對照組術前1 h 予以氯化鈉注射液靜脈滴注,100 ml/次。觀察組:術前15 min 將1 g 氨甲環酸與0.9%氯化鈉注射100 ml 混合,進行靜脈滴注;術中擴髓完成后,將雞尾酒混合液(羅哌卡因100 mg、生理鹽水50 ml、氨甲環酸1 g、腎上腺素0.1 mg)注入到髓腔,后放置髓內釘;在切口縫合前,于切口周圍軟組織注射雞尾酒混合液50 ml。
1.3觀察指標及判定標準 比較兩組患者手術前后的血紅蛋白水平、凝血功能以及術中隱性出血量、顯性出血量、總失血量、輸血量以及并發癥發生情況。在術前、術后1、3、5 d 時對兩組患者的清晨空腹狀態下靜脈血5 ml 進行離心處理,離心速率、時間分別為3000 r/min、10 min,應用江蘇康尚生物醫療科技有限公司生產的血紅蛋白分析儀測定血紅蛋白水平;同時在術前、術后5 d 時應用全自動凝血分析儀(北京普朗新技術有限公司)測定PT、APTT、INR。隱性失血量=總失血量-術后引流量-術中失血量;顯性失血量=吸引瓶液體量-沖洗液量+稱重法測定紗布含血量,失血總量=術前血容量(PBV)×(術前紅細胞壓積-術后紅細胞壓積)/平均紅細胞壓積。
1.4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21.0 統計學軟件處理數據。計量資料以均數±標準差()表示,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以率(%)表示,采用χ2檢驗。P<0.05 表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1血紅蛋白 術前,兩組患者血紅蛋白水平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觀察組患者術后1、3、5 d 的血紅蛋白水平分別為(113.09±3.30)、(110.17±3.04)、(102.56±4.11)g/L,均高于對照組的(100.35±3.18)、(91.94±2.25)、(86.87±3.44)g/L,差異均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兩組患者手術前后的血紅蛋白水平比較(,g/L)

表1 兩組患者手術前后的血紅蛋白水平比較(,g/L)
注:與同期對照組比較,aP<0.05
2.2術中隱性出血量、顯性出血量、總失血量、輸血量 觀察組患者隱性出血量(510.42±120.64)ml、顯性出血量(128.95±36.76)ml、總失血量(639.37±157.40)ml、輸血量(108.74±26.33)ml 均低于對照組的(816.31±136.89)、(209.50±64.25)、(1025.81±210.14)、(207.63±36.80)ml,差異均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兩組術中隱性出血量、顯性出血量、總失血量、輸血量比較(,ml)

表2 兩組術中隱性出血量、顯性出血量、總失血量、輸血量比較(,ml)
注:與對照組比較,aP<0.05
2.3凝血功能 術前,兩組患者PT、APTT、INR 水平比較,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P>0.05)。術后5 d,兩組患者PT、APTT、INR 水平較術前均增高,但觀察組患者PT、APTT、INR 水平均低于對照組,差異均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3。
表3 兩組患者手術前后的凝血功能比較()

表3 兩組患者手術前后的凝血功能比較()
注:與對照組比較,aP<0.05
2.4并發癥發生情況 觀察組并發癥發生率7.89%與對照組的13.51%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4。

表4 兩組的并發癥發生情況比較 [n(%)]
90%的股骨粗隆間骨折發生在老年群體中。針對無絕對手術禁忌者,應盡早進行手術治療,閉合復位帶鎖髓內釘內固定是治療該病的有效手段,但是由于該病以老年患者居多,此類患者的機體代謝功能、造血功能差;同時骨折部位血供豐富[5],骨折自身以及術中擴髓等均會導致松質骨面滲血,大量血液進入到肌肉或組織間隙[6],進而導致隱性出血。臨床若未及時針對隱性出血采取相應的措施,患者會出現貧血,甚至會威脅到患者生命安全。因此,臨床應及時評估患者圍術期血容量及隱性出血量,并采取有效措施防治股骨粗隆間骨折患者治療期間的隱性出血。
氨甲環酸是一種臨床應用普遍的抗纖溶藥物,其止血機制在于:阻斷纖溶酶原分子上的賴氨酸結合位點,破壞纖維蛋白和纖溶酶原的結合[7,8],降低纖溶活性,進而起到止血作用。此次研究中,術前靜脈滴注氨甲環酸能夠通過血液快速競爭性結合纖溶酶原上的賴氨酸結合位點,防止激活纖溶酶,可使凝血斑塊穩定[9],發揮全身性的止血作用;術中在股骨髓腔內注射氨甲環酸,能夠在髓腔中的出血點直接發揮作用,可高速有效地止血,增加血紅蛋白以及紅細胞壓積水平,提升抗凝和止血效果[10];術后在切口周圍軟組織注射氨甲環酸能夠減少組織間的隱性出血量。同時此次研究中利用氨甲環酸雞尾酒療法能夠延緩藥物吸收,延長鎮痛時間,且能夠收縮局部血管,促使局部出血量減少。
此次研究中,觀察組患者的隱性出血量、顯性出血量、圍術期總失血量明顯更少,另外術后觀察組患者的血紅蛋白水平、凝血功能指標均更優,分析原因在于,氨甲環酸能夠充分發揮抗凝、止血作用,因此能夠減緩血紅蛋白水平的下降速度,減少圍術期失血風險。兩組的并發癥發生情況均較少,表明氨甲環酸的運用并不會使血栓性疾病發生風險增加,具有較好的安全性。李坤等[11]在其研究中寫道,氨甲環酸組的總失血量、顯性失血量、隱性失血量均低于對照組,并發癥發生率與對照組相差不大,說明氨甲環酸能夠減少股骨粗隆間骨折患者術中隱性出血量,具有較好的止血效果及安全性,所得結論與本文一致,佐證了本次研究結果真實可靠。
綜上所述,氨甲環酸適合推廣應用在股骨粗隆間骨折患者治療中,止血效果顯著,可減少隱性出血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