矯增金
心律失常是嚴重影響老年人患者生命安全的臨床疾病。目前西醫仍是應用最廣泛的治療方法。研究表明,雖然心動過緩患者在使用常規西藥后的短時間內能迅速糾正,但仍可能誘發新的心律失常[1]。長期用藥副作用巨大并且患者依從性差,使治療效果大大降低[2]。中醫認為,機體是一個有機整體,心不是一個孤立的系統,當機體年老,各方面臟器都受到影響,心在五行中屬火為母,脾在五行中屬土為子,心火可以生脾土,子旺則母不病[3,4]。因此在治療竇性心動過緩時采取心脾調衡論治進行治療。現總結匯報如下。
1.1一般資料 選取2020 年1 月~2021 年1 月在遼寧中醫藥大學附屬醫院干診科就診的80 例老年竇性心動過緩患者,按照隨機數字表法分為對照組與試驗組,各40 例。對照組中,男20 例,女20 例;年齡65~80 歲,平均年齡為(77.20±4.07)歲;體質量指數為25.50~28.80 kg/m2;臨床癥狀:胸悶24 例,心悸22 例,脈結置換26 例。試驗組中,男21 例,女19 例;年齡65~79 歲,平均年齡為(77.44±4.16)歲;體質量指數為24.5~28.4 kg/m2;臨床癥狀:胸悶22 例,心悸20 例,脈結置換29 例。兩組患者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所有患者符合《內科學》竇性心動過緩的診斷標準和《中醫新藥臨床研究指導原則》心脾兩虛型的診斷標準。
1.2納入及排除標準
1.2.1納入標準 心電圖診斷結果提示心律失常,符合西醫竇性心動過緩的診斷,中醫辨證分型為心脾兩虛型,50 次/min≤平均心率<65 次/min,最低心率≥40 次/min;患者無暈厥史;患者35~75 歲;患者簽署知情同意書。
1.2.2排除標準 對治療相關藥物過敏的患者;合并其他嚴重疾病,如藥物、內分泌和電解質紊亂引起的竇性心動過緩;經檢查證實為急性心肌梗死、心力衰竭Ⅱ級心臟病、Ⅲ級高血壓、嚴重心律失常、持續性房顫、室上性心動過速、室性心動過速、多發性房性、室性早搏等嚴重疾病患者,對藥物成分過敏的患者。
1.3方法 對照組依據西醫指南,給予常規治療,控制飲食,改變不良的生活習慣,控制情緒,藥物治療主要采取β 受體阻滯劑、硝酸酯類藥物、鈣通道阻滯劑等,如果有基礎疾病者,控制基礎疾病。試驗組在對照組的基礎上采取心脾調衡論指導下中藥湯劑治療,組方為:黨參10 g、西洋參5 g、黃芪10 g、白術10 g、地黃10 g、枳殼10 g、陳皮10 g、丹參10 g、遠志10 g、茯苓10 g、甘草10 g。入睡困難加酸棗仁10 g,水腫者加澤瀉10 g,胸悶加佛手寬胸散結,以上水煎服,口服2 次/d。兩組均以7 d 為1 個療程,治療2 個療程。
1.4觀察指標及判定標準 對比兩組患者臨床中醫指標,其中心悸、胸痛、胸悶、心煩失眠評分分數為1~5 分,分數越高,癥狀越嚴重。對比兩組治療效果,患者治療效果根據《中藥臨床研究指導原則》判定,根據其心率結果評價療效,分為治愈、顯著、有效、無效四類,療效判定標準:治愈為患者心悸氣短等臨床癥狀消失,24 h 平均心率>65 次/min;顯著為患者心悸氣短,乏力胸痛等癥狀明顯改善,治療后竇性心率增加10 次/min 以上;有效為患者動態心電圖顯示最慢心率增加5 次/min 以上;無效為患者臨床癥狀無改善,心率結果較之前無明顯改善。總有效率=(治愈+顯著+有效)/總例數×100%。對比兩組患者治療后血脂指標,包括TC、TG、HDL-C、LDL-C。對比兩組患者的最高心率及最低心率。
1.5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23.0 統計學軟件處理數據。計量資料以均數±標準差()表示,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以率(%)表示,采用χ2檢驗。P<0.05 表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1兩組臨床中醫指標對比 試驗組治療后心悸評分、胸痛評分、胸悶評分及心煩失眠評分均少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兩組臨床中醫指標對比(,分)
注:與對照組對比,aP<0.05
2.2兩組最低心率及最高心率對比 試驗組最低心率次數和最高心率次數均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兩組最低心率及最高心率對比(,次/min)

表2 兩組最低心率及最高心率對比(,次/min)
注:與對照組對比,aP<0.05
2.3兩組心動過緩治療效果對比 試驗組心動過緩治療總有效率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3。

表3 兩組心動過緩治療效果對比 [n(%)]
2.4兩組血脂指標對比 試驗組患者TC、TG、HDL-C、LDL-C 水平均優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4。
表4 兩組血脂指標對比(,mmol/L)

表4 兩組血脂指標對比(,mmol/L)
注:與對照組對比,aP<0.05
竇性心律失常為臨床上的常見疾病。近幾年,隨著人口老齡化的加重,竇性心動過緩的患者發病率逐年增高,主要的原因為老年人耐受力差,生活能力受到限制,相對的生活質量更差[5]。該病在祖國醫學中歸于“心悸”、“怔忡”、“眩暈”、“昏厥”等病癥范疇,該病的主要發病機制為年老體虛,精氣不足,氣血虧虛,久之導致陰陽兩虛,心失養,主要是心臟氣血虧虛,氣虛不能鼓動血液導致的,在中醫學中心主血而脾統血,心與脾共同調節血液的生成和運行[6]。脾化生的水谷精微經心化赤成血,參與心臟搏動的宗氣也由脾化生的水谷精微經之氣提供,因此有“脾裹血、溫五臟”。只有脾氣旺盛,氣血生化有源,心血才能充盈。如果心脾失衡,則發生心悸,“心悸,其動應衣,宗氣泄也”。心與脾兩大系統關系密切《靈樞》中脾足太陰之脈“其支者,別上隔,注心中”,脾足太陰經之脈的支脈上注于心,中醫的經絡學說也為心脾同調提供了辯證依據。在五行學說中,心脾也為母子關系,脾氣充盛則心陽旺盛,反之心火旺盛使宗氣聚化無窮,正如《內經》云:“脾經化汁上奉心火,心火變化而赤生精血”[7]。當脾功能失調時,就會發生“失統血之司,血不養心,化源不足,心脈不利而現驚悸”心與脾關系密切,心脾調衡心悸自除[8]。根據心脾調衡理論,筆者大劑量使用補氣藥黨參、西洋參、黃芪、白術,快速補足機體正氣,同時填補老年人精氣,本文給予補血藥物當歸、地黃滋生血液,麥冬補充機體陰液,根據中醫氣血則血行的原理,給予適當行氣藥物枳殼疏通氣血。在配伍過程中又怕補氣藥導致中滿,補血藥物過于滋膩,給予行氣燥濕的陳皮防止過于滋膩。再配上丹參、遠志、茯苓養心之品,甘草又可以起到調和諸藥的目的,本方健脾、養心、行氣,起到心脾調的作用。現代藥理研究表明,地黃可以調節心律,將心律失常時間縮短,麥冬中的活性成分可以抑制血小板的聚集,提高纖溶酶活性,改善心肌缺血,提高心率[9],提高耐缺氧能力,增加心臟活力,丹參可以擴張血管,降低冠狀動脈的阻力,增加心臟的脈搏動血流,具有抗動脈粥樣硬化和心律失常,茯苓可以可提高免疫力,保護肝腎功能,增強心肌的抗缺氧能力[10]。隨證加減,入睡困難加酸棗仁體力睡眠,水腫者加澤瀉麗水滲濕,胸悶加佛手寬胸散結,以上藥物合用起到治療老年人竇性心動過緩的作用。
綜上所述,對老年竇性心動過緩患者采取心脾調衡論指導下中藥湯劑進行治療,可以改善患者中醫癥狀評分情況,提高心率,值得推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