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萌
中醫病名胃脘痛,其主要以上腹部的胃脘近心窩處疼痛為主,是以癥狀學為診斷。西醫的相應診斷為胃或十二指腸炎癥、潰瘍等病患。因為現代社會壓力較大,人們普遍肝郁氣滯,故肝胃氣滯型是中醫胃脘痛的常見證型之一,其典型癥狀為時有噯氣或橫串脅肋、胃脘部痞滿脹疼,當生氣等情緒激動時發作,噯氣后痛覺減退[1]。此次試驗通過口服金鈴子散加味,對于改善肝胃氣滯型胃脘痛患者的癥狀上,其效果明顯,而且安全可靠。現給予表述如下。
1.1一般資料 選取2019 年9 月~2020 年9 月在大連市友誼醫院中醫科治療的60 例肝胃氣滯型胃脘痛的病例,隨機分為治療組和對照組,各30 例。其中對照組男19 例,女11 例;年齡33~72 歲,平均年齡(53.6±6.9)歲;病程6 個月~10 年,平均病程(5.36±1.55)年;其中胃鏡檢查診斷胃潰瘍7 例,十二指腸球部潰瘍4 例,復合型潰瘍1 例,慢性胃炎18 例。治療組男18 例,女12 例;年齡34~71 歲,平均年齡(53.9±6.8)歲;病程8 個月~8 年,平均病程(6.23±2.59)年;其中胃鏡檢查診斷胃潰瘍8例,十二指腸球部潰瘍3例,復合型潰瘍2 例,慢性胃炎17 例。兩組患者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2診斷標準 中醫診斷標準:根據《中華中醫藥學會胃脘痛診療指南》的診斷標準,辨證屬肝胃氣滯型。西醫診斷標準:根據人民衛生出版社出版的《內科學》關于診斷慢性胃炎、上消化道潰瘍的標準[2]。
1.3納入及排除標準
1.3.1納入標準 符合胃脘痛-肝胃氣滯型中醫診斷標準;患者的保證性高,沒有參與另外的試驗項目;自愿參與此次試驗項目,并在知情同意書上簽字。
1.3.2排除標準 天生的過敏體質,或對此次試驗的藥物產生過敏反應;患有較重的心腦血管疾病;有較重的肝、腎功能不全;患有精神類疾病。
1.4方法 對照組給予奧美拉唑腸溶膠囊(江蘇恩華藥業股份有限公司,國藥準字H32020215,規格:40 mg)治療,早晚餐前各口服40 mg;膠體果膠鉍膠囊(江蘇恩華藥業股份有限公司,國藥準字H32020215,規格:40 mg),早晚餐前各口服40 mg。治療組在對照組治療的基礎上,加用金鈴子散加味治療,基本組方:元胡12 g,川楝子16 g。如果噯氣頻作,加旋覆花10 g,沉香4 g,煅赭石25 g;腹脹嚴重,加厚樸15 g,萊菔子10 g,大腹皮15 g,砂仁5 g;疼痛嚴重,加白芍20 g;泛酸嚴重,加煅瓦楞子20g,海螵蛸20 g;口苦嚴重,加黃芩12 g,黃連8 g,龍膽草15 g;便秘嚴重,加火麻仁、黑芝麻各30 g;煩躁易怒、抑郁不暢者,可聯合方劑逍遙散或柴胡疏肝散;出現口干、舌紅少苔等陰虛癥狀,加石斛12 個,沙參12 g,玉竹8 g,麥冬12 g;脾胃虛弱嚴重,可聯合方劑參苓白術散;脾胃虛寒畏涼嚴重,加公丁香5 g,小茴香8 g,高良姜8 g;胃脘灼熱嘈雜嚴重,可聯合方劑左金丸;舌苔厚膩,口中異味,乏力,加藿香20 g,茯苓15 g,砂仁20 g,木瓜20 g。(以上中藥均來自于本院中藥房,按正規方法炮制)1 劑/d,水煎至300 ml(醫院統一煎服),分2 次早晚服用。并囑患者在治療期間按時規律進餐,避免煙酒、濃茶、咖啡。所有患者的療程均為1 個月。
1.5觀察指標及判定標準 比較兩組治療前后中醫證候積分,所有癥狀分為輕、中、重3 級,主癥(胃脘脹痞或脹痛,遇煩惱則痛作,噯氣或矢氣則舒,胸脅脹痛)根據輕微脹痛不影響工作、休息為2 分;脹痛可忍但影響工作及休息為4 分;脹痛難忍需服藥緩解為6 分;次癥(噯氣,胸悶食少,大便不暢,舌苔薄白,脈弦)按輕、中、重程度分別記1、2、3 分,無癥狀記0 分;比較兩組治療效果滿意度,根據本院自制調查表評估患者對治療的滿意度,總滿意度=(非常滿意+基本滿意)/總例數×100%;比較兩組患者不良反應發生情況;比較兩組臨床療效,療效判定標準:痊愈:患者癥狀和體征基本消失,經內鏡復查提示胃或十二指腸粘膜病變痊愈,證候積分減少≥95%;顯效:臨床癥狀和體征消失,但內鏡復查結果提示仍有炎癥、黏膜慢性炎癥明顯好轉,臨床證候積分≥70%;有效:主要癥狀和體征明顯減輕,內鏡復查顯示潰瘍面縮小50%以上或黏膜病變范圍縮小1/2 以上,證候積分減少≥30%;無效:癥狀、體征均無好轉,相應復查結果無改善或惡化,證候積分減少<30%[3]。總有效率=(痊愈+顯效+有效)/總例數×100%。
1.6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20.0 統計學軟件處理數據。計量資料以均數±標準差()表示,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以率(%)表示,采用χ2檢驗。P<0.05 表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1兩組臨床療效比較 治療后,治療組總有效率96.67%明顯高于對照組的76.67%,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兩組臨床療效比較n(%)
2.2兩組中醫證候評分比較 治療后,治療組的中醫證候評分為(3.28±0.34)分低于對照組的(5.13±0.27)分,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兩組中醫證候評分比較(,分)

表2 兩組中醫證候評分比較(,分)
注:與對照組比較,aP<0.05
2.3兩組患者治療滿意度比較 治療組的臨床總滿意度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3。

表3 兩組患者治療滿意度比較 [n(%)]
2.4兩組不良反應發生情況比較 治療組不良反應發生率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4。

表4 兩組不良反應發生情況比較(n,%)
慢性上消化道炎癥和潰瘍在臨床上比較多見,而且發病持續,并經常反復發作[4]。現階段,臨床上證實其原因和幽門螺桿菌(HP)感染、胃液分泌異常、胃腸動力低下、胃底容納食物的功能低下、內臟感覺激化以及精神緊張焦慮等關系密切。許多試驗證明[5],胃脘痛患者經常出現精神方面的不良反應,焦慮或抑郁最為經常發生。有關西醫的治療,有抗生素、質子泵抑制劑、黏膜保護劑、促進胃動力劑等,其治療效果不穩定,而且容易反復。而中醫藥可以發揮其整體調節和辨證施治的優勢,對治療此病,可以因人而異,標本同治,其療效明顯,不良反應較少,不易復發。胃脘痛的發病常情志不暢、外邪、素體虧虛和傷食等因素導致,致使胃失通降,氣機不通而發病。因現代社會工作學習等壓力較大,故人們以肝胃氣滯型較多見,其因為情志抑郁,肝氣不舒,橫犯于胃,胃氣瘀滯,阻滯脈絡,不同則痛,發為胃脘痛,治療以調暢氣機,理氣止痛為主。金鈴子又名川楝子,屬肝、小腸、膀胱經,可清熱燥濕止痛。元胡又名延胡索、玄胡,屬心、脾、肝、肺經,可理氣止痛,是治療各種痛癥之要藥。李時珍的《本草綱目》記載,元胡可行氣、止痛、活血、利小便,描述其祛“血中氣滯,氣中血滯”,所以可除一身諸痛。在實際應用上,將本方或與其它方藥組方使用,可治療胃脘痛、腹痛、痛經及胸肋內傷癥的疼痛。劉婷[6]通過在臨床使用金鈴子散的經驗總結,在改善胃脘痛癥狀上,得到了滿意的結果。尤其是辨證為肝郁氣滯型的關于胸、脅、腹痛,以及疝氣等多種疼痛,對其都有顯著的改善效果。金鈴子散加減對減輕急性膽囊炎的疼痛,效果明顯;通過健脾行氣、活血化瘀,對治療痛經癥狀,也有明顯療效。鄭筱萸自擬的加味金鈴子散,對肝郁氣滯型的急性胃脘痛治療總有效率可達89.7%,療效明顯[7]。王茂興[8]通過金鈴子散聯合洗必泰,并研粉后裝入膠囊服用,對治療感染幽門彎曲菌(Cp)的胃炎、胃潰瘍4 周后,其Cp 的轉陰率可到97.5%以上,經胃鏡檢查發現,所有的胃潰瘍患者,其潰瘍面都得到康復。李慧[9]通過良附金鈴香附湯為主進行化裁,對100 例西醫已經確診是消化性潰瘍,而中醫診斷為脾胃虛寒型的胃脘痛患者進行治療,如果寒像嚴重,加吳茱萸、干姜;氣滯嚴重者,加白芍、柴胡、枳殼;食滯嚴重者,加焦三仙、炒萊菔子;血瘀嚴重者,聯合失笑散,其癥狀都得到顯著的改善。現代藥理學試驗證實[10],川楝子通過不同方法進行炮制,其均有明顯鎮痛功效,而鹽制后,其鎮痛和抗炎的效果更好。川楝子可以解除奧狄括約肌的緊張,促進膽囊運動,增加膽汁排出,而且可以刺激腸道的平滑肌,加速腸道蠕動。川楝子對金黃色葡萄球菌和多種發病的真菌,都有滅菌功能。川楝子中的川楝素,有明顯驅蟲的功能。延胡索其包含的延胡索乙素是鎮痛的主要成份。延胡索乙素是一種生物堿,通過大量試驗表明了,延胡索己素有明顯鎮痛、鎮靜作用。
綜上所述,使用金鈴子散加味治療,對于改善肝胃氣滯型胃脘痛患者的癥狀上,其效果明顯,而且安全可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