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曉光
糖尿病患者以高血糖為主要特征,作為一種高發病率的代謝性疾病,其由胰島素分泌缺陷或生物作用受損所致,而機體長期處于高血糖狀態會累及患者的身體重要器官,對眼、腎、心臟、血管及神經等造成不同程度的損害。由糖尿病引發的并發癥具有高致殘及高死亡的風險,糖尿病周圍神經病變作為糖尿病常見的并發癥之一,患者會出現周圍神經功能障礙相關的癥狀,如肢體麻木、腹痛及神經傳導障礙等[1]。臨床報道得知,糖尿病周圍神經病變的致殘率逐年上升,西醫是臨床常見治療方式,但難以取得滿意治療效果。中醫治療方式在臨床得到廣泛關注,對于改善糖尿病周圍神經病變患者的癥狀有著積極作用[2]。本文將84 例糖尿病周圍神經病變患者分組實施研究,比較自擬益氣補腦湯聯合針灸治療儀與常規西藥治療糖尿病周圍神經病變的臨床效果,具體報告如下。
1.1一般資料 選取本院2017 年2 月~2019 年10 月收治的84 例糖尿病周圍神經病變患者,患者均符合WHO 制定的糖尿病診斷標準,伴有肢體麻木、走路不穩及活動受限情況,神經電生理檢查顯示存在傳導障礙,排除存在心腎功能不全、對本研究藥物過敏及妊娠哺乳期患者。在患者自愿前提下,采用隨機雙盲方式分為對照組和觀察組,每組42 例。對照組男女比為22∶20;年齡最小50 歲,最大78 歲,平均年齡(65.32±5.23)歲;病程10 個月~6 年,平均病程(3.23±1.05)年。觀察組男女比為24∶18;年齡最小51 歲,最大79 歲,平均年齡(64.38±5.27)歲;病程11 個月~7 年,平均病程(3.56±1.25)年。兩組患者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2方法 對照組采用常規西藥治療,口服維生素B1,20 mg/次,3 次/d;肌內注射甲鈷胺注射液,500 U/d,連續給藥4 周為1 個療程,共治療2 個療程。觀察組采用自擬益氣補腦湯聯合針灸治療儀治療,自擬益氣補腦湯藥方:高麗參15 g、大熟地15 g、益智仁15 g、茯苓30 g、炙龜板10 g、炙鱉甲10 g、麥冬10 g、五味子10 g、當歸10 g、炙遠志6 g、陳皮6 g;服用方法:高麗參切片,每日晨起切片空腹嚼3 片,剩余藥物1 劑/d,分早晚兩次溫服,治療2 周為1 個療程,共治療4 個療程。針灸治療儀治療:取患者足三里、關元、血海、三陰交、腎俞、脾俞、胰俞及曲池等穴位,指導患者取俯臥位,局部皮膚常規消毒后使用毫針針刺(0.25 mm×75 mm),采用平補平瀉手法,得氣后,每個穴位持續3 s,然后連接華佗牌電子針療儀,頻率為100 Hz,選用連續波,1 次/d,治療4 周為1 個療程,共治療2 個療程。
1.3觀察指標及判定標準 ①治療效果,判定標準:患者臨床自覺癥狀全部消失,肌腱反射恢復到正常水平,肌電圖檢查結果顯示神經傳導速度提升5m/s 以上為顯效;患者臨床癥狀可見明顯改善,但肌腱反射還未恢復到正常水平,肌電圖檢查結果顯示神經傳導速度提升在5 m/s 以內為有效;患者癥狀未見改善,肌電圖檢查結果顯示神經傳導速度也未見明顯改善為無效??傆行?(顯效+有效)/總例數×100%。②臨床癥候及神經體征評分,臨床癥候評分:針刺或刀割樣痛、異常冷熱及燒灼感,下肢或足部伴有其中1 種癥狀記為1 分,夜間癥狀加重記為2 分,3 分以上為異常。神經體征評分:雙下肢觸覺及痛覺無異常記為0 分,集中在腳趾記為1 分,集中在腳掌中部記為2 分,集中在踝關節以下記為3 分,集中在小腿中部記為4 分,集中在膝關節以下記為5 分??偡帧? 分表示異常。③神經傳導速度:采用丹麥丹迪公司生產的Keypoint 肌電圖檢測儀對患者的腓總神經及正中神經的感覺神經傳導速度SCV 及MCV 進行檢測。
1.4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22.0 統計學軟件進行數據統計分析。計量資料以均數±標準差()表示,采用t 檢驗;計數資料以率(%)表示,采用χ2檢驗。P<0.05 表示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2.1兩組治療效果比較 觀察組治療總有效率高于對照組,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兩組治療效果比較[n(%)]
2.2兩組患者臨床癥候及神經體征評分比較 治療前,兩組臨床癥候及神經體征評分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治療后,兩組臨床癥候及神經體征評分均低于治療前,且觀察組低于對照組,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兩組患者臨床癥候及神經體征評分比較(,分)

表2 兩組患者臨床癥候及神經體征評分比較(,分)
注:與治療前比較,aP<0.05;與對照組比較,bP<0.05
2.3兩組患者神經傳導速度比較 治療后,觀察組腓總神經及正中神經的SCV 及MCV 均高于對照組,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3。
表3 兩組患者神經傳導速度比較(,m/s)

表3 兩組患者神經傳導速度比較(,m/s)
注:與對照組比較,aP<0.05
關于糖尿病周圍神經病變,臨床對其發病機制尚不明確,多數研究結果證實疾病的發生與神經因子減少、微血管損傷及免疫功能受損有關。微血管受損使得營養供給不足,進而導致神經細胞缺血缺氧情況加重,誘發神經功能障礙,機體長期處于高血糖狀態會加重病情,使得神經功能出現不可逆的損傷[3]。臨床多采用營養神經的藥物進行治療,促進神經病細胞蛋白質的合成,促使神經功能得以改善,常用藥為甲鈷胺,但其缺乏特異性。
中醫學將糖尿病周圍神經病變列為“血痹”及“痿癥”的范疇,氣陰兩虛、血行瘀滯累及四肢,使得脈絡失養,病位在于心、腦、脾、腎,病機在氣、血、精不足,疾病的治療在于益氣溫經及和血通痹[4]。作者認為,疾病雖以經脈阻滯為主,但其發生在消渴病后,患者正氣已虛,病機為因虛生滯,使得氣血虛損,進而導致腎虛督脈不充,其為疾病久治不愈的根本。自擬益氣補腦湯,藥方中高麗參能大補元氣,起到養心安神的效果;炙黃芪、茯苓能起到健脾益氣的效果;當歸能起到補氣養心血的效果;炙龜板、鱉甲及熟地黃能起到填精益髓的效果;配合五味子及麥冬能起到滋養心脾的效果;炙遠志能起到益智安神的效果;陳皮能起到行氣理脾的效果,全方配伍,能起到益氣養血、寧心安神及和血通痹的效果[5,6]。同時輔助針灸治療儀治療,刺激三陰交、足三里、脾俞等多個穴位,能起到舒經通絡、益氣養血及祛瘀的效果,改善患者末端循環,使得受損的神經功能得以修復[7]。在本次研究中,對照組采用常規西藥治療,觀察組采用自擬益氣補腦湯聯合針灸治療儀治療,研究結果顯示,觀察組治療總有效率為95.24%,高于對照組的78.57%,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治療前,兩組臨床癥候及神經體征評分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治療后,兩組臨床癥候及神經體征評分均低于治療前,且觀察組低于對照組,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治療后,觀察組腓總神經及正中神經的SCV 及MCV 均高于對照組,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由此可見自擬益氣補腦湯聯合針灸治療儀治療神經功能改善情況更顯著。
綜上所述,針對糖尿病周圍神經病變患者,自擬益氣補腦湯聯合針灸治療儀治療后患者的癥狀及體征顯著好轉,神經傳導速度明顯提升,能促進疾病獲得良好預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