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 敏
(遼寧師范大學 音樂學院,遼寧 大連 116029)
西方音樂源起于古希臘和古羅馬,但由于當時的社會背景的影響和記譜法的落后,并沒有多少資料能告訴我們它們本來的樣子。說到西方音樂和合唱藝術,與宗教有著密不可分的關系。而在早期的基督教音樂中,由于樂器的制作技術并沒有那么發達,同時基督教對樂器有排斥心理,因此音樂都是以聲樂為主,而且很少有獨唱,往往是多人組合在一起進行合唱。這也就是最初的合唱。
合唱在發展過程中歷經多個階段:公元5 世紀到6 世紀的格里高利圣詠,7 世紀后的奧爾加農、11 世紀后的笛斯康都,再到12、13 世紀后的孔杜克圖斯、克勞蘇拉、經文歌等多種體裁形式,到14 世紀后,合唱的主要體裁形式又包括:彌撒、獵歌、牧歌、巴拉塔、回旋曲等。到了15 世紀,歐洲經歷了文藝復興的變革,合唱也出現了新的變化,出現了世俗多聲部歌曲:尚松。再到17 世紀,大型聲樂套曲清唱劇問世。縱觀合唱這一藝術形式的產生及變革,發現始終離不開基督教的傳播與發展,宗教的存在雖然對世俗音樂的發展與傳播進行了打壓,但是和聲的基礎也是在宗教緩慢的發展中被孕育出來的,并且對復調音樂的產生與發展產生了極大的影響。
19 世紀后,合唱藝術發展越來越成熟,進入了一個嶄新的時期,漸漸地活躍在各種在資產階級民主平等思想的影響下所舉辦的音樂節活動當中。隨著音樂節規模的擴大,以及當時歐洲革命勝利的時代背景的影響,合唱藝術在短時間內便迅速贏得了廣大人民的喜愛。因此合唱藝術的地位越來越高,作用也越來越大。
中國的合唱音樂萌芽于19 世紀末的“學堂樂歌”。19世紀末到20 世紀20 年代末的合唱作品,雖然是以齊唱為主要的方式,但也為后期多聲部合唱音樂的發展打下了基礎。以李叔同、趙元任、蕭友梅等人為代表的音樂家們創作了很多合唱作品的開山之作,如《春游》、《海韻》、《望鄉》等作品。之后,我國成立了如“上海國立音專”等專業音樂院校,培養出以黃自、聶耳、冼星海等人為代表的又一批音樂家。我國在20 世紀30 年代也進入了水深火熱的抗日戰爭當中,因此群眾抗日歌詠運動迅速發展起來。而我國的合唱事業也分別沿著專業音樂教育和群眾歌詠兩條路線向前發展。
新中國成立后,不斷涌現出優秀的音樂人才,同時也成立了專業合唱團。此時,合唱藝術在中國有了新的進步和發展,創作出大量經典的歌唱祖國的歌曲。如《祖國頌》、《我的祖國》、《歌唱祖國》等。與此同時,也有大量優秀的兒童合唱作品問世。如《我們的田野》、《讓我們蕩起雙槳》、《紅星歌》等。隨著我國社會經濟的快速發展,為了使我們國家的合唱作品有新的飛躍,那些奮斗在合唱事業前線的藝術家創作出了更多優秀的合唱作品。這些作品不僅在內容上有了新的變化,而且在形式上也有了創新,同時其創作手法也不同于以前,有了新的改變和突破。主要的合唱作品有《向往西藏》、《云南風情》、《愛的足跡》、《飛來的花瓣》等等。
我國是一個由56 個民族組成的多民族國家。因此,經過幾千年的發展與變遷,我國的音樂也呈現出百花齊放之態。我國的作曲家們為了作品能體現鮮明的中國民族風格,在創作時,就大量利用了地方民歌及優秀的戲曲音樂作為音樂素材。比如黃自先生的大型清唱劇《長恨歌》,就是以楊貴妃與唐明皇的歷史和情感經歷為背景進行創作的。再比如冼星海的《黃河大合唱》,就很好地利用了中國傳統音樂中深受人們喜愛的對唱、領唱等形式,使該作品不僅貼合了大眾審美,而且將民族性和時代性很好地體現出來。除此之外,當代作曲家劉曉耕在他的作品集《云南回聲》中收錄的16首合唱作品,也大都取材于云南當地極具本土特色的民族素材。由此可見,音樂素材的民族化運用是我國合唱作品具備民族性的一個重要特點。
中國的合唱音樂作品在調式上大都采用民族五聲音階作為基礎調式,而這種民族調式是我們獨有的“中國調式”。它與西洋調式大不相同,無論是音階的排列還是音樂風格,都能明顯地體現出我國五聲調式的特別之處。作曲家們在創作過程中很注重也很靈活地運用五聲調式,創作出大量受聽眾喜愛的作品。如根據云南民歌改編的《小河淌水》、根據內蒙古民歌改編的《牧歌》,以及混聲合唱《烏蘇里船歌》、女聲合唱《紅豆詞》、男聲合唱《滿江紅》等精品中國合唱曲目。運用民族調式的作品在旋律上非常符合我們民族的欣賞和審美習慣,因此也更容易受到聽眾的歡迎和喜愛。
中國合唱作品的音樂風格主要體現在以下幾方面。第一是民歌風格。我國的民歌歷史悠久、題材豐富,且最能表現出各民族真實的情感和喜好。而且由于我國民族眾多,各民族的風格也不盡相同,所以這些豐富的音樂資源為我國合唱的發展奠定了堅實可靠的基礎,推動著我國合唱作品的創作。第二是民族五聲調式風格。民族五聲調式作為我國獨有的調式,歷史悠久,民族風格濃郁,是我國的音樂作品區別于其他民族和國家的音樂作品的重要體現。第三是不得不提到的戲曲風格。戲曲文化是我國一大特色文化,戲曲元素是我國的合唱音樂體現民族性的一種重要素材。作曲家們也深諳此理,因而有《沁園春·雪》、《憶秦娥·婁山關》等經典的合唱作品問世。這些作品都成為了探索合唱與戲曲的融合的代表性作品,取得了關于合唱創作在保持民族性風格方面的成功經驗。
中國的合唱作品在音樂的語言結構上廣泛采用了“起承轉合”的手法。我國音樂創作中“起承轉合”的發展手法是來源于我國古代詩詞歌賦的韻律,強調橫向的旋律線條之間的聯系與發展。因此它是區別于西方音樂“起承轉合”的“雙重成對”的。而且在縱向的和聲、終止式及調式等方面都有很大的不同。如冼星海的四部混聲合唱作品《黃水謠》的第一樂段,及劉雪庵的《長城謠》等,都是由“起承轉合”這樣的邏輯思維創作的。
雖然中國合唱發展時間并不長,但是作曲家們不斷追求大膽的藝術創新,積極深入群眾生活,廣泛將我國豐富的民間音樂素材融入到合唱創作中,同時將西方作曲技法與中國民族文化巧妙地結合起來,創作經典作品,體現民族特色,為合唱在中國的發展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20 世紀初期,我國的藝術審美在很大程度上受到了西方的影響。在合唱唱法上模仿西方宗教音樂和世俗合唱,多強調半聲演唱,追求“天使之音”、“上界之聲”。隨著抗日救亡運動的興起,我國合唱藝術迎來了發展的轉機,此時的合唱作品反映著人民的心聲,透露著時代的變化,此時的合唱不僅成為大眾喜聞樂見的藝術形式,也成為中華民族同法西斯堅決斗爭的強力文化武器。這一時期演唱作品時真聲色彩濃郁。新中國成立后,國際上對于音樂合唱的觀點不盡相同。改革開放后,中外之間的交流不斷加深,美聲唱法由于其合理性、科學性和系統性特點漸漸被國人接受,美聲、民族、通俗這三種唱法的劃分也成為學術界的普遍共識。近年來,中國合唱作品在演唱風格上越來越注重科學性與民族性的結合、藝術性與時代性的統一,不斷地打造中國合唱的多樣性和多元化藝術風格,彰顯中國合唱特有的民族氣質和審美屬性。
在表演過程中,合唱藝術的民族性首先體現在聲音的民族性上。中國合唱可分為群眾歌詠合唱、專業合唱、民歌合唱及古曲合唱等,這些合唱創作方法有所不同,因而在表演的時候用聲要求也有所差異。而民族唱法與原生態及戲曲唱法的融入,使我國合唱藝術在音色和技巧上更加豐富多彩,同時也更能體現民族性特色。
除此之外,在演出服裝和道具等方面,我國的合唱藝術也有其獨有的民族化特色。有的合唱演出還配以民族舞來凸顯民族特色,抑或是利用現代科技,用投影和大屏幕結合的方式,在舞臺上呈現各民族的風土人情和民俗習慣等。這些內容的加入不僅從各個角度各個方面提升了合唱表演的藝術效果,而且還展現了合唱藝術在我國發展過程中的民族性特色。
一般來說,一種藝術的發展和繁榮與技術的不斷創新是分不開的。中國合唱在百年的發展中,同樣也離不開藝術家們不斷的探索與創新。而在這片肥沃的土地上,我們的前輩給我們留下了傳承至今的民族特色藝術文化,其成為了我國民族聲樂的重要組成部分,也為合唱藝術在創作與表演的過程中形成中華民族所特有的風格提供了基礎與靈感。中國合唱的形成與發展,離不開中國文化這片肥沃的土壤,使其不僅具有鮮明的民族特色和中國審美風格,而且藝術表現形式豐富多樣,同時還自成體系,相對獨立。這種具有鮮明民族特征的中國合唱,已經逐漸成為最受中國人民喜愛的藝術形式之一。
注釋:
①曹冠玉:《論中國合唱發展過程中的民族性探索》,《音樂創作》,2013,4:124-1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