歐陽艷
(湘南學院 湖南 郴州 423000)
江華瑤族自治縣地處湖南省正南邊陲,是鑲嵌在湘、粵、桂金三角上的一顆綠色明珠,素有“神州瑤都”之美稱。江華瑤族人民能歌善舞,并結合實際生產、日常生活創造出了具有濃郁瑤族氣息的長鼓舞。此舞動作流暢生動,包含信息多樣,不僅加入了家禽走獸的一些動作,更將房屋建造、犁田耕地、縫布織衣等與勞作生活息息相關的內容也編于其中,是中華民族五千年文化長河中一顆璀璨的明珠。
瑤族長鼓舞作為一種特殊的符號和表現形式,滿足人們精神生活需求的同時能達到強身健體、促進身心健康發展的目的;作為瑤族文化的體現,由于政治、經濟等的特殊性,具有獨特的屬性,即傳統性、民族性、親和性、地域性、整合性等。主要體現為以下三個方面:
(一)種類全。從瑤族先祖遷徙到南嶺地區以來,江華縣逐漸成為瑤族歷史發展上重要的樞紐站。歷史發展中,它積淀了具有豐富內涵、特色的民族文化。有以圖騰為代表的宗教信仰文化;以長鼓舞和“盤王大歌”等為代表的歌舞文化;以盤王節、趕鳥節等為代表的節日文化;以吊腳樓等為代表的民居文化;以十八釀、瑤家臘肉、荷香米粉肉等為代表的飲食文化;以坐歌堂、入贅為代表的婚嫁文化等,囊括了瑤族人民生產、生活的各個方面。
(二)數量多。長鼓舞分“單人舞”、“雙人舞”、“群舞”,它有約72 套表演程式,江華文藝工作者到瑤山體驗瑤家生活,聆聽瑤歌,為瑤族居民整理出《酒趣》、《天問》、《趕鳥節情話》等具有濃郁民族氣息的瑤族歌舞。通過對瑤族歌曲和瑤族舞蹈進行搜集,總共搜集到瑤族歌曲30 多首,以及民間流傳的瑤族舞蹈25 種。江華瑤歌較全面地反映了瑤族先祖的生活原貌,江華經常被其他瑤族同胞稱為“瑤歌之鄉”。
(三)品位高。江華瑤族傳統文化具有瑤族族系的共性,保持著古老樸素的樣貌與風格,同時又具有江華地域的個性,文化底蘊突出且厚重。其中“盤王大歌”由江華“瑤族歌王”盤財佑等老藝人表演,形象逼真,影響深遠,被譽為瑤族的“史詩”;還有《瑤族經書》和《平地瑤歌選》,在瑤學研究領域影響頗大,已成為瑤文化研究的精品。
2008 年,長鼓舞有幸被國家列為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隨著項目的確定和舞種的宣傳推廣,人們開始驚訝于大山人民智慧的結晶,并想進一步去發現、了解和認識它。在不斷的探索和研究的過程中,發現江華瑤族自治縣中的一所小學將瑤族傳統文化引入了課堂當中,并將長鼓舞改編成課間操,深受廣大學生的喜愛。
其實,長鼓舞在校園當中推廣有許多益處,首先,可以讓各族人民了解瑤族文化,了解長鼓舞,對民族大團結有著不可忽視的作用;其次,將長鼓舞編成課間操或納入課程進行推廣,可間接培養學生們的舞蹈特長及增強學生們的身體素質;最后,通過長鼓舞的學習,不僅可以豐富在校學生的課余生活,同時也可以增強學生的組織能力及互相學習和交流的能力,緩解學生學習文化課所帶來的種種壓力。推廣長鼓舞,不僅是提高學生綜合素質的必然要求,更是改善教育內容的一大契機,將長鼓舞在各校園進行推廣,將會成為學校的一大特色。
(一)經濟發展落后
江華瑤族自治縣地處湖南南部,與廣西、廣東交界,這里多高山峻嶺,土地貧瘠,生活生產環境十分惡劣。大部分瑤族居民以農業生產為主,兼營林業,小部分瑤族居民則以林業為主。瑤族地區自給自足的經濟占主導地位,近年來手工業、商業和林業雖有一定的發展,江華瑤族人民的生活水平雖有提高,但仍然很貧困,人們的收入主要用來維持家庭基本生活,要想再讓他們抽出一些閑錢來開展文藝活動是十分困難的。以現有的經濟水平來看,尚不足以支撐大規模的長鼓舞活動的開展。
(二)思想觀念落后,群眾基礎薄弱
江華區域大多是山區,交通不便,即使是商業街,也不是特別繁華。由于地區偏僻,缺乏知識,當地人民觀念落后,整體文化水平以及受教育程度較低,因此開發長鼓舞資源就有很大難度,在這樣落后的地區,即使是受過教育的人,也沒有開展長鼓舞活動的觀念,就使得長鼓舞發展日漸式微。
(三)相關部門不重視,機構不健全
越是落后的地區,越容易忽視人們文化生活和強身健體方面的需求,除了江華縣城以外,很多鄉鎮地區人民的文化生活與健康問題沒有得到重視。落后地區除了要在教育上、經濟上有所提高外,對本地人民的文化生活與健康狀況也要重視起來。要想提高江華地區的發展水平,必須加大在各個方面的投入力度,各相關部門也要重視起來,這樣才能保證本地區的長鼓舞文化資源得到有效保護。
(四)打工潮使得人才流失
江華位置偏僻,高山峻嶺,土地貧瘠,交通不便,人們的生活收入單一,為了讓家庭生活得到改善,許多青壯年農民加入打工隊選擇外出務工,使得瑤族傳統文化的傳承日漸式微。瑤族傳統文化代代相傳,長期生活在大山里的瑤民因生活節奏加快迫于生計,不得不跟上時代的步伐外出務工。大部分瑤族居住區只剩下老年人和少年兒童留守,昔日的古樸民俗民風在年輕一代的瑤族人群中漸漸淡薄,在打工潮的沖擊下,瑤族傳統文化的傳承與創新舉步維艱。
面對各項因素的制約,江華瑤族長鼓舞文化發展應明確自身的優勢和不足,同時在以科學發展觀為本的指導思想下,將弘揚瑤族文化、鑄造民族之魂作為核心,打造“神州瑤都”,按照“特色為本,因地制宜,統籌規劃,全域推廣”的原則,在政府的帶領下,加強對瑤族文化和長鼓舞資源的搜集整理以及搶救,加快瑤族博物館建設的步伐,致力于打造兩江文化長廊,努力把江華建成全國瑤族文化的研究中心、展示中心、開發中心和傳承中心,實現將江華打造成“神州瑤都”的目標。為早日實現目標,特提出以下資源開發策略。
(一)改善瑤族文化的發展環境
從政策上講,相關部門應制定穩妥切實的支持政策,為瑤族文化及長鼓舞的發展、傳承提供一個久遠的保障。同時,應出臺一系列相關措施來管理規范文化市場的經營秩序,避免惡性競爭擾亂市場,為文化產業的良性發展提供重要保障。還可以成立專門研究民族文化的領導機構和科研機構,培養具有戰略性、前瞻性、科學性和全局性意識的專門研究瑤族文化的人才,進而全面推進瑤族文化的推廣和宣傳。
(二)推動瑤族傳統文化的創新
加快文化創新體制建設,使原有文化得到新的發展,從而與民營資產相結合,推動混合制經濟占據長鼓舞文化市場。注重培養人才,建立符合長鼓舞文化產業發展特點的培養機制,助推長鼓舞產業發展。鼓勵和支持社會機構興辦瑤族長鼓舞文化產業,讓優秀的瑤族文化得到更好的發展。調整資產結構,以國有企業為依托,利用科學管理制度建立文化產業集團,運用靈活的市場制度和產品營銷制度來制止市場的分割和行業的壟斷,形成統一有序的民族文化市場。
(三)建設瑤族文化傳承場所
規劃落實“瑤族博物館”工程,這是“神州瑤都”的標志和象征。規劃建設“瑤族部落村”,整合瑤族文化,形成統一村落。鼓勵穿瑤族服飾,為了營造瑤族地區的文化氛圍,政府有必要制定規章制度,各領導上班帶頭穿瑤族服飾,各機關公務員上班一律穿瑤族服飾,以及瑤族學校的學生統一定制瑤族校服,著校服讀書。以此讓瑤族人民愛上自己的服飾,讓瑤族同胞人人都弘揚瑤族的服飾文化。
(四)文化發展和科學發展相結合
文化發展與科學發展相結合,共同促進文化事業和文化產業的發展。文化發展由經濟支撐,文化發展離不開經濟發展,二者緊密結合,相互推動。各瑤族地區有各自的特點和優勢,比如江永有獨特的千家峒,有千年女書,還有全國最大的瑤族廣場,這些江華都沒有,可是江華地區跟江永地區相鄰,可以實行聯合,共同打造“兩江瑤族文化走廊”,實現兩江瑤族地區共同發展和繁榮。傳承保護優秀文化與開創新文化相結合,這樣才能讓瑤族文化更好地融入當今社會。
瑤族長鼓舞是一種文化遺產,是瑤族地區重要的文化體現,需要引起全社會的高度重視,使優秀的文化遺產不再流失。隨著社會的發展、時代的變遷、科技的進步,瑤族長鼓舞的功能性也在不斷增強。它已在社會交往、民族團結、政治穩定、經濟發展等方面發揮了積極作用,彰顯了特殊的文化意義。分析江華瑤族長鼓舞文化,開展現狀調查,探討長鼓舞資源的開發途徑,對于繼承和弘揚瑤族文化、促進當地社會發展具有重要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