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奮穎
(四川電影電視學院 四川 成都 610037)
【關鍵字】非遺;鳳秧歌;數字化;保護
(一)非遺傳統舞蹈“鳳秧歌”的歷史演變
非遺傳統舞蹈“鳳秧歌”是流傳于山西省原平市北賈村一帶的民間舞蹈,是三晉民間歌舞最具特色藝術之一。據記載“鳳秧歌”至今已有400 年歷史,在清朝光緒年間,原平傳統舞蹈“鳳秧歌”就已流行盛廣,但表演者大多為走街串巷賣藝人居多;后來“鳳秧歌”發展成為當地民眾在勞動閑暇時的娛樂活動,也成為了當地正月十五社火及廟會中的主要節目,2008 年列入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名錄。
(二)非遺傳統舞蹈“鳳秧歌”的藝術形式
1.“鳳秧歌”的服飾特點
男演員服飾最為有特色,上衣為武士短衣,并繡有云形圖案,頭戴圓圈尖頂草帽,帽子頂端是由柳條制成的螺旋狀甩圈,長約4 米,甩圈的末端綴以紅絨球,就像風凰頭頂上的鳳冠造型。改良后女演員頭戴鳳冠,中間有彩色小絨球,身著彩衣。
2.“鳳秧歌”的傳統表演形式
“鳳秧歌”表演形式分為“過街”、“踩圈”和“開轱轆”三大部分。
過街,也稱“踩街”,主要是廣場和街頭打場子時表演,流水式大街小巷進行的表演。踩圈,俗稱“踩圈秧歌”,踩圈秧歌是在晚上表演,是“過街秧歌”表演過后的定場表演。開轱轆,也叫大秧歌,是“鳳秧歌”演唱部分的延續,是有人物性格、內容、故事情節的民間小戲,所以當地俗稱“出兒秧歌”。
3.“鳳秧歌”舞蹈道具使用
女角的道具為小鑼、落錘、彩綢和彩扇。男演員的舞蹈道具則數頭頂上甩圈最為特色,螺旋狀甩圈長約4 米長,在帽子甩圈最末端綴有紅色小絨球,腰鼓、鼓槌等。
4.“鳳秧歌”伴奏樂器種類
“鳳秧歌”傳統伴奏樂器也是以打擊樂為主,有大鼓、扁鼓、大鑼、小鑼、腰鼓、镲等打擊樂器,在不同的表演形式下敲出不同的風格音樂。
綜上的介紹,讓我們對非遺傳統舞蹈“鳳秧歌”有了大概了解,它是非遺民族文化的一個補充,融合了當地民俗文化的諸多禮儀,也是反映當時當地歷史文化、信仰和人文傳說的寫照,是民族文化多樣性的補充
在“鳳秧歌”發展現狀研究過程中,筆者深刻意識到“鳳秧歌”舞蹈的文化傳承,是隨著當地非遺文化保護的力度和推廣民俗文化的重視程度而更好的發展,反之便會發展衰落。
(一)現代經濟的沖擊
雖然現在北賈村傳統舞蹈“鳳秧歌”的文化保護還算好,當地民眾生活條件也不錯,但還是受到了現代經濟發展的沖擊,大部分的年輕人為了生計和給下一代更好的教育,選擇外出打工離開北賈村,只有節慶時回來。所以學習“鳳秧歌”的本土年輕人銳減,傳承主要靠年齡較大的幾位傳承人和當地少量的文藝愛好者,可以看出“鳳秧歌”的發展陷入了瓶頸期。
(二)專業傳承人才的緊缺
在非遺傳統舞蹈“鳳秧歌”發展現狀研究過程中,我們可以發現,在傳承過程中缺少了一個很重要的環節,就是沒有完整的傳承團隊和專業傳承人才的組建。沒有優秀專業傳承人才的加入,那么“鳳秧歌”的發展就不會系統而科學的傳承下去,從理論實踐到推廣宣傳都是凌亂而沒有計劃的進行,沒有專業人才組建的專業團隊,“鳳秧歌”的傳承發展走向也是不盡人意。
(三)保護資金落實的困難
非遺傳統舞蹈“鳳秧歌”發展所需資金落實困難,我國雖然有明確的法律規定,但還是有很多地方未將非遺保護經費列入財政預算,對非遺傳承的資金補助不到位,很多展演活動無法舉行,宣傳所需的服裝、道具、車旅費用以及宣傳所需要的必備物品無法報銷,導致傳承推廣受阻。
(四)推廣方式的局限性
1.口述傳承,通過傳承人對非遺傳統舞蹈“鳳秧歌”歷史、演變過程、風格性的口述講解,進行文字梳理與記錄。
2.影像傳承,通過錄制傳承人的舞姿動作、非遺傳統舞蹈“鳳秧歌”作品展演視頻及民眾自發性組織的相關娛樂性視頻等,進行影像搜集及保存。
3.旅游業宣傳,當地為了非遺傳統舞蹈“鳳秧歌”能夠更好的發展,成立了每年農歷正月十五的文藝展演活動,讓更多人了解“鳳秧歌”。
4.推廣進校園,從娃娃抓起,傳承人進校園宣講并推廣非遺傳統舞蹈“鳳秧歌”的文化,開設相關課堂進行節目編排等。
非遺傳統舞蹈“鳳秧歌”在傳承過程中,當地政府及傳承人一直努力著,但這樣的保護和傳播力度遠遠不夠,覆蓋面積小,傳播速度慢,人員受限,空間受限。
我們從非遺傳統舞蹈“鳳秧歌”的傳承現狀分析可以看出,在傳承過程中我們需要:
(一)不斷引入新項目到北賈村當地,提高帶動當地經濟發展,保證經濟收入可以滿足的前提下留住本土年輕人,更好的宣傳文化建設,讓更多的年輕人參與到“鳳秧歌”的傳承推廣活動中來,擴大本土傳承隊伍。
(二)通過政府對非遺保護的政策扶持,建立非遺傳統舞蹈“鳳秧歌”研究宣傳部門,招募專業的藝術文化研究者及藝術人才,理論和實踐兩手抓,通過實地調研整理完整的文字資料,通過專業藝術人才的加入,打造高品質舞臺作品進行排練展演,吸納多維人才雙管齊下,才可保證非遺傳統舞蹈“鳳秧歌”高質量的傳承。
(三)按照相關非遺法律規定申請財政補貼,保證宣傳資金落實到位,結合當地旅游業政策進行文化宣傳,承接部分商業演出和宣傳廣告之類有經濟報酬的活動,來維持非遺傳統舞蹈“鳳秧歌”推廣的資金鏈運行。
非遺傳統舞蹈“鳳秧歌”傳統的推廣方式算是做的比較好的,但是推廣涉及面積小,遠遠不夠,所以,我們要結合數字化保護來達到資源共享、整合、系統的方式,打破傳統局限性,便捷快速的將非遺傳統舞蹈“鳳秧歌”最大化開放性的傳承推廣。
(一)數字化概述
數字化技術是一種信息處理技術,將復雜多變的信息轉為可以度量的數字、數據,再以數字、數據建立數字化模型,并將其轉變為可以進入計算機二進制代碼的技術,數字化技術是計算機、多媒體、智能AR 和信息傳播等技術的基礎。
(二)非遺傳統舞蹈“鳳秧歌”數字化保護優勢
1.提高非遺傳統舞蹈“鳳秧歌”文字、影像及所有相關資料保存的安全性。因為非遺傳統舞蹈“鳳秧歌”的傳承歷史較久,書籍、文獻及影像錄像帶等記載資料隨著時間都不同程度的損壞或丟失,而數字化保護,利用數字化技術整合、收集、建立“鳳秧歌”數據庫的相關信息,可以達到保真效果的同時實現安全性保存。
2.擴大非遺傳統舞蹈“鳳秧歌”的資源交流共享性。通過數字化技術建立數據庫,做到文化資源整合、文化記憶碎片整理,用二維、三維、虛擬等手段進行保護的共享資源,不僅直觀且具有交互功能,還可以人機交互,最大的共享優勢就是傳播準確、便捷、范圍廣,可以隨時隨地進行查閱、檢索、學習;還可根據需求選擇不同獲取、交流方式,達到個性、人性化目的。
3.增強非遺傳統舞蹈“鳳秧歌”的文化推廣的普及性。傳統的傳承方式需要我們到當地進行實地采風學習觀看,才可對其有了解,普及渠道受限;但數字文化平臺就彌補了這一點,全國各地的文藝愛好者不出門,就可以通過網絡走進非遺傳統舞蹈“鳳秧歌”,身臨其境感受其歷史文化、發展演變、表演形式及演繹風格,涉及范圍非常大,更好的提高了非遺傳統舞蹈“鳳秧歌”的文化普及力度。
4.確保非遺傳統舞蹈“鳳秧歌”資料智能化保存的永久性。通過數字化儲存最為安全全面,不會像紙質檔案儲存出現損壞及遺失現象,并且數據庫的建設也為多維度保存資料打下基礎,為今后智能化系統做積淀。隨著時代的發展,打造智能化資料保存,是資料保存永久性的必要因素之一。
非遺文化歷史悠久,豐富而不同,是我國歷史文化不可缺少的部分,而北賈村的傳統舞蹈“鳳秧歌”是非遺文化多樣性的補充,所以非遺傳統舞蹈“鳳秧歌”的發展現狀及傳承策略是我們后輩文藝愛好者肩上的使命。
應國家政策及當地政府的扶持,非遺傳統舞蹈“鳳秧歌”的傳承現狀還算不錯,但傳承速度和涉及范圍較慢較窄,在這個迅速發展的時代,數字化的優勢我們并不陌生,將復雜的信息簡單化,可以讓人更直觀形象的享受數字化帶來的便捷,了解認識非遺傳統舞蹈“鳳秧歌”的歷史文化、演變過程、表演形式及風格特點,所以,本文在非遺傳統舞蹈“鳳秧歌”傳承策略上,保持傳統傳承推廣方式的同時了解數字化保護的優勢,優化今后傳承的方式,充分利用數字化保護優勢,提高非遺傳統舞蹈“鳳秧歌”的知名度,做到安全、共享、普及及永久性高質量、最大化推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