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亞娟
(隴東學院 音樂學院,甘肅 慶陽 745000)
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隴東嗩吶,歷史悠久,音樂曲牌極具隴東地方特色。生時死去、婚喪嫁娶都有隴東嗩吶的陪伴,一曲嗩吶承載著當地人民的愛恨情仇,它是他們表達悲傷與喜悅的感情、發泄內心最直接的工具。隴東嗩吶在歲月的更替中不斷吸收各種文化元素,融入社會風俗、人們情感,結合經濟發展步伐等各個方面,形成獨特的風格和藝術品位。近幾年,隴東嗩吶在我國著名的音樂學家喬建中教授、伍國棟教授以及中國音樂學院黃虎教授等知名學者的努力下在全國范圍內受到廣泛關注。與此同時,隴東地區各級各部門也積極投身于隴東嗩吶的傳承和發展中,如慶陽市舉辦了“隴東器樂大賽”等活動,隴東各縣市舉辦了相關的民間歌舞演出、比賽等。這些不僅為隴東嗩吶擴大了影響力,更為繁榮隴東地區的嗩吶演繹市場提供了政府層面的認知度,從某一個角度來說提升了嗩吶藝人的社會地位。隴東學院的音樂工作者們對隴東嗩吶的生存環境、文化價值、音樂形式等方面進行了相關研究,并在教學中開設了隴東嗩吶的通識課。教育學研究是把“生態”的本義融入地方高校美育體系建設的有效嘗試。
受現代經濟、文化生活的影響,雖然音樂藝術呈現出一種前所未有的交融狀態,但因為隴東地方民俗相對保護完整,隴東嗩吶演繹班社較多,演繹市場繁榮,這為隴東嗩吶的生存提供了土壤。
嗩吶是農村文化的典型產物,一直存在于人們的生活中,生也嗩吶、死也嗩吶、悲也嗩吶,喜也嗩吶。然而在全球經濟一體化和中國城市化的背景下,很多民間傳統文化生存現狀令人擔憂。慶幸的是,隴東嗩吶在隴東地區依然具有豐厚的演出土壤。但隨著全球化和城市化進程的不斷加快,外來新鮮事物接踵而至,理性地吸收外來文化就成了需要思考的問題?,F代文化沖擊著傳統的民間文化,隴東嗩吶并未自覺,這使得隴東嗩吶長期處于現有狀態。
伴隨人類文明的進步,隴東地區也在歷史的浪潮中不斷前進,從革命老區逐漸向現代化的新型模式發展,人們的生活狀態、生活水平和接受新鮮事物的能力也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傳統文明、生活方式等都隨著物質生活條件的變化而發生著深刻變化。在城市的婚喪嫁娶中,隴東嗩吶大多被現代化的電子音樂或者其他樂器所取代。
隴東嗩吶面臨的形勢是“人死而為之”,也就是說白事的應用多于喜事。曲牌幾乎都為“老曲”,新創曲牌少之又少。好在政府對收集、創作、研究隴東嗩吶的重視態度,使近年來隴東嗩吶相關的社會活動有所增多。伴隨著全社會對中國傳統文化藝術的重視,隴東嗩吶傳承人對其發展與演奏也越來越重視,這其中以馬自剛、吳振強等為代表。
隴東嗩吶曲牌形式豐富且數量多,包括四大牌子、大套曲牌、小曲類曲牌以及十余首創作曲牌,但在現在的民俗應用中常用的僅有十余首。隴東嗩吶音樂流暢,語言生動,形式明快,感覺簡單。
隴東嗩吶豐富的曲牌從何而來是一個關乎溯源尋流的問題。據慶陽市文化局與西峰區文化館共同出版的《慶陽嗩吶藝術》中記載:隴東嗩吶大致來自三個方面:一是對傳統曲牌的繼承;二是由民間歌曲演變的曲牌;三是和隴東民間地方的戲曲相關的一些曲牌。在這其中,傳統曲牌有沈德符《野獲編》記載的如《寄生草》《羅江怨》《鬧五更》《銀紐絲》等等,多來自宋、元、明及唐代。民歌衍變類是從古至今的嗩吶藝人們根據各自的吹奏習慣、通用的演奏技法等與自己熟悉的民間歌曲相結合,改編而成的嗩吶作品,如《賣餃子》《走寧夏》《茉莉花》等等。另外就是和當地戲曲相關聯的。在此之上,在不同的環境、不同的心情、不同的樂手面前,表現出不同的曲調和風格。
慶陽的轄區有幾個縣與陜西相接鄰。不同地方的人們的生產、生活方式既有相同也有不同,這其中生活方式、風俗習慣亦有很多相似之處,所以其文化構成及風俗習慣也有相似之處。隴東嗩吶與陜北嗩吶具有相似性,但總體上隴東嗩吶受地域文化和人民性格習慣等的影響,其音域不如陜北嗩吶寬泛,以木桿降B 調嗩吶為主,演奏方法主要是一般技法和變奏等。隴東嗩吶的演奏技法豐富,旋律激昂、婉轉動聽,加以演奏者的炫技,將人生的悲歡離合演繹得無比生動。這也時常會根據藝人的技巧和心情而變奏,音調組合豐富多樣,這取決于人們對音調的需求和情感。其演唱奏形式是相對統一的,熱情而有力,簡約而又充滿活力。其聲音以具有雄偉的氣息和濃郁的鄉土氣息為特色,并常伴以鑼鼓等樂器。
自2017 年春節前夕,中辦、國辦出臺《關于實施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傳承發展工程的意見》后,中央和地方政府紛紛引進民間音樂,各級各部門都對此十分重視。全國上下都在強調中國傳統文化的復興,這也意味著社會需要更多的人才來繼承和發展地方傳統文化。由于地方教育和科研機構的性質,地方高校必然要培養具備地方傳統文化技能的優秀人才,這也是高校的職能所在和義不容辭的擔當。近幾年來,隴東學院將隴東民歌納入新版人才培養方案,這對于保護隴東及其周邊地區的傳統音樂文化遺產,研究其傳統文化資源和文化生態具有重要意義。隴東學院在認識到傳統文化資源的價值和重要性后,通過對隴東嗩吶的保護與傳承,不斷總結經驗,重塑隴東嗩吶、隴東道情皮影和隴東民歌等地方民間文化的原始生態文化環境。整體格局逐漸形成地區民俗文化生態樣本,在全國范圍內產生較大影響。這不僅使隴東學院的特色課程建設向地方高校延伸,更是隴東學院特色學科建設和學術理論研究發展的重大突破。學校有標準化的課程,高水平的教師隊伍,良好的教學和研究平臺,以及許多機會來參與學習、研究和表現地方音樂文化。只要一所大學能有效地利用地方傳統文化,形成區域特色,進而打造自己的特色品牌,將會不斷提升地方大學的文化傳承價值。
時下,當代大學生在西方音樂文化等外來文化的影響下,對中國傳統音樂文化知之甚少,這對中國文化的傳承、民族的發展是不利的。對今天的大學生而言,接觸大量的傳統音樂文化內容是未來知識分子必不可少的營養。把本土音樂文化融入大學生的藝術教育中既是需要也是目前的趨勢。隴東學院致力于教學理念的優化和對本土音樂文化的理解。為此,隴東學院開設了《隴東民間音樂鑒賞》等課程,其中隴東嗩吶的教學就是主要教學內容之一,并邀請優秀的嗩吶傳承人參與授課。因此,要繼承和弘揚優秀的地方音樂文化,不僅要培養音樂專業的學生,更要將其推廣和普及至每一位學生,使隴東嗩吶實現更廣泛的傳播。
安排教師和學生舉辦隴東民歌、隴東嗩吶音樂會,定期組織采風,學習演唱、演奏民間音樂作品,收集整理隴東嗩吶作品并鼓勵作曲專業師生進行創作,將這些作品分類并以此為素材創編獨奏、合奏作品,不僅可以培養教師和學生對隴東民間音樂的研究能力,而且還可以使學校形成濃厚的學術氛圍,引導當地的文化潮流。
2013 年,經過多方努力,隴東特色音樂舞蹈展覽館在隴東學院建成。這是隴東地區唯一一所全面展示隴東特色音樂舞蹈文化的展館,展館共分為五大板塊,第一個板塊便是隴東嗩吶廳,隴東嗩吶廳在收集、整理地方音樂舞蹈文化資料方面積累了一定的經驗,保存了隴東嗩吶等極具特色的地方民間文化,在展示隴東特色民間文化方面也有重要作用。基于這一認識,隴東嗩吶研究團隊和研究課題組形成了自己的特色和方向,進一步加強了關于隴東民間音樂的研究,搜集和整理當地音樂文化資料。
在國際音樂和教育領域,人們普遍認為,使用本土作品或民族音樂作品作為指導和必修課是一個普遍的傳統,這也是實現傳統音樂文化傳承和發展的有效途徑之一。將隴東嗩吶納入學校音樂專業課程,對于保護和弘揚民族音樂文化具有重要意義。其他地方的大學也應該研究和考慮這個問題。目前,隴東學院音樂專業的學生已經可以獨立完成嗩吶曲目的演奏,并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和反響。
中國文化的廣泛性,只有通過文化自覺才能得到真正深刻的理解。隴東嗩吶是經過多年的積淀凝結而成的,它具有豐富的音樂和文化內涵,具有重要的傳承價值。保護和傳承隴東嗩吶,是隴東學院音樂工作者的責任和使命。積極研究繼承和弘揚地方音樂文化的有效途徑和方法,構建基于本土的民間音樂文化,必將實現地方高校與地方民間音樂文化有效、有力、有序發展的雙贏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