依明江·克熱木
摘要:音樂為一種核心的藝術,將聲音與表演集于一身展示自身審美體驗。音樂審美標準需從多方面予以衡量,不僅包含創作、欣賞,而且涉及表演。音樂表演的本質主要為將文字類樂譜,以有聲形式展示給觀眾,從而使觀眾欣賞過程中與作品審美情感共鳴。音樂表演過程中應掌握其特征及規律,并展示自身作品的風格以及魅力,從而與觀眾從思想層面實現共情。
關鍵詞:音樂表演;審美范疇;藝術
1音樂表演中的審美價值
音樂表演的審美價值在音樂教育中占比不是很大,音樂表演本身在所有音樂教育中都起著重要作用,能帶來良好的教學效果,以提升學生的音樂表演能力,促進音樂教育專業畢業生的就業。音樂表演的審美價值也是我們一直追求的目標,它可以將人們吸引到意想不到的意境中。在這一境界中,旋律、歌詞和藝術觀念可以凈化人們的心靈并陶冶情操。這種美是建立在一定的審美能力和表演能力的基礎上的,它通過音樂表演的形式來塑造和美化這個廣闊的音樂世界。在音樂教育教學中,提高音樂表演的審美能力具有重要意義,能使學生在接受教育的同時更好地接受審美教育,從而朝著更好的方向發展。
2音樂表演藝術的特征
2.1音樂表演音響創造時間性與聽覺性
音樂通過表演才能存在,因為其為時間性的聽覺藝術。時間性主要指,音樂表演過程中,伴隨演奏的音響需以時間為運轉條件,即音樂音響隨時間運轉發生流轉。人們聆聽音樂表演中每一個音符時,應準確把握感情旋律,從而形成音樂音響的聽覺形象。演奏器樂作品與演唱的聲樂作品,需不斷進行反復,在不斷變化中加強聽覺感受及記憶,如此要求演唱表演具有較強的標準型清晰性。其中高度準確性主要指,演奏、演唱過程中音準節奏需具有準確無誤的成效,由于準確并非具有清晰性,為進一步使音響傳輸過程中實現清晰效果,需從欣賞者的聽覺距離,掌握音響力度以及音量調節的變化。
2.2 音樂表演審美效應抒情性和想象性
所有藝術創造在傳遞審美主體感應中,不僅具備抒情性,而且具有一定的想象性,音樂表演藝術自身特性,導致其在抒情與想象藝術創造上要求更高。由于音樂形態的差異性,給表演者提出不同要求,針對器樂演奏者,屬于標題的作品,可從文學性標題,或曲式結構抒發情感變化,通過想象感受作品情感內涵。聲樂作品中融入文學性詞句,將音樂實現文學語言的確定性,也為準確想象方向奠定基礎。因此,演唱者與演奏者相較,其抒情目的性更明確,最終實現抒情成效不盡相同。
3審美能力的培養
3.1音樂鍛煉大腦思維能力
音樂家們將簡單音符予以串聯,并注入相應的情感,以此形成美好的作品,為欣賞者描繪美麗景象。人們聆聽音樂時,大腦根據音樂帶來的音符,從而在腦海中構建美好的畫面感,從而心理發生微妙的變化。音樂傳達的語言,無法通過文字表述,主要因標題只言片語所觸及,從而展開無限的遐想,逐漸將其發展成為完整的思維模型。聽一首歌曲可想象一個畫面,重復聽同一首歌可能帶來新的感受,如此不僅鍛煉人們思維能力,而且開發大腦創造力。
3.2以音樂審美為核心
作為音樂教育者,我們必須將審美教育置于相對重要的位置。為了培養學生的音樂審美能力,我們應將音樂表演作為一門課程,重點培養學生對音樂的感知能力和音樂情感表現力;充分利用學校的教育資源和自身的優勢,潛移默化地引導和改變學生的音樂表演素質,進一步體現音樂教育與審美教育的和諧統一。
3.3和多學科實現有機結合
音樂作品在表演過程中,不單單體現出的是音樂這一門專業,而是和多學科之間的結合。首先是和美學之間的結合,主要體現在表演過程中表演者對于符號以及旋律的審美感受;其次是和歷史學之間的結合,所有的音樂作品都具備歷史背景,如果表演者不理解這段歷史,那么藝術功底再好,對作品也難以實現較好的駕馭;最后是和心理學之間的結合,在表演的過程中,音樂作品思想的傳達主要依靠表演者,所以表演者需要沉浸在作品背景當中,對表演著者心理素質有著很高的要求。
3.4音樂表演提升審美能力
審美需求為人們追求音樂核心需求之一,音樂對個人審美十分關鍵。音樂自身美感主要為人們對音樂之美獨特感受,此類感受需通過思維、直覺等進行逐漸融合,從而促使藝術美具有韻味。音樂美感產生,最初主要為欣賞者與作品傳輸的感情引發共鳴,為欣賞者心理及精神得到滿足。作曲者將勾畫的圖像深藏于音樂中,只有欣賞者走進音樂,才能發現絢爛藏寶圖。如英國作品《夢中的婚禮》,人們跟隨跳動音符、輕松的節奏,進入夢幻的婚禮現場,新娘衣著美麗婚紗,潔白的禮服,使觀眾靜靜欣賞愛情的神圣的美麗,近距離感受婚禮的美好。欣賞者獲取美麗的體驗感,循序漸進提升自身審美能力,甚至自身可勾勒美麗畫面。音樂魅力源遠流長,從古至今多個美妙的音樂被流傳,其不僅帶給文人墨客寬慰,而且溫暖多個憂郁消極的群體,時代高速發展,音樂以生動、獨特魅力永存。
3.5對藝術表演形式的創新
對于音樂表演而言,其外在方式就是音樂藝術的表現形式,通過何種表現形式就能夠決定音樂表演會形成何種社會反響?;诓煌臅r代背景,同一個音樂作品能夠通過不同形式來進行符合當今背景的演繹。例如很多經典作品,剛被創作出來時受到了很多人的追捧,但是放到現代通過不同表現形式的演繹,仍然能夠得到歡迎,這也就是經典不變的道理,但是需要注意的是,由于時代背景不同,較遠時代所表達出來的內涵和當今時代必然會出現很大差異,所以在選擇表現形式時,需要合理考慮。很多作品所傳達出來的價值放在當今仍然能夠起到很大的積極作用,所以音樂表演需要進行表現形式的創新,從而通過全新的表演方式對其進行演繹,從而將正確的價值觀傳遞給欣賞者。
3.6進一步理解音樂原作品
所有的音樂原作品都具有本身的內涵,而且在表演過程中一定要將其演繹出來,但通過哪種方式進行演繹呢?首先應該對作品所具有的歷史背景進行掌握,對作品在被創作過程中所對應的社會形勢進行體會;對原有作品的曲詞進行細致的讀閱,對作品內涵以及思想進行充分掌握,詳細了解作品背景意義,對作者當時的復雜內心進行感受,然后通過掌握的知識,深入加工原有作品,將新時代的新背景、新意義融入其中,再基于自身的專業素質,將作品演繹給欣賞者,通過進一步的作品理解,將符合時代背景的主旨傳遞給欣賞者,從而將音樂表演所具有的社會效益最大限度的發揮出來。
4結束語
綜上所述,音樂表演藝術審美范疇,其包含多方面,不僅需將其個性及共性予以表達,而且應掌握其展示的藝術魅力,展示藝術家表演作品的獨特風格,將自身體驗及情感融入作品中,將無聲樂譜轉變為有生命動感旋律演繹給觀眾,實現表演者與欣賞者思想情感共鳴。
參考文獻
[1] 趙書峰 . 關于中國歷史民族音樂學研究中幾個關鍵問題的思考 [J]. 中國音樂 ,2019(01):55-60.
[2] 武文華 . 對音樂美學相關審美的主體合法性與共相普遍性的思考 [J]. 南京藝術學院學報 ( 音樂與表演 ),2019(03):56-62+8.
[3] 陳大陽 , 王玲 . 從“感性出發”到“詩性智慧”——論我國當下大眾音樂審美現象的本質 [J]. 文藝爭鳴 ,2019(09):200-204.
[4] 許首秋 . 音樂審美直覺“不證自明”的證明追尋——音樂審美直覺與審美直覺力初探 [J]. 人民音樂 ,2019(06):80-8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