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現代設計中對傳統圖案多元化存在方式的需求,是國家文化產業化發展、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以及文化消費和體驗消費訴求日益凸顯的形式背景下形成的。國家創新驅動發展戰略的部署和經濟轉型的日益升級,以及國民精神與文化生活訴求的逐步提升,刺激傳統圖案文化價值和精神價值的發展,且逐步形成多元發展的新趨向。
關鍵詞:傳統圖案;現代設計;多元化
一、從“小眾”走向“大眾”
社會經濟的飛速發展和科學技術的突飛猛進,使知識普及傳播到社會的各個階層,大眾逐漸具備參評、傳播和影響文化的權利和條件,為文化在社會大眾化發展奠定了基石。文化產業化的發展促使文化發展速度和質量上得到改變,并引起文化目標、功能、意義、內容、結構、價值觀念等方面的相應變化。
聚焦當代藝術的時代特色,新的藝術理念和形式,為藝術產業化發展提供了更多拓展可能和延伸價值。文化市場大眾化趨勢明顯,帶動藝術市場成熟化和細分化,尤其是那些對傳統圖案有著較大需求的本土化產品市場,如茶葉、瓷器、絲綢、中藥、手工藝品等,擁有各個階層的受眾市場提供更多可能。作為日益興盛的本土化消費市場,促使傳統文化元素在現代設計領域尋求更多可能,大批藝術家、設計師開始關注傳統文化元素的開新與利用,以其藝術理想和對社會現象、事物的關注和思考,介入到社會現實和大眾文化生活,使原本“小眾”的傳統文化元素——圖案元素,擁有更為廣闊的大眾文化基礎;藝術工作者與時俱進掌握藝術發展動向,將設計師的創意轉呈為受眾欣賞與喜愛的原創設計作品,從小批量、個性化定制再到大機器的批量生產,將這些具有獨特審美意蘊甚至帶有手工制作痕跡的作品,逐步走向大眾生活。同時,多類型的城市手工體驗館等商業活動為大眾提供參與創意的機會,結合自媒體網絡營銷平臺中信息傳播模式與物流產業的協同發展,時下“小眾”到“大眾”行徑,呈現出日益交匯融合的態勢,傳統圖案元素在設計中的應用,儼然符合著文化藝術和產業市場不斷升級及創新發展的態勢,并為 “審美化生存”的大眾文化消費市場提供了更多可能。另外,教育加速化,促使藝術跳出小部分精英階層而擴散到“大眾教育”,藝術教育開設多元化的專業及課程也助推了創作團體的不斷壯大和本土化消費市場的快速形成。
現今,傳統文化不再獨屬于特權階級,出現在社會的各個階層,呈現出復興發展的新氣象。出自民族化個性化創作領域的努力和探索,不僅推動了小眾化走向大眾化的歷史進程,且轉變著現代設計中的價值觀念。換一個角度來說,人類所經歷的漫長物質資料生產實踐活動,其本質上就在追求物質價值與精神價值的統一。
傳統圖案誕生于人類日常的生產生活,后演繹為帶有地域特點的文化資源,在現代社會中以更具有精神性和文化性的價值形式呈現。作為商業產品中相關圖案圖形的創作源泉,不僅可彌補大工業批量生產中結構單調,缺乏人情味和人文氣息的缺點,還可作為新時期文化創新發展的“內生”動力,應用于現代設計中,在色彩與色調、紋樣與線條、形式表現、文化內涵方面,實現物質性和精神性雙重價值新統一,滿足大眾的多元訴求。
二、物質性和精神性雙重價值凸顯
在日常生產實踐中傳統圖案與大眾有著密切的關系,圖案不僅滿足人審美上的需求,同時,還為受眾提供著傳遞信息、寄托情感等多重功能。圖案與人是這樣,圖案與承接物也是這樣,不僅是單純的美化和渲染,更是緊密地聯系著承接物的物性。
從物質性來看,承接物的結構形式、材料質地、色彩等特征限制著圖案的裝飾形式與裝飾位置。另一方面,適合的圖案結構特征、色彩、材質才能更好地突出承接物的造型特征,使其能夠呈現更為完整的藝術效果。從精神性看,設計的整體風格、圖案裝飾的題材與內容選擇,都要依托于大眾的審美愛好與信仰。
早期中國的青銅時代,圖案作為配合承接物去裝飾的功能出現,受制于承接物的外部結構。通常,無論承接物的形體結構如何,圖案大多位于其相對平坦開闊的部位上。我國古代青銅器,裝飾圖案大多會依據器物的形體結構特征,劃分不同的裝飾塊面,施以連續結構的乳釘紋、云雷紋等。有時還會采用全然不同的辦法,在主要的裝飾區域留白,不施紋樣,而在剩余空間飾以紋樣。但無論如何,都是為了適應器物的造型特點,呈現完整的藝術效果(見圖)。
同時,在做圖案時,很多時候,還要配合好承接物的材質。因為,不同材質的承接物就要求我們考慮相應的材質和特定的傳統工藝去表現圖案。任何一個圖案都要借助一定的材質和工藝手法去呈現在承接物上,這時候,不同質地的承接物也需要不同的圖案表現手法。掌握材料的物性,充分利用材料的自然生長規律,讓圖案更自然,更貼切承接物。
如在中國傳統布藝上出現的圖案,布面的肌理紋路決定著圖案的裝飾方式,借用加針、減針、換線等手工技法創造圖案肌理,并與布面肌理相融合、相呼應,圖案的結構形式隨材料的加工而成形,圖案的裝飾隨材料的制作而熠熠生輝,這是中國傳統的“飾”因“材”而設。但有些時候,單純地照搬傳統針織圖案的樣式和工藝手法也會顯得傳統守舊缺乏現代感,也是不完美的,“新材”與“新飾”再一次加工后的渾然天成才更出彩。一方面,可以跳脫單一的平面刺繡、結繩、中國風印染等方式對其藝術創作形式進行整合和重構;另一方面,開發更多的新型材質,利用其本身的色彩及質地特性,用適宜的圖案樣式去協調呈現,放棄即拿即用,以實現不同質地承接物的個性。所以,對于圖案來說,裝飾在不同材質上的最終目的并不是尋找一個最大限度展示圖案的場所,而是,作為設計中的個體,必須要與共性因素相統一,甚至要去配合大環境;對整體的藝術設計作品來說,設計中至關重要的不是圖案自身形態的完整程度,而是它在設計過程中怎樣去與承接物和諧相處,“飾”因“材”而設,才是圖案設計邁向至高境界的第一步。
例如,中國的剪紙藝術,原本乏味單調的紙張經剪與裁被賦予了新形態,成為了“圖案”,這時它不再是一張單純的紙,同時還包含著審美意蘊。剪或裁是針對承接物本身材質而衍生出來的特殊工藝,當這種工藝被設計師合理利用及加工后,就會變換出趣味形態。如在平面設計中能因“材”而設,在圖案創作中,能合理運用工藝手法去展現材料的本身質感,將會展現出與眾不同的視覺效果。北京獨立創作人Nod Young借用中國家喻戶曉的《西游記》中的人物元素,讓歷經千百年歷史的剪紙藝術,用現代的審美意識去加以改造呈現。
三、立象盡意,傳遞精神
從象征學意義上講,“象征者和被象征者之間可能具有某種聯系,而兩者關系的確定取決于象征使用者的構想,以及決定這種構想的環境條件和文化傳統。” 圖案的發展受社會環境、情感經驗、風俗習慣、信仰等的影響,而藝術象征性恰恰就是其中體現。如具有吉祥寓意的圖案,包含著中國人對美好生活最為直接的追求,現代標志中的圖形設計便抓住這約定俗成的語義,延伸其價值,將這些吉祥圖案應用到設計中,借此傳達出更新、更深層次的企業理念。
一件融入傳統圖案的現代設計作品,往往圖案在無形中起了標識的作用,具有強烈的象征意味。當我們看一件設計作品時,圖案的形象顯然比承接物的結構方式、材料質地更容易被關注到。所以,它在設計作品中是最容易被作為視覺設計思維主體,用來傳達信息。它也因為具備“立象盡意”這一功能,而成為傳達平面設計作品整體精神內涵的重要因素。
豐番農品是一家專注于生產有機農產品的企業,其品牌定位是弘揚傳統東方農作文化。在設計師Johnson Xiang所設計的一款精米包裝設計中,有環保、攜帶方便、簡易等特點。“連年有余”是中國傳統的一句祝福諺語,“余”與富余的“余”同義。而魚和“余”又在漢字發音中同音,所以人們常常會用“年年有魚”來象征每年的豐收富足。
(作者簡介:張櫻,助教,研究生,研究方向:藝術設計)
參考文獻
1.仉坤《民間美術之旅》[M],北京:中國紡織出版社,2015:5。
2.王敏之《傳統吉祥圖案的意象研究》[M],臺灣成功大學出版,2017。
3.王岳川《后現代主義文化與美學》[M],北京大學出版社,1992。
4.叢惠珠《中國吉祥圖案釋義》[M],北京:華夏出版社,2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