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鋒
山東省菏澤市立醫院特檢科腦電圖室,山東菏澤 274000
腦梗死屬于臨床常見的一種腦血管疾病,此病多發于老年患者,具有較高的致殘率和致死率,伴隨我國人口老齡化趨勢不斷加重,腦梗死發病率正在持續上升,使患者的生活及健康受到嚴重影響,腦梗死容易導致癲癇發生,會對患者造成更為不利的影響[1],但若能夠及早發現及早治療,則能夠有效改善預后,這便需要采取有效的診斷方法來提升癲癇的診斷準確率。腦電圖是對腦梗死繼發癲癇診斷的一種常規方法,有研究表明[2],動態腦電圖能夠有效地對癲癇發作作出預測,并且能夠對患者的病情變化進行監測,為了研究動態腦電圖的實際診斷應用效果,該次研究在2018年1月—2020年1月期間便利選擇在該院診治的54例腦梗死無癲癇患者和54例腦梗死繼發癲癇患者作為研究對象,對動態腦電圖的診斷效果進行分析,并對比常規腦電圖與動態腦電圖針對腦梗死繼發癲癇患者的診斷效果,現報道如下。
便利選擇該院收治的54例腦梗死繼發癲癇患者當做觀察組。并選擇同一時間段該院收治的54例腦梗死無癲癇患者作為對照組。對照組男女比例為31:23;年齡54~77歲,平均(62.92±6.34)歲。觀察組男女比例為32:22;年齡53~78歲,平均(63.07±6.41)歲。對兩組的一般資料實施對比,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兩組可比。納入標準:所有患者均符合腦梗死相關的診斷標準[3],且通過顱部CT以及MRI檢查后確定患者均存在腦梗死病灶;所有患者均對該次研究知情,并已完成知情同意書的簽署。排除標準:癲癇史患者;精神疾病患者;不配合腦電圖監測患者。該次研究已通過院內倫理委員會同意。
所有入選患者均實施動態腦電圖監測,在對患者實施動態腦電圖監測之前,醫務人員應該先對患者的基本生命指標進行檢查,若檢查結果存在異常,應該對患者出現的異常情況進行處理。在實施動態腦電圖監測過程中,必須確保患者各項基本生命指標處于正常狀態,以免使監測結果受到影響。在監測前,醫務人員應該指導患者對深呼吸多加練習,并囑咐患者及其家屬積極配合檢查工作人員,例如,患者應該配合檢查人員做視覺反應以及過度換氣等操作。在檢查時,應該保證患者取坐位,將導電膏固定于患者頭皮之上,通過動態腦電圖監測儀對患者實施監測,對相應的腦電波圖以及其他數據信息進行全面記錄,并囑咐患者家屬對患者作息時間、活動時間以及癲癇發作的時間進行記錄。觀察組在實施動態腦電圖監測前實施常規腦電圖監測,監測工作須在安靜的環境下進行,并對常規腦電圖的監測結果進行記錄。
對兩組的動態腦電圖監測結果以及常規腦電圖監測得出的異常放電以及癲癇放電結果進行統計,并計算異常率、癇樣放電率。
采用SPSS 20.0統計學軟件進行數據分析,計數資料的表達方式為[n(%)],采用χ2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觀察組動態腦電圖監測的異常率以及癇樣放電率均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兩組動態腦電圖監測結果比較[n(%)]
觀察組深部白質區的癲癇樣波發生率以及腦葉皮質區的癲癇樣波發生率均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兩組腦梗死病灶部位監測結果比較[n(%)]
觀察組動態腦電圖診斷的異常率和癇樣放電率均高于常規腦電圖診斷的異常率和癇樣放電率,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3。

表3 觀察組內兩種腦電圖監測結果比較[n(%)]
腦梗死一般是因諸多因素造成患者部分腦組織出現供血異常,進而導致腦組織出現缺氧缺血等一系列病變[4],通常表現為感覺障礙、肢體運動障礙、失語等多種癥狀[5]。癲癇是腦梗死常見的一種并發癥,通常是大腦神經元出現突發性的異常放電,導致大腦出現暫時性功能障礙的一種慢性疾病,具有反復性強、慢性等突出特征[6]。臨床對癲癇進行診斷主要是通過腦電圖來進行監測的,主要使用腦電圖掃描儀對患者大腦生物電進行放大,并將其記錄形成曲線圖,通常可將腦電圖應用于疾病病情監測和輔助檢查等方面[7],并且腦電圖監測具有高準確性、無創傷等突出優點[8],所以在臨床中,較為廣泛地應用于腦功能障礙一類患者的日常檢查之中[9]。而對于癲癇病診斷而言,需要對腦電圖之中顯示的癇樣放電現象進行準確無誤的記錄,同時醫生還需要與患者臨床癥狀相結合,來確定患者是否存在癲癇。因此,腦電圖監測在癲癇病臨床診斷之中發揮著巨大作用[10],并且可以通過腦電圖來對各種癥狀的癲癇進行區分,可對腦梗死繼發癲癇患者的各種腦電波進行檢測和記錄。但癲癇病具有間歇性、短暫性以及突發性等顯著特征[11-12],當腦梗死繼發癲癇患者的發作頻率相對比較低的情況下,若采用常規腦電圖進行監測,則容易發生漏診現象,這便會導致患者治療受到影響[13]。因此,持續的對癲癇患者進行監測是避免或減少漏診情況發生的有效方法。動態腦電圖能夠經固定電極對患者腦電流進行24 h監測,并且可根據實際需要對記錄時間進行延長[14],故腦梗死繼發性癲癇采用動態腦電圖進行監測具有較高的檢出率,可對患者大腦異常放電進行有效監測,從而為臨床診斷和治療提供較為準確的依據[15]。
在該次研究之中,觀察組的異常率為(83.33%),癇樣放電率為(75.93%),均高于對照組的異常率(5.56%)和癇樣放電率(3.70%)(P<0.05);觀察組深部白質區的癲癇樣波發生率以及腦葉皮質區的癲癇樣波發生率分別為74.07%、55.56%,均高于對照組的深部白質區癲癇樣波發生率(11.11%)以及腦葉皮質區的癲癇樣波發生率(3.70%)(P<0.05);觀察組內,動態腦電圖診斷的異常率(83.33%)和癇樣放電率(75.93%)均高于常規腦電圖診斷的異常率(57.41%)和癇樣放電率(44.44%)(P<0.05)。王潔[16]在此研究中表明,實驗組的動態腦電圖監測異常率以及癇樣放電率分別為83.05%、71.19%,高于對照組的8.47%、5.08%(P<0.05);同時觀察組的腦葉皮質區有癲癇樣波率為57.63%,深部白質區有癲癇樣波率為32.20%,均高于對照組(P<0.05)。這與該次研究結果大致相同,并且該次研究對常規腦電圖和動態腦電圖作出對比,對比結果表明,動態腦電圖的監測效果更佳,能夠為臨床診治提供有利依據。
綜上所述,腦梗死繼發癲癇患者在診斷過程中采用動態腦電圖診斷,能夠對癲癇發作進行有效預測,還能夠對患者病情的變化發展進行了解,從而為臨床治療提供重要的依據,值得推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