施勁松
江蘇者海門市第二人民醫院麻醉科,江蘇海門 226121
老年股骨粗隆間骨折在臨床上具有較高的發病率,由于老年患者多合并基礎疾病,且臟器功能衰退,因此對手術與麻醉的耐受性降低,術后易出現強烈疼痛感,對于手術麻醉提出更高要求[1]。目前臨床上主要將蛛網膜下腔阻滯復合硬膜外麻醉作為股骨粗隆間骨折的麻醉方式,其起效快,效果確切,可取得較好的肌松效果,但術中血流波動明顯,且易出現并發癥,對于老年患者并不適用[2]。有研究發現,外周神經阻滯麻醉不會對機體呼吸與循環系統產生明顯影響,可維持穩定的生命體征,且局部準確給藥起效更快,借助超聲可獲取精準定位,達到快速阻滯神經功能,減少麻醉不良反應的作用[3]。但對于外周神經阻滯在老年骨折患者中的應用效果與安全性并無過多研究[4]。該次研究方便選取2018年1月—2020年2月該院收治的老年股骨粗隆間骨折手術患者76例為研究對象,探討超聲引導下行腰叢復合坐骨神經阻滯麻醉應用于老年股骨粗隆間骨折手術的效果。現報道如下。
方便選取該院收治的老年股骨粗隆間骨折手術患者76例,按照隨機數字表法,分為對照組與觀察組,每組38例。對照組男20例,女18例;年齡60~85歲,平均(68.82±5.24)歲;身體質量指數18~27 kg/m2,平均(22.65±2.45)kg/m2。觀察組男22例,女16例;年齡60~88歲,平均(68.90±5.33)歲;身體質量指數18~28 kg/m2,平均(22.78±2.51)kg/m2。兩組基線資料對比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可比性。該研究經醫院倫理委員會批準。
納入標準:年齡60歲及以上;ASA分級為Ⅰ~Ⅱ級;具備股骨粗隆間手術適應證;對研究內容知情同意。
排除標準:心肝腎功能明顯異常;免疫系統異常;凝血功能障礙;麻醉藥物過敏者。
患者入室后建立靜脈通道,監測無創血壓、ECG和SpO2,使用充氣式保溫毯術中保溫。全部患者均行股骨近端髓內釘術。對照組麻醉方法為蛛網膜下腔阻滯麻醉復合硬膜外麻醉,取健側臥位,穿刺點為機體L3~4腰椎間隙,腰麻針刺入,有腦脊液流出后,采用1~1.5 mL 0.5%鹽酸羅哌卡因注射液注入蛛網膜下腔,收回腰麻針,置入硬膜外導管,以麻醉平面作為依據,根據手術時間長短間斷及麻醉效果加用3~5 mL1%鹽酸利多卡因注射液。觀察組麻醉方法為超聲引導下行腰叢復合坐骨神經阻滯麻醉,取健側臥位,應用B超掃描L3~4腰椎,將探頭頻率控制為2~6 MHz,穿刺點確定為雙側髂前上棘最高點連線背正中點向下1.5 cm與阻滯側水平旁4 cm左右,將電極安裝于小腿位置,輔助定位,電流控制為1 mA,進針時針頭達到腰肌間隙鄰近腰叢位置,若股四頭肌回縮,則表明穿刺成功,再次檢查無誤后采用15~25 mL 0.375%鹽酸羅哌卡因注射液注射;坐骨神經阻滯麻醉方法:取健側臥位,將探頭頻率控制為4~8 MHz,穿刺點位置確定為髂后上棘和股骨大轉子連線中點下大約3 cm的位置,借助B超予以引導,穿刺針針頭達到坐骨切跡的位置,若患者出現非自主足背伸或跖屈,則表明穿刺成功,將電流強度調整為0.4 mA,若足部癥狀持續存在且回抽無血,則采用20 mL 0.125%鹽酸羅哌卡因注射液注射。術后兩組患者均應用靜脈鎮痛泵維持鎮痛。
比較兩組感覺神經與運動神經的阻滯起效時間與維持時間;比較兩組術后2、12、24、48 h的視覺模擬評分法(VAS)評分,共0~10分,評分越高則疼痛越明顯[5];兩組麻醉不良反應發生率。
采用SPSS 22.0統計學軟件進行數據分析,計量資料的表達方式為(),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的表達方式為[n(%)],采用χ2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相較于對照組,觀察組神經阻滯起效時間更短,維持時間更長,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兩組患者阻滯效果比較[(),min]

表1 兩組患者阻滯效果比較[(),min]
組別感覺神經阻滯起效時間 維持時間運動神經阻滯起效時間 維持時間對照組(n=38)觀察組(n=38)t值P值10.33±1.86 6.55±1.20 10.527 0.001 227.51±45.69 271.89±50.05 4.037 0.001 14.85±2.36 10.41±1.87 9.090 0.001 199.87±26.58 250.20±38.47 6.635 0.001
相較于對照組,觀察組術后2、12、24 h的VAS評分更低,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觀察組術后48 h的VAS評分與對照組相比,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兩組患者術后不同時間點VAS評分比較[(),分]

表2 兩組患者術后不同時間點VAS評分比較[(),分]
組別術后2 h 術后12 h 術后24 h 術后48 h對照組(n=38)觀察組(n=38)t值P值4.11±0.62 3.20±0.51 6.987 0.001 3.15±0.41 2.58±0.36 6.440 0.001 2.85±0.35 1.96±0.22 13.271 0.001 2.00±0.45 1.88±0.39 1.242 0.218
對照組發生惡心嘔吐3例,心動過緩3例,尿潴留2例,不良反應發生率為21.05%;觀察組發生惡心嘔吐1例,心動過緩1例,不良反應發生率為5.26%。相較于對照組,觀察組不良反應發生率更低,差異有統計學意義(χ2=4.146,P<0.05)。
股骨近端髓內釘術治療股骨粗隆間骨折的效果確切,可使患者髖關節功能得到有效恢復。但老年患者的麻醉難度加大,做好麻醉方式選擇尤為重要[6]。全身麻醉可取得良好肌松與鎮痛效果,但會對機體循環功能產生明顯影響,且術后呼吸抑制等并發癥發生率高[7]。椎管內麻醉可使肺部并發癥發生率降低,但老年患者的穿刺難度較大,容易引發硬膜外腔出血[8]。
外周神經阻滯麻醉在臨床上具備較高的應用率,要是一種局部麻醉方式,可使機體呼吸與循環功能受到的麻醉影響降低,同時不會出現全身麻醉導致的呼吸抑制,可使術中血流動力學保持在穩定狀態,因此在高齡骨折患者中應用效果較好[9]。該次研究結果顯示,觀察組感覺、運動神經阻滯起效時間分別為(6.55±1.20)、(10.41±1.87)min,均短于對照組,同時維持時間分別為(271.89±50.05)、(250.20±38.47)min,均長于對照組(P<0.05)。提示超聲引導下行腰叢復合坐骨神經阻滯麻醉的神經阻滯起效速度更快,且維持時間更長。與相關學者[10]報道:腰叢復合坐骨神經阻滯麻醉的感覺神經阻滯時間為(6.14±1.46)min,明顯短于常規硬膜外麻醉的(9.86±1.55)min基本相符。同時該次研究中,相較于對照組,觀察組術后2、12、24 h的VAS評分更低(P<0.05),提示超聲引導下行腰叢復合坐骨神經阻滯麻醉可減輕患者術后疼痛感。主要是由于借助超聲進行穿刺引導,避免對神經或血管造成損傷,同時可根據超聲結果來調整注射部位,使藥物的浸潤效果得到保障[11]。該次研究結果顯示,觀察組不良反應發生率為5.26%,低于對照組的21.05%(P<0.05),與相關資料中[12],老年股骨粗隆間骨折手術治療時,超聲引導下行腰叢復合坐骨神經阻滯麻醉應用后麻醉相關不良反應發生率為6.00%,明顯低于蛛網膜下腔阻滯麻醉復合硬膜外麻醉的20.00%基本相符。提示超聲引導下行腰叢復合坐骨神經阻滯麻醉可有效減少不良反應發生,安全性更高,分析原因,主要是由于觀察組麻醉方式為局部用藥,因此麻醉藥物不良反應更少,可使麻醉安全性提升。
綜上所述,超聲引導下行腰叢復合坐骨神經阻滯麻醉應用于老年股骨粗隆間骨折手術的效果確切,具備較快的神經阻滯起效速度,且作用維持時間長,可明顯減輕術后疼痛,且不良反應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