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葦,方北,黃小平,林少鵬,莫才春
東莞東華醫院超聲科,廣東東莞 523000
腸系膜淋巴結增大是導致患兒出現腹痛重要原因,也是兒科常見疾病,該病發生原因與原發性或繼發性腸道炎癥相關,主要發生于8歲及以下兒童,患病后會對患兒身體造成影響,嚴重時甚至影響患兒正常生長發育[1]。由于腸系膜淋巴結增大病因復雜,以腹痛、嘔吐等為臨床表現,癥狀缺乏典型性,易誤診為腸梗阻和急性闌尾炎等疾病,影響臨床治療效果,甚至加大對兒童機體損傷。而隨著技術的發展,超聲診斷技術被應用于臨床診斷中,但常規診斷方式在使用中仍存在明顯的缺陷。與之相比,高頻超聲檢查屬于一種準確性和敏感性極高檢查手段,可為疾病診斷提供更加詳細、全面和清晰聲像圖資料,可彌補常規超聲診斷中部分不足之處,使用價值較高[2]。該次研究以該院2017年8月—2019年8月收治的126例相關病例,探討常規超聲聯合高頻超聲對腸系膜淋巴結增大患兒診斷應用價值,現報道如下。
該次研究在倫理會批準后進行,方便選取該院收治的126例腸系膜淋巴結增大患兒為診斷觀察對象,根據檢查結果設置為對照組(n=126)與觀察組(n=126),全部患兒中男74例,女52例;平均年齡為(5.23±1.02)歲,平均病程時間(1.02±0.4)d。并選擇同期126名進行體檢的健康兒童,設置健康組,男75名,女51名;平均年齡為(5.76±1.33)歲。納入標準:①全部患兒精神狀態良好、神志清晰;②臨床資料完整,家屬同意該研究;③伴有全身發熱、嘔吐、腹痛腹瀉或便秘等癥狀;④無急性闌尾炎、腸梗阻以及淋巴瘤。排除標準:①臨床資料不完整,家屬不同意該研究患兒;②精神狀態較差、神志不清晰患兒;③急性闌尾炎、腸梗阻以及淋巴瘤患兒。
對照組:采用常規超聲診斷方式,具體方式:常規超聲檢查中患兒取仰臥位,檢查設備使用日本東芝Aplio400型超聲診斷儀,及其配套設備3.5~5.0 MHz常規線陣探頭,對患兒肝、膽、脾、胰腺和腎等臟器進行檢查,重點掃描患兒臍部以下腹部位置,對患兒盲腸或腸系膜進行重點并重復掃查,檢查患兒腹部狀況,判斷是否有腫塊。
觀察組:在常規超聲診斷方式基礎上使用高頻超聲進行診斷,具體方式:對患兒檢查中取仰臥位,檢查設備使用日本東芝Aplio400型超聲診斷儀以及配套10~14 MHz高頻線陣探頭,并對患兒左側腹、右下腹、臍周以及盆腔等位置進行適當加壓,并進行多切面全面掃查,并重點對盲腸或腸系膜根部是否存在淋巴結增大現象進行檢查,詳細記錄患兒增大淋巴結位置、具體數目、直徑大小以及縱橫等,并對血流分布、內部回聲等聲像圖特征進行觀察分析。
觀察兩組腸系膜淋巴結造影檢查陰性和陽性檢查結果,以及兩組腸系膜淋巴結增大診斷正確率,正確率越高,診斷方式在臨床中應用價值越高。
觀察組診斷正確率(99.21%)檢測結果優于對照組(86.51%),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表2。

表1 兩組患兒陽性、陰性診斷結果

表2 兩組腸系膜淋巴結增大診斷結果比較[n(%)]
經臨床診斷,全部患兒均診斷為多發淋巴結增大,一般數量為2~5個,增大的淋巴結數量主要位于右中下腹,僅有少數位于左中上腹,診斷影像中顯示,淋巴結為長橢圓形,可見低回聲包塊,且內部回聲均勻,皮髓質分界明顯、光滑,并且有增大現象,長短徑比≥2,增大淋巴結中可見稀疏或豐富樹枝條狀、點狀血流信號,以淋巴門型方式分布,少見液性暗區。
急性腸系膜淋巴結增大是導致兒童腹痛常見原因,好發于冬春季節,該癥是由腸道疾病引發的回結腸區域腸系膜淋巴結炎癥,由于兒童淋巴結尚未發育成熟,對外界環境防御能力較差,進入呼吸道、腸道的細菌和病毒等沿血液循環到達腸系膜區域,使得腸系膜淋巴結出現炎癥,并增生、水腫或充血。同時因兒童腸系膜淋巴結豐富,尤其是回腸末端和升結腸區域,回盲部明顯,因此,回盲部腸系膜淋巴結增大發生率高。患病后,兒童易出現咽喉痛、乏力、發熱、腹痛和嘔吐,部分患兒伴有腹瀉或便秘。相關調查統計[3],約有20%兒童患病后會出現頸部淋巴結腫大。多種臨床癥狀中,腹痛為最常見癥狀之一,出現時間早,可發生于任意部位,壓痛出現位置不固定,會隨體位變化而改變。常見右下腹痛,且呈陣發性、痙攣性痛,而腹肌緊張和反跳痛較少,而導致該癥狀形成原因為兒童出現病變后,其主要對末端回腸一組淋巴結產生侵襲,使得右下腹常見疼痛,且腹痛性質不固定。疼痛位置檢查中,最敏感觸痛位置可能在每次體查不同的現象,一般壓痛位置接近中線或偏高,位置會發生移動,部分患兒可于右下腹位置捫及壓痛,并存在小結節樣腫物。部分患兒產生原因為并發腸梗阻,該癥臨床表現不明顯,應提升對其關注程度。同時腸系膜淋巴結增大后臨床癥狀,與臨床上患兒闌尾炎癥狀相似,但病情相對較輕,患兒無腹肌緊張狀況,且疼痛位置存在差異,與急性闌尾炎疼痛位置固定不同,易被誤診為闌尾炎,臨床應早行腹部B超檢查,確定具體病情,防止疾病誤診[4-5]。
對腸系膜淋巴結增大患兒進行診斷中,為保證診斷正確率,應結合兒童臨床表現、既往病史以及相關檢查指標確定診斷結果。診斷腸系膜淋巴結增大患兒時,可考慮白細胞計數、病理表現以及超聲檢查表現等。一般患兒在起病后,白細胞計數可保持正常,但多數會呈現輕度增高。而患兒病理方面會表現為淋巴結增生、水腫或充血,但經病理組織培養后檢查中,結果經常顯示為陰性,且大、小便常規檢查顯示均正常。對患兒進行超聲檢查中,臨床表現為腹腔腸系膜增厚,腸系膜淋巴結多發腫大,且大小體積不等,發病部分主要位于右下腹,整而言其外形光滑、完整,超聲顯示皮髓質分界清,回聲區為低回聲,內回聲顯示均勻,于腹腔位置可見少量液性暗區[6-7]。
傳統淋巴結診斷措施中,以淋巴結活檢等有創性檢查方式為主,患兒接受度較差,難以在臨床中進行推廣使用。隨著診斷技術發展,超聲診斷已經成為主要檢查方式,并廣泛應用于內科疾病診斷中,應用前景廣泛。大量臨床診斷研究表明,對腸系膜淋巴結炎患兒使用超聲檢查,具有無創性、耗時短、重復性好、掃查范圍廣、穿透力強以及無放射性損傷等使用優勢,在進行腹部檢查中具有較高使用價值,但不同類型超聲診斷方式存在明顯使用差異。常規超聲診斷主要使用3.5~5.0 MHz常規頻率探頭,該探頭對組織分辨力較低,在淋巴結結構和形態方面限制較大[8]。與之相比,高頻超聲檢查方式分辨力高,對患兒腹部結果層次分析明顯,且淋巴結定位準確,可明確區分腸系膜淋巴結增大、闌尾炎等癥狀相似疾病間差異。相關調查表明,腹痛小兒與小兒腸系膜淋巴結區別不明顯,但在超聲和病理檢查下,可準確區分患者疾病類型,因此,超聲檢查應結合既往病史和實驗室檢查仔細鑒別。但該方式在實際使用中同樣存在不足,其對深部結構顯示效果不佳,易出現漏診問題,影響診斷結果。而該次研究中主要聯合使用常規與高頻兩種診斷方式,彌補單獨使用一種檢測方式不足之處,提升診斷效果[9-11]。
該次研究結構顯示,觀察組診斷正確率(99.21%)明顯高于對照組(86.51%)(P<0.05);可見相比于常規超聲診斷方式,聯合使用高頻超聲檢查方式,利于提升診斷檢查結果。這與劉艷等[12]的研究結果:常規聯合高頻超聲診斷方式診斷正確率,明顯高于常規超聲診斷正確率(P<0.05)。
綜上所述,對腸系膜淋巴結增大患兒采用常規超聲聯合高頻超聲,可提升診斷正確率,為進行患兒病情診斷提供可靠數據,具有較高臨床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