鄒莉娜
萊陽市中醫醫院病理科,山東煙臺 265200
慢性萎縮性胃炎作為臨床上較為常見的一種疾病,惡化程度高,可發展成胃癌,并且治療較為棘手,早診斷早治療能夠有效降低患者病情發展為胃癌的概率[1-3]。慢性萎縮性胃炎臨床體征無特異性表現,主要通過胃鏡及活組織檢查進行確診,慢性萎縮性胃炎患者會發生胃黏膜急性變化。通過對慢性萎縮性胃炎患者進行準確有效的診斷,并通過及時有效的治療措施,才能改善患者的病情,降低其發展為胃癌的概率[4-5]。現階段診斷慢性萎縮性胃炎的方式以內鏡檢查和病理診斷為主[6-7]。該次研究方便選擇在2019年3月—2020年6月期間收治的88例確診為慢性萎縮性胃炎的患者,分別對患者進行內鏡檢查和病理診斷,對比分析內鏡檢查單一診斷和內鏡檢查聯合病理診斷的診斷符合率和診斷結果,現報道如下。
方便選擇該院收治的88例確診為慢性萎縮性胃炎的患者,其中男性患者45例,女性患者43例;年齡20~82歲,平均年齡為(46.35±5.28)歲;病程1~22個月,平均病程為(15.4±3.5)個月。經檢查確認所有患者均不受其他疾病影響。患者臨床表現主要有腹部飽脹、上腹疼痛等,并于進食后加重,并伴有惡心、嘔吐、食欲不振等消化道癥狀。所有患者均經內鏡檢查和病理診斷。該次研究經過醫院倫理委員會批準同意,所有患者均了解該次研究內容并自愿簽署研究知情同意書。
納入標準:臨床診斷確診為慢性萎縮性胃炎的患者;臨床資料完整的患者。
排除標準:合并腫瘤、消化性潰瘍等疾病的患者;合并心肺腎等嚴重器質性疾病。
對88例慢性萎縮性胃炎的患者分別對患者進行內鏡檢查單一診斷和內鏡檢查聯合病理診斷。
內鏡檢查:對患者胃部采用電子內窺鏡進行直視檢查,對其進行臨床表現觀察,診斷標準有胃黏膜變薄,黏膜皺襞變薄甚至消失,白相為主,鏡下可清晰可見胃部血管充分保留。黏膜紅白相間,白相為主,黏膜表面粗糙不平整,具有顆粒或結節狀等表現。并存在糜爛、出血等表現[8]。
病理診斷:將患者病變部位的樣本進行病理學檢查診斷,首先應用10%濃度的福爾馬林溶液進行標本固定處理,經石蠟包埋、HE染色法染色后,由病理學醫師進行鏡下觀察診斷[9]。
記錄兩種診斷方法的檢查結果,并進行分析比較內鏡檢查單一診斷和內鏡檢查聯合病理診斷的診斷結果。
通過分析兩種診斷方法的檢查結果記錄,計算兩種診斷方式的診斷符合率。并分析不同類型的慢性萎縮性胃炎對兩種診斷方式的檢查結果造成的影響。
采用SPSS 20.0統計學軟件予以數據處理,計量資料用()表示,組間差異比較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以頻數和百分比(%)表示,組間差異比較采用χ2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通過對88例患者內鏡檢查發現,有85例患者診斷為慢性萎縮性胃炎,診斷符合率為96.59%(85/88);內鏡檢查后聯合病理檢查,有88例患者診斷為慢性萎縮性胃炎,診斷符合率為100.00%(88/88),并發現患者中有伴有腸上皮化生患者44例,占50.00%(44/88),有伴有異型增生51例,占57.95%(51/88)。聯合診斷的符合率高于內鏡單一檢查,但差異無統計學意義(χ2=3.052,P>0.05)。
經內鏡檢查,結果發現有35例患者出現胃黏膜變薄、粗糙并以白相為主等癥狀,通過對這35例患者病理診斷發現,有34例患者診斷為慢性萎縮性胃炎,相似度為97.14%(34/35),27例為異型增生(77.14%),17例為腸上皮化生(48.57%);經內鏡檢查,結果發現有13例患者出現粘膜變薄并以白相為主等癥狀,通過對這13例患者病理診斷發現,有10例患者診斷為慢性萎縮性胃炎,相似度為76.92% (10/13),4例為異型增生(30.77%),8例為腸上皮化生(61.54%);經內鏡檢查,結果發現有25例患者出現黏膜粗糙等癥狀,通過對這25例患者病理診斷發現,有21例患者診斷為慢性萎縮性胃炎,相似度為84.00%(21/25),15例為異型增生(60.00%),16例為腸上皮化生(64.00%);其他經內鏡檢查無明顯癥狀的15例患者經病理診斷有13例為慢性萎縮性胃炎,占比86.67%(13/15),其中有5例異型增生(33.33%),3例腸上皮化生(20.00%)。提示內鏡檢查和病理診斷結果具有一定的差異性,兩者診斷相似度在胃黏膜變薄、粗糙并以白相為主等癥狀患者的診斷中具有高相似度。在慢性萎縮性胃炎的臨床診斷中應用內鏡檢查和病理診斷聯合檢查能夠有效提升疾病診斷正確率。見表1。

表1 內鏡檢查與病理診斷檢查結果對比(%)
慢性萎縮性胃炎是一種發病率較高的消化系統疾病,無特異性癥狀,臨床表現為上腹疼痛、腹部飽脹等,并伴有惡心、嘔吐、食欲降低等消化道癥狀。隨病情發展,慢性萎縮性胃炎患者會出現腹瀉、便秘、舌炎、貧血、消瘦等臨床表現,甚至出現上消化道出血。有研究報道[10],有10%~15%的慢性萎縮性胃炎患者會病情發展為胃癌,對患者造成生理痛苦、降低患者生活質量的同時,嚴重威脅著患者的生命安全。因此對慢性萎縮性胃炎患者應進行盡早且有效的診斷,對早期慢性萎縮性胃炎患者進行及時有效的治療措施,能夠有效改善患者的病情,顯著降低慢性萎縮性胃炎患者發展為胃癌的概率。臨床上診斷慢性萎縮性胃炎主要采用內鏡檢查和病理診斷,具有良好的診斷價值[11]。
該次研究選擇收治的88例確診為慢性萎縮性胃炎的患者,分別對患者進行內鏡檢查和病理診斷,對比分析內鏡檢查單一診斷和內鏡檢查聯合病理診斷的診斷符合率和診斷結果。研究結果發現,通過對88例患者內鏡檢查發現,有85例患者診斷為慢性萎縮性胃炎,診斷符合率為96.59%(85/88);內鏡檢查后聯合病理檢查,有88例患者診斷為慢性萎縮性胃炎,診斷符合率為100.00%(88/88),并發現患者中有伴有腸上皮化生患者44例,占50.00%(44/88),有伴有異型增生51例,占57.95%(51/88)。聯合診斷的符合率高于內鏡單一檢查,但差異無統計學意義(χ2=3.052,P>0.05)。并發現患者中有伴有腸上皮化生患者44例,占50.00%(44/88),有伴有異型增生51例,占57.95%(51/88)。提示采用內鏡檢查聯合病理檢查應用于慢性萎縮性胃炎較于單一應用內鏡檢查具有更高的診斷符合率。通過內鏡檢查發現,有35例患者出現胃黏膜變薄、粗糙并以白相為主等癥狀,病理診斷34例患者確診;13例患者出現黏膜變薄并以白相為主等癥狀,病理診斷10例患者確診,相似度為76.92%(10/13);有25例患者出現黏膜粗糙等癥狀,病理診斷21例患者確診,相似度為84.00%(21/25);其他無明顯癥狀的15例患者經病理診斷13例確診,占比86.67%(13/15)。研究結果與劉田田等[12]等撰寫的《慢性萎縮性胃炎內鏡與病理學診斷的臨床分析》相符,具有一致性。文中提到“胃鏡下見胃黏膜變薄和白相為主17例,其中病理診斷為慢性萎縮性胃炎12例(70.6%);胃鏡下見胃黏膜粗糙60例,其中病理診斷為慢性萎縮性胃炎41例(68.3%);胃鏡下見胃黏膜變薄,白相為主及黏膜粗糙者共56例,其中病理診斷為慢性萎縮性胃炎53例(94.6%)。”證實病理診斷和內鏡檢查具有一定的差異性。研究發現病理診斷與胃黏膜變薄、粗糙并以白相為主等癥狀關系密切。在慢性萎縮性胃炎患者診斷中結合兩種檢查方法能夠有效提高診斷準確性,有效確定疾病類型,協助臨床醫師確定治療措施,幫助患者病情恢復。
綜上所述,在慢性萎縮性胃炎患者診斷中結合內鏡檢查和病理診斷兩種檢查方法能夠有效提高診斷準確性,有效確定疾病類型,尤其對胃黏膜變薄、粗糙并以白相為主等癥狀患者準確性更高,有效協助臨床醫師確定治療措施,幫助患者病情恢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