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寶亮
宜興市人民醫院介入腫瘤科,江蘇宜興 214200
在女性生殖系統中子宮肌瘤是常見良性腫瘤,患病后易引發患者紅細胞增多、腹部包塊和子宮出血等癥狀。報道指出,子宮肌瘤有雌激素依賴性,發患人群以育齡女性居多,以痛經、延長經期和增加月經量等為主要表現,甚至還會發生鄰近器官因腫瘤壓迫出現便秘與尿頻等癥狀,能對患者生育功能及生活質量帶來嚴重影響[1]。手術療法是目前臨床治療此疾病的常用方法,以往肌瘤剔除術、子宮切除術等術式的應用最為常見,但術式的應用存在局限性,如易出現并發癥多、創傷大等情況,影響術后恢復,甚至還會出現疾病復發情況。故臨床應另尋一種更為有效合理的治療方法。故而該研究于2015年4月—2019年9月便利選取54例子宮肌瘤患者為研究對象,探究子宮動脈栓塞介入治療的效果。現報道如下。
便利選取該院接收的54例子宮肌瘤患者為研究對象,醫學倫理委員會對研究開展知情。在研究所選對象中,年齡27~49歲,平均(35.21±2.53)歲;單發肌瘤者20例,多發肌瘤者34例。
1.2.1 納入標準 研究所選病例經宮腔鏡、超聲檢查均確診為子宮肌瘤者;研究所選對象年齡均≥27歲;患者對研究開展知情。
1.2.2 排除標準 肝臟、腎臟功能功能不全者;精神功能嚴重異常者;血管造影禁忌證者;對研究開展不配合者。
對研究所有患者予以子宮動脈栓塞治療。在患者月經干凈后1周左右時間進行手術治療。實施Seldinger技術,取皮股動脈作為穿刺部位,置入導管鞘,并把4F或5F導管置于其中,選擇雙側髂總動脈部位實施造影,隨后將導管分別選擇雙側子宮動脈實施數字減影血管造影,密切觀察患者子宮肌瘤走行、動脈分支和供血情況。肌瘤部位豐富血管清晰可見,且因造影劑集聚過量而發生腫瘤染色情況。待造影完成后,向導管內注入300~700μm直徑的聚乙烯醇,或是500~700μm直徑的embosphere微球栓塞,直至腫瘤顏色消失,保證無腫瘤血管殘留。在完成手術后對穿刺部位加壓包扎,并囑咐患者術后臥床休息,下肢制動6 h。
對患者術后治療療效情況評估[2],以顯效、好轉和無效的標準劃分,其中,臨床癥狀改善顯著,相比治療前肌瘤體積縮小程度>50%,滿足以上即顯效;臨床表現有所緩解,相比治療前肌瘤體積縮小程度在20%~50%區間,滿足以上即好轉;臨床表現無改變或好轉趨勢,肌瘤體積縮小幅度相比治療前<20%,滿足以上即無效。比較觀察治療前、治療后6個月患者子宮肌瘤體積、子宮體積變化情況,以及患者的FSH(卵泡刺激素)、LH(黃體生成素)和E2(雌二醇)等卵巢相關激素變化情況。
采用SPSS 23.0統計學軟件對數據進行分析,計量資料用()表示,進行t檢驗;計數資料采用[n(%)]表示,進行χ2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術后3個月患者治療總有效率是83.33%,低于研術后6個月的96.30%,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患者術后治療療效結果比較[n(%)]
患者治療前后子宮肌瘤體積、子宮體積情況比較,治療前體積情況大于治療后6個月,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患者治療前后子宮肌瘤體積、子宮體積比較[(),cm3]

表2 患者治療前后子宮肌瘤體積、子宮體積比較[(),cm3]
時間子宮體積 子宮肌瘤體積治療前治療后6個月t值P值324.60±44.55 153.83±31.58 22.980 0.001 57.31±19.46 18.66±5.95 13.957 0.001
患者治療前后卵巢相關激素變化情況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3。
表3 患者治療前后卵巢相關激素變化結果比較[(),mIU/mL]

表3 患者治療前后卵巢相關激素變化結果比較[(),mIU/mL]
時間FSH LH E2治療前治療后6個月t值P值4.80±2.43 4.36±2.53 0.922 0.359 4.85±2.84 3.97±2.96 1.576 0.118 73.45±23.32 72.97±19.87 0.115 0.909
子宮肌瘤是臨床多發且常見癥,有較高的發病率。雖然子宮肌瘤屬于良性腫瘤,不會威脅患者生命安全,但發病后易引發患者出現貧血和經期延長、月經量增加和不孕等癥狀,能對患者的生育功能與身心健康帶來影響,所以臨床醫師與患者都應加強對其重視程度[3]。
目前臨床治療子宮肌瘤的方法較多,如果患者未出現任何癥狀表現,且肌瘤小,則建議隨訪觀察不予治療。但如果患者有顯著臨床癥狀,可選擇應用手術或是藥物治療。報道指出,子宮肌瘤屬于卵巢甾體激素依賴性腫瘤,肌瘤的發展發生與雌孕激素受體、雌孕激素具有一定的關聯性,雌激素對子宮肌瘤增生能起到刺激作用[4]。所以,能對卵巢甾體激素分泌予以抑制或是對其作用予以抑制的藥物均能有效縮小肌瘤,包括米非司酮和促性腺激素釋放激素激動劑等[5-6]。然而,藥物治療的實施通常只是縮小肌瘤,無法有效消除肌瘤,一般對術前縮小肌瘤者或是圍絕經期者較為適用。手術療法是臨床常見治療措施,結合肌瘤部位、大小,以及對生育功能的保留與否,對手術治療方法合理選擇[7]。子宮肌瘤剔除術、子宮切除術等是以往臨床常見治療方法,但因此類術式具有創傷大、術后恢復慢等局限性,影響治療效果及預后。伴隨醫療研究的深入,以及技術水平的提升,為能降低患者不適感,提高預后,無創或微創術式的興起是必然趨勢,現已廣泛用于臨床中。利用腹腔鏡和陰式子宮肌瘤剔除術,能將肌瘤有效剔除,與傳統開腹術式相比,其具有術后恢復快、手術創傷小等優勢[8-9]。但如果患者盆腔粘連嚴重,或是肌瘤過大,則不適合此類術式的開展。與此同時,針對多發性肌瘤,因術前影像學對于一些較小的肌瘤無法發現,因此在行肌瘤剔除術患者中,術后出現疾病復發的患者能達到20%~30%左右,而這些患者則需要二次手術。
子宮動脈栓塞術屬于新型子宮肌瘤微創新療法。因子宮肌瘤血供豐富,在選擇性子宮動脈造影時,以子宮動脈迂曲增粗為主要表現,且有豐富的肌瘤血管網,造影能對肌瘤輪廓予以勾畫,產生“腫瘤染色”[10]。子宮動脈栓塞術是應用數字減影血管造影技術,對子宮肌瘤和子宮血供特點予以明確后將栓塞劑注入患者體內,能將子宮肌瘤的血供阻斷,使其缺血壞死,縮小瘤體纖維化體積,實現治療的效果。報道指出,栓塞后子宮肌瘤會出現玻璃樣變伴有鈣鹽沉積的病理變化,然而對四周正常的子宮平滑肌組織改變不顯著。該研究以該院接收的54例子宮肌瘤患者為研究對象,經對上述闡述,并結合研究結果得出,術后3個月患者治療總有效率是83.33%,低于研術后6個月的96.30%,治療前患者子宮肌瘤體積、子宮體積均大于治療后6個月,說明,對子宮肌瘤患者予以子宮動脈栓塞術治療,能取得較好的治療效果,改善患者病情。另外,治療前后檢測患者卵巢功能相關激素水平,能發現子宮動脈栓塞術的應用不會對患者卵巢相關激素情況產生影響,說明該術式的實施不會導致卵巢早衰。然而需要注意的是,因該次研究開展,其觀察時間僅為6個月,因此其遠期療效情況需進一步觀察。
針對子宮肌瘤行子宮動脈栓塞術治療,具有創傷小等優勢,而且能對患者子宮予以保留,不會對卵巢功能、正常子宮肌組織產生影響[11]。然而要加以注意的是,此術式并非對所有子宮肌瘤者均適用,應對患者禁忌證和適應證嚴格掌握,如未控制嚴重盆腔炎,肝腎等主要器官功能障礙,穿刺部位感染,合并妊娠,子宮動靜脈瘺等,如果患者伴有上述情況,則不建議其實施子宮動脈栓塞術。在余磊[12]研究中,選取子宮肌瘤患者為對象,均行子宮動脈栓塞治療,其結果顯示,患者術后3個月總有效率是82.98%,低于術后6個月的95.74%(P<0.05)。說明,子宮動脈栓塞介入療法的應用有助于患者臨床癥狀改善。上述研究內容與該次報道相符。
綜上所述,對子宮肌瘤患者予以子宮動脈栓塞介入治療,能取得較好的治療效果,有助于患者臨床癥狀改善,相比治療前,能有效縮小患者子宮肌瘤和子宮體積,且不會對卵巢正常生理功能產生影響,故應用推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