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穎穎
新汶礦業集團萊蕪中心醫院心臟康復科,山東濟南 271103
COPD多會累及肺實質、氣道或是肺血管,是以氣流受限為基礎的炎癥疾病。其病因是呼吸道長期受有害顆?;蚴菤怏w侵襲,病情進展相對慢,且病程比較長,是呼吸系統中的難治性疾病[1]。其常規療法是祛痰與擴張支氣管,可緩解呼吸困難等癥狀。但其遠期療效有效,可能因疾病復發再次住院[2-3]??祻陀柧毷瞧涑S糜柧毞椒?,目的是計劃性且針對性地訓練肺功能,提升患者的運動耐力。心肺運動康復訓練是最為理想的訓練方式,其能夠根據患者的病情和體質進行長期性訓練,提升其活動能力[4]。此外,該項運動的技術成熟,護理人員可全程指導,進行及時調整和優化,可以實現連續性和全方位訓練,推廣性較強。該研究方便選取2018年2月—2020年2月間來院治療的71例COPD(穩定期)患者,用于分析心肺康復運動對于疾病轉歸的作用,現報道如下。
方便選取的71例患者均患有COPD,且處在疾病穩定期。納入標準:經血氣分析或是X線診斷為COPD;對研究完全知情同意;意識清晰;經倫理委員會審核以后準許研究開展。排除標準:伴有用藥禁忌證;近1個月曾服用糖皮質激素;伴有精神或是意識類障礙。71例患者中,根據抽簽法分組,A組36例,男22例,女14例;年齡35~67歲,平均(50.26±0.71)歲;病程0.8~5年,平均(2.58±0.11)年。B組35例,男20例,女15例;年齡31~65歲,平均(50.87±0.28)歲;病程0.4~6年,平均(2.97±0.27)年。兩組一般資料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B組予以常規治療,如根據每日104~146 kJ/kg計算總熱量,糖與蛋白與脂肪的比例為30%∶50%∶20%。營養師根據患者情況制定營養素口服劑量,選擇立適康,由整蛋白型營養制劑、乳清蛋白和谷氨酰胺配置而成。同時選用美特羅替卡松粉吸入劑,1吸/次,2次/d。A組針對心肺功能予以康復運動訓練,如下。
1.2.1 個體化培訓 患者出院前,由專業醫師一對一培訓患者,指導其練習呼吸和運動訓練方法,針對患者的掌握度針對性強化薄弱環節訓練。解答其疑惑,講解規律訓練對于病情康復的積極作用。訓練后對其進行實踐能力和理論知識考核,確保其能夠準確且獨立地完成訓練。
1.2.2 訓練管理 囑患者加入微信群,以此為咨詢服務平臺,可線上提出訓練問題,由群管理員進行解答和指導。管理員定時在群內發布提醒信息,督促患者按時上傳訓練信息,并進行評價和指導。
1.2.3 呼吸與運動訓練 教授患者進行膈肌呼吸、縮吸呼吸或是腹式呼吸等訓練方法,每組動作需要重復4~8次,訓練2~3組/d。同時使其掌握全身呼吸體操練習法,先進行平靜呼吸,而后轉為立式和前傾呼吸,再轉為平舉上肢時吸氣,單舉上臂時呼氣,最后進行腹式縮唇呼吸,訓練2次/d。運動形式主要是步行,每日步行10~30 min。在運動前需要先進行舒展運動,可根據體質和耐受力確定步行時間和速度,期間避免勞累。訓練原則為循序漸進,先進行短時間和低次數訓練,逐漸延長時間并增加次數,直至達到醫囑的訓練要求。若訓練途中有無力或是胸悶表現,則中止訓練。
觀察肺活量/預計值(VC%)、第一秒用力呼氣容積(FEV1)、肺活量(FVC)和FEV1/FVC等肺功能指標。記錄再次住院率。利用6 min步行距離(6MWD)測評患者的運動耐力,訓練前后在未吸氧狀態下沿30 m長平坦地面快步往返走,時間為6 min,測定患者的總行走距離。
數據處理經由SPSS 21.0統計學軟件完成,符合正態分布的計量資料以()表示,組間比較采用兩獨立樣本t檢驗,組內治療前后比較采用配對t檢驗;計數資料以頻數和百分比(%)表示,組間比較采用χ2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兩組的肺功能指標水平均有所升高,且A組的指標水平均高于B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兩組患者肺功能指標比較()

表1 兩組患者肺功能指標比較()
指標時間A組B組(n=36)(n=35)t值 P值VC%(%)0.063 7.283 0.950<0.001 FEV1(L)0.230 5.480 0.819<0.001 FVC(L)0.066 2.186 0.947 0.032 FEV1/FVC(%)訓練前訓練后t值P值訓練前訓練后t值P值訓練前訓練后t值P值訓練前訓練后t值P值55.29±5.37 71.59±6.22 11.830<0.001 1.51±0.39 2.55±0.48 10.033<0.001 1.58±0.66 2.32±0.82 4.195<0.001 46.88±5.08 65.79±6.34 13.889<0.001 55.37±5.30 60.88±6.17 4.031<0.001 1.53±0.34 1.97±0.41 4.915<0.001 1.57±0.61 1.91±0.76 2.075 0.042 46.79±5.14 57.19±6.26 7.639<0.001 0.074 5.751 0.941<0.001
A組的再次住院率統計為2.78%(1/36),B組的再次住院率統計為20.00%(7/35),差異有統計學意義(χ2=5.265,P=0.022)。
訓練后,兩組的6MWD均遠于訓練前,且A組遠于B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兩組患者6MWD結果對比[(),m]

表2 兩組患者6MWD結果對比[(),m]
組別訓練前訓練后t值 P值A組(n=36)B組(n=35)t值P值261.05±21.32 262.34±20.66 0.259 0.797 320.95±28.61 295.14±27.05 3.904<0.001 10.022 5.752<0.001<0.001
流行病學證實[5-6],COPD在全球患者的死亡病因中占據第4位,且在>40歲群體中患病率達10%,是備受重視的公共衛生問題。其發病機制多為肺實質亦或是氣道慢性炎性反應,大量激活或是增殖炎性細胞,增加炎癥介質的具體釋放量,導致肺結構受損。臨床多行氨茶堿、抗菌藥等對癥治療,同時需要輔用康復療法[7-8]。心肺康復運動是持續性和個體化訓練方式,由??茖W者結合患者的體重與身高等因素制定訓練方案,根據其生理與病理狀態,骨骼與心肺代謝功能調節康復訓練,避免運動方式不耐受[9]。其是人體循環或是呼吸功能的主要衡量模式,可綜合性評價COPD的轉歸情況。其訓練原則為循序漸進地開展康復指導,要求患者完全遵醫囑進行訓練,不可擅自停止訓練或是增加訓練強度[10-11]。
訓練后,A組的VC%為(71.59±6.22)%,B組為(60.88±6.17)%;A組的FEV1為(2.55±0.48)L,B組為(1.97±0.41)L;A組的FVC為 (2.32±0.82)L,B組為 (1.91±0.76)L;A組 的FEV1/FVC為(65.79±6.34)%,B組 為(57.19±6.26)%(P<0.05)。A組的再次住院率(2.78%)低于B組(20.00%)(P<0.05)。說明心肺康復運動可以有效擴張呼吸肌,舒張支氣管,增加肺泡的實際通氣量,進而優化氣體的交換功能,改善肺功能[12]。此外,其能夠減少再住院情況,對于COPD的根治效果較佳。訓練后,A組的6MWD為(320.95±28.61)m,B組為(295.14±27.05)m(P<0.05)。與吳海燕等[13]結果[實驗組訓練后的6MWD為(327.3±44.6)m,對照組為(293.1±44.7)m(P<0.05)]基本一致。說明該研究的信度高,對于COPD康復訓練的指導價值較高。
綜上所述,針對心肺功能進行康復運動訓練可以高度清除呼吸道內部的分泌物,提升免疫力,且持續性和盡早訓練可使COPD患者最大化和長時間獲益,改善其遠期預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