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煜
山東省鄒平市人民醫院骨二科,山東濱州 256200
當前,我國建筑業、交通運輸業得到較好的發展前景,致使意外事故的發生率不斷增加,而且我國老齡化趨勢比較嚴重,所以創傷骨科病例數量持續增長,臨床上及早選取適合的治療方法非常關鍵,以此加速患者的康復進程,切實提高患者的生活質量。臨床方面多通過人工關節治療技術處理,作為近年來應用頻率較高的技術,可使用金屬材料、高分子陶瓷材料,以及聚乙烯材料等,聯系人體關節相關功能、形態制作假體[1]。在此之后,將人工關節假體植入到受傷部位、更換受損關節,從而有效改善患者的關節功能。該次研究將該院2018年8月—2019年8月收治的76例創傷骨科患者作為探究對象,重點評價應用人工關節治療技術、常規手術治療,對探究對象治療效果、并發癥情況、髖關節功能、疼痛癥狀的影響。現報道如下。
方便選擇該院收治的76例創傷骨科患者為研究對象,根據患者入院的先后順序分組分為觀察組、參照組,每組38例。觀察組男21例、女17例;年齡52~65歲,平均(58.5±4.6)歲;致傷原因中跌傷者、車禍傷者、其他致傷者各15例、13例、10例。參照組男22例、女16例;年齡52~64歲,平均(58.2±4.4)歲;致傷原因中跌傷者、車禍傷者、其他致傷者各16例、12例、10例。兩組患者的一般資料對比,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納入標準:①經過醫院倫理委員會批準;②由創傷骨科收入擬行手術治療;③患者或患者家屬簽訂知情協議。
排除標準:①嚴重系統性疾病;②精神障礙;③語言功能障礙。
參照組通過常規手術治療,進行常規開放手術切開復位內固定方法進行操作,進到手術室后實行全身麻醉,將創傷位置墊高、充分顯露手術術野,結合具體情況消毒手術區域,按照損傷位置的不同確定手術入路,開切口后以頓性分離皮下組織,完全暴露損傷位置,并對局部骨折位置處理。這時應對局部淤血、壞死組織清理,施行骨折復位并應用克氏針作骨折臨時固定,在透視設備引導下觀察患者骨折復位情況,復位良好可使用鋼板、螺釘內固定,在此之后沖洗切口,縫合切口并采用敷料覆蓋、加壓包扎。
觀察組采取人工關節治療技術治療,實行全身麻醉或腰硬聯合麻醉,取患者側臥位經髖關節外側入路,沿著旋肌群終止點作以割斷處理,將關節囊割開后、取出股骨頭[2]。在此之后,于股骨頭小轉子上面修復股骨頸殘位置,如果為全髖關節置換術者應選擇適合的聚乙烯內襯、人工髖臼杯,確保人工假體柄置于股骨頭上面后裝金屬球頭、合理留置引流管,最后修正并重建外旋肌肉群、縫合傷口。
觀察、比較兩組創傷骨科患者治療優良率、Harris評分、VAS評分、并發癥發生率。
臨床療效的判定:髖關節功能評分≥90分為優;髖關節功能評分≥80分為良;髖關節功能評分≥70分為可;髖關節功能評分<70分為差;優良率=(優例數+良例數)/總例數×100.00%。
使用髖關節功能評分表(Harris),兩組的髖關節功能進行評估,評分范圍為0~100分,分值越高代表患者的髖關節功能改善效果理想。
通過視覺模擬評分法(VAS)對兩組疼痛程度評分,總分為10分,分值越高表示患者疼痛癥狀改善效果越差,反之則為患者疼痛癥狀改善效果越好。
采用SPSS 27.0統計學軟件進行數據分析,計量資料的表達方式為(),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的表達方式為[n(%)],采用χ2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觀察組的治療優良率高于參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兩組患者治療優良率對比
觀察組的Harris評分、VAS評分優于參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兩組患者Harris評分、VAS評分對比[(),分]

表2 兩組患者Harris評分、VAS評分對比[(),分]
組別Harris評分 VAS評分觀察組(n=36)參照組(n=36)t值P值91.13±3.21 68.48±2.35 35.096 0.001 3.09±0.24 6.24±0.43 39.431 0.001
觀察組的并發癥發生率低于參照組,組間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3。

表3 兩組患者并發癥發生率對比
人工關節能替換喪失功能的關節,通過該種方法治療可促使較多終末期骨關節患者恢復身體健康及關節功能,從根本上改善患者的生活質量。和常規手術進行比較,人工關節治療技術在改善患者髖關節功能、術后疼痛癥狀,提高治療效果和安全性等方面優勢更加突出,因此當前臨床方面多通過人工關節治療技術處理[3-5]。手術期間使用高分子聚乙烯、金屬、陶瓷等材料,能夠考慮到患者的關節功能、構造、形態等,模擬人體關節功能的假體,通過外科治療技術將假體植入體內,有效取代病變關節[6]。同時,治療過程中應該考慮到患者的身體情況,選擇適合的手術方式,以此減輕對患者機體產生的不利影響,如年齡大、身體素質差者,建議選擇人工股骨頭置換術治療,該手術方法的操作時間非常短,可減低對患者機體產生的危害,提高患者的耐受性[7-10];身體強壯、年齡小者,可采用全髖節置換術。除此之外,選擇假體材料時同樣應考慮到患者的病情、身體情況,身體較好者可使用非骨水泥假體,反之則建議應用骨水泥假體,從而確保臨床療效[11]。需要注意的是,選用人工關節治療技術的創傷骨科患者容易引發并發癥,比如切口感染、假體松動、切口不愈合等情況。因此實際治療前應嚴密觀察患者的生命體征變化,如心率、血壓、體溫、脈搏等,并且結合患者的病情恢復狀況,為患者制訂相應的飲食方案,建議患者多補充含有鈣、維生素及高蛋白等食物,禁食辛辣、油膩、生冷等食物,禁煙酒。除此之外,需要叮囑患者養成良好的生活習慣,及時糾正患者的酸堿平衡、電解質平衡,鼓勵患者進行有氧活動,如太極、健身操、瑜伽等,待病情恢復后即可出院,告知患者定期入院復查。
該次研究結果顯示,觀察組的治療優良率為94.74%,高于參照組的76.32%(P<0.05);觀察組的Harris評分、VAS評分為(91.13±3.21)分、(3.09±0.24)分,優于參照組的(68.48±2.35)分、(6.24±0.43)分(P<0.05);觀察組的并發癥發生率為7.89%,低于參照組的26.32%(P<0.05)。這和劉巍峰等[12]的報道結果基本一致:觀察組的治療優良率94.29%,顯著優于對照組的治療優良率74.29%(P<0.05);觀察組的Harris評分、VAS評分分別為(91.12±3.20)分、(3.10±0.25)分,優于對照組(68.50±2.36)分、(6.23±0.40)分(P<0.05);觀察組的并發癥發生率6.86%,明顯低于對照組的20.14%(P<0.05)。
綜上所述,人工關節治療技術應用于創傷骨科患者治療中,不僅治療效果較好,可確保治療的安全,而且能很好地改善患者髖關節功能,減輕患者的疼痛癥狀,值得在創傷骨科患者的治療中應用和推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