溫春霞,李紅,李彩玲,鄭進發
陽江市人民醫院兒科,廣東陽江 529500
病毒性腦炎是指由多種病毒引起的顱內急性炎癥;病變常累及腦膜及大腦實質,是一種臨床常見的疾病。研究中指出[1-4],約有80.0%患者疾病的誘發因素病原菌為腸道病毒,其次為腺病毒、單純皰疹病毒等。在臨床上,該病是由病毒引起的中樞神經感染性疾病,具有病情發展迅速、死亡速度快等特點,且隨著病不斷發展。若治療不及時,將會產生腦功能損傷等,不僅會留下后遺癥,嚴重時會危及患兒生命安全[5]。以腦脊液、腦電圖、M R I等進行輔助檢查確診,還有免疫學檢查。早期診治階段中藥能避免病情進一步發展,可減低患兒后遺癥和病死率,可進一步促進患兒身體健康[6]。目前臨床尚無針對抗病毒藥物治療的“金標準”,該研究將該院2018年6月—2020年6月收治的80例病毒性腦炎患兒為研究對象,選取兩種不同的抗病毒藥物治療,獲得不同療效。現報道如下。
納入標準:經病理學診斷結合臨床癥狀明確診斷;伴有不同程度的頭痛、抽搐、驚厥及意識障礙;患兒家屬知情同意該研究;醫學倫理委員會批準。排除標準:資料不全、失訪或治療中途死亡;藥物過敏;合并嚴重心、肝、腎功能及伴有免疫系統疾病;存在其他的炎癥疾病;存在血液系統的其他疾病。簡單隨機選取該院收治80例病毒性腦炎患兒,以隨機數表法進行分組,即G組與A組,各40例。G組男23例,女17例;年齡最小3個月12 d,最大8.3歲,平均(2.6±0.3)歲;平均病程(2.1±0.3)d。A組,男22例,女18例;年齡最小3個月23 d,最大8.9歲,平均(2.5±0.2)歲;平均病程(1.9'±0.2)d。兩組資料對比,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患兒入組后,進行相關的檢查,并將結果取回交給管床醫師。由醫師根據檢查結果結合臨床表現,對患兒制定相應的針對性治療方法。而對癥支持治療是入組患兒必須接受的治療手段,包括脫水劑、激素、止驚藥、營養對癥支持治療。A組采用注射用阿昔洛韋(國藥準字H31020582)10 mg/kg+生理鹽水100 mL,Q8 h靜滴。G組采用注射用更昔洛韋(國藥準字H20045795)5 mg/kg+生理鹽水100 mL,Q12 h靜滴。兩組患兒均接受1周的治療。
對照兩組患兒接受治療前后炎性指標水平、臨床癥狀改善時間、臨床治療療效與不良反應率。炎癥因子水平[7]:全自動血液成分分析儀檢測白細胞總數(WBC)、免疫比濁法檢測C-反應蛋白(CRP)。記錄兩組患兒臨床癥狀改善的時間,如嘔吐、抽搐、意識障礙、頭痛、發熱的癥狀。臨床癥狀評價[8]:經治患兒的癥狀、體征完全消失,意識恢復正常為顯效;癥狀、體征逐漸消失,意識逐漸恢復正常為有效;除外為無效。總有效率=(顯效例數+有效例數)/總例數×100.00%。記錄患兒出現的肝腎功能異常、中性粒細胞減少、精神異常、皮疹等。
兩組治療前炎癥因子水平對比,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治療后炎癥因子水平較治療前明顯改變,G組低于A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01)。見表1。
表1 兩組治療前后炎癥因子水平比較()
表1 兩組治療前后炎癥因子水平比較()
組別WBC(×109/L)治療前 治療后 t值 P值CRP(mg/L)治療前 治療后 t值 P值G組(n=40)A組(n=40)t值P值13.61±1.21 13.79±1.11 0.693 0.490 7.55±0.92 9.03±0.86 7.433<0.001 25.300 21.440<0.001<0.001 173.86±20.92 174.01±21.11 0.032 0.975 49.02±4.03 68.61±7.69 14.271<0.001 37.060 29.670<0.001<0.001
G組患兒嘔吐、抽搐、意識障礙、頭痛、發熱癥狀的改善時間均短于A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兩組臨床癥狀改善時間比較[(),d]
表2 兩組臨床癥狀改善時間比較[(),d]
組別嘔吐抽搐意識障礙頭痛 發熱G組(n=40)A組(n=40)t值P值1.73±0.48 3.32±0.79 10.879<0.001 2.38±0.54 4.27±1.03 11.278<0.001 2.76±0.66 6.03±0.75 20.701<0.001 2.83±0.51 5.87±0.62 23.949<0.001 2.96±0.63 4.76±0.55 13.613<0.001
G組患兒臨床治療總有效率(95.00%)高于A組(75.00%),不良反應率(7.50%)低于A組(27.50%),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3。
表3 兩組臨床治療療效與不良反應率比較[n(%)]
小兒病毒性腦炎是小兒常見的疾病之一,此病的誘發因素是機體由于病毒感染,對患兒腦部組織造成損傷[9]。由于損傷部位為腦部組織,因此需要接受針對性的且正確的治療手段,發病后如果治療方法不當,將會引起腦部功能的異常如嚴重的認知功能障礙等,影響患兒的身心發育,對患兒家屬造成較大的影響,嚴重者可能對患兒的整個家庭產生不利的影響,破壞家庭和諧,增加家庭日后的負擔[10]。由于此病的誘發因素為病毒感染,因此抗病毒、對癥支持等均為小兒病毒性腦炎患兒常用的治療方法。采取該方法能發揮有效快速緩解患兒癥狀,進而達到抑制病情發展的有效目的。常見的抗病毒藥物較多,而臨床中常見的有阿昔洛韋,此藥的應用最早起源于上世紀70年,也是臨床上病毒性疾病,尤其是小兒病毒性腦炎患兒常用的治療藥物,是典型的抗病毒治療藥物,能抑制病毒DNA聚合酶的復制及生成[11]。但是由于此藥物需要長期服用,因此引起骨髓抑制等嚴重并發癥的概率較高。而更昔洛韋屬于阿昔洛韋后研發的廣譜抗DNA藥物,具有廣泛的作用,更高的選擇性、活性,并更容易透過血腦屏障,減少其他組織吸收的情況,相對于阿昔洛韋的藥物生物利用度較高。該研究中,兩組治療前炎癥因子水平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治療后炎癥因子水平較治療前明顯改變,G組低于A組(P<0.05)。可見更昔洛韋的抗炎效果更佳,可更好地降低機體內炎癥水平。G組患兒嘔吐、抽搐、意識障礙、頭痛、發熱癥狀的改善時間均短于A組(P<0.05)。可見更昔洛韋可以明顯地縮短患兒的恢復時間,減輕患兒的不適癥狀持續時間,減少對腦細胞的影響。G組患兒臨床治療總有效率(95.00%)高于A組(75.00%),不良反應率(7.50%)低于A組(27.50%)(P<0.05)。表明更昔洛韋治療的安全性更高。王鳳圈[12]研究中指出,選取收治小兒病毒性腦炎患兒,更昔洛韋治療后7 d發熱、頭痛、嘔吐、抽搐及意識恢復癥狀消失時間,短于阿昔洛韋片治療(P<0.05);炎癥因子NSE、IL-6、IL-1β水平更低(P<0.05)。與該研究結論基本一致。
綜上所述,在病毒性腦炎患兒的治療中采取更昔洛韋治療,可以明顯地減少患兒機體內炎性指標水平,縮短臨床癥狀改善時間,提升治療療效,控制不良反應率的發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