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鐿嚴,張文愨,李麗華
玉溪市人民醫院婦科,云南玉溪 653100
多囊卵巢綜合征(polycystic ovary syndrome,PCOS)是育齡期婦女常見的內分泌和代謝疾病,是導致育齡期婦女無排卵性不孕癥的主要原因之一,臨床癥狀主要有多毛、肥胖和月經異常等[1]。生長激素屬于單鏈多肽激素類,對影響卵泡生長發育的各種因子具有協調作用,可以通過調節細胞的增殖與凋亡達到提高卵子質量的目的,同時還可以促進子宮內膜的生長,從而達到改善子宮內膜微環境,提高子宮內膜容受性的目的[2]。有研究[3]表明,PCOS患者存在生長激素分泌障礙。為進一步了解運用重組人生長激素治療PCOS患者促排卵的臨床效果,現對該院2019年1月—2020年5月來該院就診,經來曲唑誘發排卵效果不理想的81例多囊卵巢綜合征患者給予重組人生長激素(rhGH)治療,報道如下。
該次研究對象為方便選取來該院就診,經來曲唑誘發排卵效果不理想的163例多囊卵巢綜合征患者,隨機分為兩組,分別為對照組82例,觀察組81例。診斷標準按2003年鹿特丹標準[4]:①稀發排卵或無排卵;②兒高雄激素的臨床表現和(或)高雄激素血癥;③卵巢多囊改變:超聲提示一側或雙側卵巢直徑2~9 mm的卵泡≥12個,和(或)卵巢體積≥10 mL;④3項中符合2項并排除其他高雄激素病因,即可診斷為PCOS。該次研究已通過該院倫理委員會批準,告知患者及家屬,并簽署知情同意書。兩組患者年齡、不孕年限、體質量指數(BMI)、基礎卵泡刺激素(FSH)、促黃體生成素(LH)、空腹血糖及空腹胰島素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見表1。
表1 兩組患者的一般臨床資料比較

表1 兩組患者的一般臨床資料比較
組別 年齡(歲)不孕年限(年)BMI(kg/m2)FSH(IU/L)LH(IU/L)空腹血糖(mmol/L)空腹胰島素(pmol/mL)對照組(n=82)觀察組(n=81)t值P值28.28±4.09 29.06±5.23 1.060 0.292 1.90±0.99 2.21±1.18 1.816 0.073 21.60±1.88 21.79±1.99 0.626 0.533 6.97±1.67 7.15±1.71 0.680 0.499 6.37±3.52 6.79±4.11 0.700 0.486 4.89±0.48 4.94±0.53 0.631 0.530 9.89±2.49 9.54±2.46 0.903 0.369
對照組患者自月經第4天開始口服來曲唑(國藥準字H19991001)2.5 mg/d,共5 d。同時隔天給予皮下注射重組人促卵泡激素(國藥準字S20150007;75 IU/支)75 IU/隔天,用3次后根據卵巢情況,調整rhFSH劑量(75~225 IU),每天或隔天注射。陰道B超監測卵泡發育,當1個卵泡直徑>16 mm時,開始每天監測尿LH,當主導卵泡直徑達(20±2)mm,給予人絨毛膜促性腺激素(國藥準字S10950132;1 000 IU/支)6 000 IU肌內注射,并于注射后24~36 h指導同房。于注射后48 h監測是否發生排卵及有否卵巢過度刺激綜合征(OHSS),排卵后進行黃體支持,給予地屈孕酮10 mg,2次/d。
觀察組在上述方案口服LE日加用rhGH(國藥準字S20093034;4.5 IU/支)4.5 IU/隔天,直到扳機日。
比較兩組患者rhFSH用量、使用時間、扳機日≥14 mm卵泡數、雌激素水平、子宮內膜厚度及臨床妊娠率。HCG注射日后4周,B超顯示宮腔內孕囊者判定為臨床妊娠。
采用SPSS 18.0統計學軟件進行數據分析,計量資料的表達方式為(),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的表達方式為[n(%)],采用χ2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觀察組的rhFSH用量、使用時間均小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t=4.490、3.442,P<0.05);觀察組的HCG日子宮內膜厚度顯著大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t=4.360,P<0.001);兩組HCG日≥14 mm卵泡數、雌激素水平差異無統計學意義(t=0.928、0.060,P>0.05),見表2。
表2 兩組患者治療后的情況比較

表2 兩組患者治療后的情況比較
組別rhFSH用量(IU)rhFSH使用時間(d)≥14 mm卵泡數(個)HCG日E2水平(ng/L) 子宮內膜厚度(cm)對照組(n=82)觀察組(n=81)t值P值438.75±78.01 387.25±68.17 4.490<0.001 10.68±2.90 9.37±1.85 3.442 0.001 1.44±0.57 1.36±0.53 0.928 0.356 334.13±238.74 336.22±202.87 0.060 0.952 0.97±0.18 1.10±0.20 4.360<0.001
觀察組的臨床妊娠率為30.86%(25/81),對照組為30.48%(25/82),兩組患者的臨床妊娠率差異無統計學意義(χ2=0.003,P=0.958)。
PCOS病因復雜和臨床表現類型異質性高(多樣性),臨床治療中促排卵藥物和方案多種多樣,追求更安全、有效的促排卵方案是臨床醫生的研究目標。有研究[5-7]發現多囊卵巢綜合征患者血中生長激素水平明顯降低,增加生長激素(GH)可增強卵巢對促性腺激素的反應,增加卵巢內IGF-Ⅰ及IGF-Ⅱ的產生,加強依賴FSH顆粒細胞的分化,與促性腺激素協同調節周期性的卵泡發育和激素合成。有學者[8-11]發現生長激素與子宮內膜的生長激素受體直接結合,增加子宮內膜局部血流灌注,增強孕激素受體、雌激素受體的敏感性,調控各因子間的相互協調關系,改善子宮內膜的容受性。
該研究在LE聯合rhFSH促排卵的過程中,隔日加用小劑量的rhGH,結果顯示觀察組的rhFSH用量,使用時間均小于對照組(P<0.05);觀察組的HCG日子宮內膜厚度為(1.10±0.20)cm,對照組的HCG日子宮內膜厚度為(0.97±0.18)cm,觀察組顯著大于對照組(P<0.05),兩組HCG日≥14 mm卵泡數、雌激素水平差異無統計學意義 (P>0.05),觀察組的臨床妊娠率為30.86%(25/81),對照組為30.48%(25/82),兩組患者的臨床妊娠率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周曉景等[1]在多囊卵巢綜合征患者2次人工授精失敗后加用生長激素臨床觀察結果顯示,觀察組子宮內膜厚度(9.16±1.73)mm大于對照組(8.44±1.72)mm(P<0.05);觀察組直徑≥14 mm卵泡數、臨床妊娠率均高于對照組,但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的結果一致。研究結果表明,LE聯合rhFSH促排卵的過程中,隔日加用小劑量的rhGH治療PCOS的臨床療效顯著,明顯減少rhFSH用量、縮短rhFSH使用時間,增加子宮內膜厚度,但對提高臨床妊娠率的作用不大。
綜上所述,PCOS患者誘發排卵周期中給予rhGH治療可以減少rhFSH用量、縮短rhFSH使用時間,增加子宮內膜厚度,對臨床妊娠率無明顯改變。